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霞 张勇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乐观开朗、活泼爱笑的女孩子,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领导和同事眼中“积极向上”的好青年。直到5年前,那段时间我负责学校职称评审工作,每天似乎有加不完的班,审不完的材料。半个月之后,我开始月经紊乱,脸上长满青春痘,同事说很久没看见我有笑容了,我心里想:何止啊,每天一睁开眼,我甚至想为什么要醒过来。3个月后,情况突然消失了,我又开始欢蹦乱跳,呼朋唤友,成为朋友圈内的积极分子,比之前还“嗨”。我当时只是以为自己工作压力大,没当回事儿。转年秋天,那种感觉又来了,心情一天比一天差,处理不好工作,男朋友对我也越来越没有耐心,觉得我是个“哭泣包”。我给妈妈打电话,说我不想干了,这个世界上没有值得我留恋的东西。如此,反反复复经过了3-4年,周围人都提醒我可能得了“抑郁症”,建议我去医院看看。我终于走进了一家三甲医院,向医生介绍了我的“离奇”经历。
可是,当医生告诉我可能患上了“双相抑郁”时,我的脑子似乎没有反应过来,冒出来一堆问号——我不是抑郁症吗?双相抑郁又是怎么回事呢?是“抑郁症”的升级版?
医生温和地看着我,娓娓道来:“抑郁发作”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状态,可以是单独的一类疾病,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一部分,比如“双相情感障碍”。顾名思义,“双相情感障碍”是一大类以情感高涨和情绪低落为特征的疾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躁狂发作、重度抑郁发作、轻躁狂发作、混合性发作等四种形式。如果把单纯的抑郁发作跟双相做一个比喻,抑郁发作就像森林里猎户的陷阱,走在森林里,如果不小心就可能一次又一次地落下去。而双相情感障碍就像是树藤上的猴子,既有挂不稳滑下来的可能,也有一飞冲天、在林间树梢荡漾的时候。
从这个事例我们看出,双相抑郁其实更不为人所知,多数情况下甚至被医生误诊为单纯抑郁症。那么如何识别双相抑郁呢?有哪些观察点和迹象可以帮助大家更快、更精准地识别双相抑郁呢?
临床上大约有一半的双相患者以抑郁表现首发,甚至有20%左右的患者在发病的前几年都表现为抑郁发作,在很多人的长期病程中,抑郁发作要占到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研究提示,双相抑郁的患者可能会有更高的自杀风险,双相抑郁相比单相抑郁,自杀风险高5,7倍,是健康人群的15倍。由于早期难以识别,多数双相抑郁没有得到规范的治疗。
● 首次发病年龄偏低(例如,在青少年和成年早期);
● 抑郁发作速度快;
● 抑郁发作的过程或间歇期内可能出现短暂的(数小时到2,3天),一闪而逝的情绪不稳定,易激惹,较平时稍微有些快速思维模式,但又达不到思维奔逸,自尊膨胀,夸夸其谈等明显的躁狂表现,这意味着有患双相II型疾病可能;
● 如果患者出现一段时间(超过7天)持续的兴奋、话多、自大、鲁莽等表现,伴或不伴有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悲观厌世,我们要警惕双相I型的可能;
● 相对单相抑郁,双相抑郁往往发作次数多或者频繁发作;
● 有时抑郁发作症状不典型,且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概率高;
● 更可能出现治疗不顺利:比如有的患者对换药总有一种昙花一现的神奇效果;而有的患者可能出现对多种抗抑郁药物治疗不敏感;更容易出现“难治性抑郁”;
● 在单纯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躁狂发作;
● 共病情况更多见,尤其共病焦虑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使用等;
● 家族里有类似诊断的亲属,即使没有过专业诊断,也有可能存在一些特征性的行为、情绪模式。
如果上述症状有至少3条,那么我们就要重视,是否有双相抑郁的可能性,需要专业精神科医師进一步明确诊断。
双相障碍或自杀家族史阳性、起病相对年轻、既往迅速缓解或频繁复发史,当前或既往产后精神病或严重心境紊乱史、既往抗抑郁药治疗反应不佳,既往使用抗抑郁药期间出现激越、易激惹或自杀倾向。或者一些抑郁伴有的不典型特征如:睡眠过多、食欲亢进伴体重增加、灌铅样麻痹、对拒绝高度敏感,也应密切监测有无轻躁狂或躁狂迹象。
◆ 心境障碍诊断问卷,是最广泛使用的双相障碍筛查工具,一种经过验证的自评问卷,尽管其并不是一种诊断工具。一共有13个问题和症状,回答问题“是”大于7项,同时功能损伤问题“中度”和“重度”,双相障碍筛查阳性。
◆ 轻躁狂筛查问卷,共有32个条目,总分超过14分,有双相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双相抑郁是双相障碍的重要症状,识别率低,误诊率高,需要精神专科早期识别,通过一些核心症状和临床评估工具,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这样可以尽可能早地获得科学规范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