殷高焓 曹庆久
“当刀划破手时,我才感觉自己活着”。一次次无声的告白便是一个个孤独星球发出的微弱信号,当我们身处漩涡无法言语,身体已经开始在代替表达。
无论是校园、家庭,还是精神科门诊及病房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挂彩”的青少年,他们反复伤害自己的身体,甚至对此感到“上瘾”,并且这类青少年的数量还在显著增加。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是典型的非自杀性自伤。
非自杀性自伤在文献中常被描述为“在没有任何死亡意图的情况下直接和故意破坏身体组织”,不包括社会可接受的身体改变形式,如穿孔和文身。在过去的一年里,个体在五天或者更多的时间里在身体的表面进行故意的自我伤害,导致出现流血、划伤或者疼痛(如切割、火烧、针扎、撞击或者过度摩擦),期望这些伤害引起轻度或者中度的身体伤害。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中,将非自杀性自伤描述为自杀行为、姿态、威胁或自残行为,仅被视为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之一。到了《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则将非自杀性自伤单独提出来作为一个诊断草案,并呼吁需要更多的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非临床样本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终生患病率为22%,12个月的患病率为23.2%。针对意大利、荷兰、美国三地的社区样本的跨国研究显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检出率为24%。国内针对黑龙江、湖北、安徽、广东、云南5省15538名青少年进行的研究报告称,非自杀性自伤的自我报告率为28.7%。受到调查所用测量工具以及调查地区和样本人群等因素的影响,调查检出率相差较大。总而言之,非自杀性自伤在青少年中的发生率还是比较高的。由此可见非自杀性自伤已经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精神卫生问题,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这里我们需要强调一点:没有自杀企图是个体自己所说,或者凭借自己对反复使用的自伤方法的经验得知并不会导致致命的危险。虽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不是要结束生命,但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日后很有可能发展为自杀行为,或者意外死亡。
A 个体进行自我伤害的行为会有以下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期待:很多青少年出现自伤不是为了寻死,恰恰相反,是为了“求生”。孩子们选择伤害自己的同时心里是存在某些期待的:
希望自己从消极的感受或者认知状态中缓解出来;
期望解决人际的困难;
可以产生积极的情绪状态。
B 个体的故意自我伤害行为至少与以下一种情况相关,即当非自杀性自伤出现的时候,常常与以下情况联系密切:
人际关系困难、消极的情绪或者意念,例如抑郁、焦虑、紧张、生气、广泛的痛苦或者自责,通常在自伤行为发生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出现;
在出现自伤行为之前,很难控制自己不去专注于将要实施的行为;
在没有进行自伤行为的时候,也会经常考虑这些行为。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或者其后果导致青少年在人际交往、学习或者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具有临床意义的困扰或者影响。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特别说明,这种伤害自身的行为并非是在精神疾病发作期、谵妄、中毒或者戒断期间发生,有神经发育障碍的个体出现这种行为并非是重复刻板行为的一部分,这种行为也不能被其他的精神障碍或者躯体障碍所解释。
一项关于非自杀性自伤危险因素的元分析指出:
● 主要的总体危险因素包括:非自杀性自伤既往史、B类人格障碍、无望感。
● 次要的总体危险因素包括:既往存在自杀观念或行为、暴露于同辈的非自杀性自伤、患者预测(自我报告的将来发生非自杀性自伤的可能性)以及虐待。
● 其他一些关键的危险因素:青春期、女性、与非自杀性自伤的社交或媒体接触、霸凌、不良的童年期经历如情感虐待或忽视。
除了以上谈及的非自杀性自伤危险因素之外,有一点我们不容忽视,那就是非自杀性自伤与精神疾病的联系。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通常与以下几种精神障碍共病,包含边缘性人格障碍、抑郁障碍、拔毛癖、刻板性自伤行为、抓痕障碍。因此,当非自杀性自伤出现的时候需要严格诊断,尤其是注意与其他精神障碍的鉴别。
非自杀性自伤的评估主要依靠精神科医生的临床访谈等综合评估,以下评估工具也可作为参考。
◆ 自我伤害想法和行为访谈表:这是一个可以综合评估个体的自杀意念和非自杀性自伤存在、频率和特征的工具,共包括169个项目,分为自杀意图、自杀企图、自杀计划、自杀姿态以及非自杀性自伤5个模块。该访谈表采用5级评分,从0级(低/很少)到4级(经常/严重)。
◆ 渥太华自我伤害问卷:问卷评估了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功能和成瘾特征,共28个条目。采用2级(是/否)和5级(0-4)评定方式,内容包括非自杀性自伤的方式、部位、动机、频率以及情绪管理、自伤事件和潜在的成瘾特征等。
◆ 自伤问卷:问卷由22个条目组成,采用二分(是/否)评分方案来评估个体的自伤行为。不仅适用于临床人群,还可以对非临床人群进行评估,内容包括非自杀性自伤的频率、类型以及个体的不良经历。
◆ 非自杀性自伤功能评估工具:这是一个基于网络的非自杀性自伤测量工具,由12个单元组成,内容不仅基于非自杀性自伤形式、位置、频率等基本评估,同时也对非自杀性自伤的功能、动机、实施环境、生活干预、治疗和影响等方面评估。
心理治疗:根据患者的综合评估情况,选取适宜的心理治疗方式。目前临床中常见的心理治疗方式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辨证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情绪调节团体治疗等。在这个过程中帮助青少年找到触发和维持自伤行为的因素,同时可以向他们传授代替性的行为技巧和冲突解决策略。
藥物治疗:虽然我们在前边提到了非自杀性自伤与精神疾病联系密切,但目前暂无精神药物用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上,必要时可以使用小剂量镇静催眠类药物来控制焦虑、恐惧等情绪。积极治疗原发精神疾病同样很重要,如使用一些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情绪稳定剂等。
物理治疗:当前两者联合使用依然治疗无效时,可以考虑物理治疗。临床中广泛开展的项目包括改良电休克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等,但需要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最后,当我们目睹孩子自伤,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如果是紧急情况,第一时间拨打120;但如果是一般情况,不危及生命,家长和老师首先要尽量保持理智,稳住自己的情绪,陪伴并时刻关注。确认孩子的感受,并承认这种情绪,深入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耐心和积极地倾听孩子的真实心声。学会求助,寻求心理治疗师或者精神专科医生的帮助。唯有正视和理解这种行为,才能避免更多的青少年为此所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