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面地资助他人

2023-05-30 01:47介子平
文史月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奇峰徐悲鸿林语堂

介子平

父生之,师教之,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教师之于学生,不光教本领,且管生活。

1920年,林语堂获官费至美国哈佛大学留学资格,并答应胡适学成回国后到北大任教的要求。不料到美国后,官费未按时汇至,生活陷入困境,遂打电报向北大告急。不久收到两千美元汇款,使之顺利完成学业。其先后两次得到以北大名义汇款的保证金,各一千银圆。回国后,“我去找校长蒋梦麟,感谢他借支两千大洋。蒋博士诧异地说:‘什么两千大洋?是胡适自掏腰包。”此事直至70年代林语堂回台湾定居后,在胡适墓前才向世人泪流满面地讲述,令在场之人无不为之动容。胡适一生收入丰沃,然去世整理遗物时,发现只有余款153美元。人生价值,以深度评说,而非时间;金钱价值,以使用衡量,而非多少。

其实,胡适体面资助他人的行为早已感染了林语堂。林的英文小说《京华烟云》在美国出版后,重印多次,仅抗战期间的销量就达25万册。虽如此畅销,他却不肯自己译成汉语,而是交由郁达夫完成之。林语堂赏识郁达夫的文才,以这种方式使之体面地赚得了一笔资金。“英文精,中文熟,老于此道,达夫文字无现行假摩登之欧化句子”,1940年,林语堂致信当时南洋的郁达夫,请他翻译此书。为示郑重与诚意,从美国寄去500美元作为翻译订金,并附上原著所引用的出处、人名地名、成语等两册资料。林语堂的“一稿两投”之招,向来是其生财之道,同样内容,写一份中文,写一份英文,遂可得两份稿费,还不会有道德上的限制。有人赞之:中文好到无法译成英文,英文好到无法译成中文。他译未必如己意,却为助人而弃之,自是花香诗意的存在。

20世纪20年代,罗尔纲自家乡广西贵县来沪求学,先就读浦东中学、上海大学,后转入中国公学。其品学兼优,深得校长胡适赏识。1930年,罗尔纲于公学毕业后,因没有合适工作,胡适便请他到自己家里待机。半年后,胡家迁北京,罗随行,未几,罗因母病回乡,又于1934年春重返师门。为在生活上资助之,且使之坦然接受,胡适请他辅导自己的两个儿子学业,再则帮助整理父亲胡铁花遗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罗尔纲在胡家前后住过五年,“我还不曾见过如此的一个厚德君子之风,抱热诚以鼓舞人,怀谦虚以礼下人,存慈爱以体恤人:使我置身其中,感觉到一种奋发的、淳厚的有如融融的春日般的安慰”。风骨之士,真我性情,胡适具此标格。

优雅是一种习惯,体面地资助穷学生,是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做法。据曾与胡适在驻美大使馆共事四年的傅安明回忆:“有一天晚上,胡先生在使馆宴客,客散后,他叫我到书房去,交了几封私函给我,托我次日到银行去替他买几张英镑的汇票分别附在这几封信内,然后挂号寄到英国伦敦去。原来他在伦敦的几个门生,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失业断粮,他寄去小款,或为他们在英生活费,或为来美路费。并叮嘱我:‘此事不可对人言。他说:‘中国读书人最重气节,不愿受人馈赠。故我每次寄款总说暂借,以免伤到他们的自尊心。”君子之风如梅隐月,唯有暗香浮动。

1924年,胡适主编的《努力周报》停刊,经与同人协商,有意创办《努力月刊》,由即将回国的张奚若担任主编。然此时人在欧洲的张奚若却因缺少川资,迟迟不能回国,遂写信向杨杏佛求助,杨杏佛将他的求助信转给胡适。为助其回国,胡适以《努力周报》的名义,借给千元。回国之后,《努力月刊》终未办成。张奚若直到1932年才开始分期归还,其6月14日致信胡适:“弟前所借《努力》千元,数年来无力归还,真是抱歉万分。今承慨允每月归还廿五元的轻而易举的办法,衷心非常感激,请即自本月起实行,预计三年四个月即可还完。此在兄虽有琐碎不便之感,而在弟则能达到偿此一笔宿债目的,实属不胜欣慰之至。再:偿还期暂定为每月廿一、二日,因廿日为清华发薪日也。下星期二、三当有支票一第寄上,余不多及。”最终,这一千元张奚若也未还清,其中一部分转为《独立评论》的创办经费。1936年3月23日,章希吕在日记中记下了《独立评论》创办时的经费情况:“《独立评论》社起初发起捐薪俸百分之五为独立社基金的是如下几个人:丁在君(共捐240元)、任叔永(360元)、竹垚生(330元)、吴陶民(340元)、胡适(360元)、翁咏霓(240元)、陈衡哲(240元)、傅孟真(200元)、蒋廷黻(240元)、顾湛然(520元)、周眉生(180元)、周寄梅(50元)、吴景超(30元)、张奚若(575元)、Gem·Crozier(300元)。以上共四千二百零五元,是为独立社之基本金。丁在君不是捐款,是他还努力社借款,由努力社拨入独立社。”张奚若还的是胡适的款,胡适的款当然也未取回,里外相加,合计935元,为最大资助人。

类似的事,也发生在他人身上。当年周作人在辅仁大学讲新文学,既无讲义也无提纲,信口开河却能条分缕析。英文系学生邓广铭前来听讲,认真笔记,且送予其本人校阅。之后,周作人将此本笔记以《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之名出版,并把稿费送邓广铭。邓广铭则用这笔稿费买了一部线装本“二十四史”。徐悲鸿资助学生,并非送一包钱过去了事,而是在学生举办画展时,真金白銀购买其作品,且在画作旁高调标出“徐悲鸿预定”的字条,以此提醒买家。为傅抱石留学事,徐悲鸿曾找过江西省主席熊式辉。熊也同意出资,却不够留学法国,只好改行日本。傅在东京生活困难,行将辍学,无奈写信求助徐悲鸿,徐则拿出自己的作品筹得一笔款项,终使之完成学业。

徐悲鸿也是被体面资助他人的品格感染过的。当年为躲避包办婚事,徐悲鸿自宜兴跑到上海,人地两疏,陷入困境,正当不名一文、饥寒交迫之时,投靠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创办的审美书馆,《悲鸿自述》对此事有所记述:“余又茕茕无所告,乃谋诸高君奇峰。初,吾慕高剑父兄弟,乃以画马质剑父,大赞赏,投书于吾,谓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也。而以小作在其处出版,实少年人最快意之举,因得与其昆季相。至是境迫,因告之奇峰,奇峰命作美人四幅,余回归构思。时桃符万户,锣鼓喧天,方度年关,人有喜色。余赴震旦入学之试而归,知已录取。计四作之竟,可一星期,高君倘有所报,则得安读矣。顾囊中仅存小洋两毫,乃于清晨买蒸饭一团食之,直工作至日入。及第五日而粮绝,终不能向警顽告贷,知其穷也。遂不食,画适竟,乃往棋盘街审美书馆觅奇峰。会天雪,腹中饥,倍觉风冷。至,肆中人言今日天雪,奇峰未来。余询明日当来否?肆人言明日星期,彼例不来。余嗒然不知所可,遂以画托留致奇峰而归。信呼其凄苦也。……于星期四下午,仍捉笔作画,乃得一书,审为奇峰笔迹,乃大喜。启称视则誉于吾画外,并告以报吾五十金。”幸得高氏兄弟帮助,应审美书馆之命以春、夏、秋、冬为题,画就一组四美图,获酬五十大洋,方得以渡过难关。留法期间,徐悲鸿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正在欧洲游历的新加坡华侨黄孟奎。其对徐悲鸿的画欣赏有加,随之给予一些接济,但无法给予更大支持。遂给在新加坡经商的二弟黄曼士写信,请其设法襄助。黄曼士则邀徐悲鸿到新加坡为富人画像,由他负责张罗,其事先为徐悲鸿打广告称:“纵使你有钱有地位,百年之后默默无闻。惟有大师为你画像,名画带你流芳百世。”徐悲鸿由此大赚一笔,单旧为陈嘉庚及其家人画像,得润格二千五百块大洋。对黄氏兄弟的这段情谊,其始终不能忘怀,特意画了《黄孟奎像》《黄曼士像》两幅素描,以示纪念。

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被捕,1933年4月,被南京江宁地方法院判处13年徒刑。就在此间,蔡元培专程赶来监狱探望,并为《独秀文存》第九版写了序文。目的有二:一是通过序言的影响,扩大发行量,为困境中作者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二是重申自己与作者旧交,为其提供道义上的声援。“这部文存,所存的都是陈君在新青年上发表过的文,大抵推翻旧习惯创作新生命的态度,而文笔廉悍,足药拖沓含糊等病,即到今日,仍没有失掉青年模范文的资格,我所以写几句话,替他介绍。”或因此序的原因,出版即畅销,一年后亚东书局发行了第十版。同时,由于蔡元培、章士钊众人的奔走,陈独秀的徒刑改判为八年。狱中,其潜心研治文字学,撰写学术著作,《小学识字教本》的初稿《识字初阶》即在此间完成。抗战爆发后,陈独秀被释出狱,1938年8月,移至四川江津居住,从此闭门著述,继续撰写《小学识字教本》。上部完成后,原拟由教育部所属的国立编译馆排印出版,并为此预支了五千元稿酬。然时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认为书名中的“小学”二字欠妥,建议修改之,陈独秀则坚持“一个字也不能改”,出版事遂搁置。陈立夫一句不体面的话,真就伤了被资助的体面。

有人帮,是幸运,得之幸也;无人帮,是命运,失之命也。人生遭遇的每次磨难,得到的每个资助,都会在某个时间派上用场。资助者不求回报,因行善而心安自得,并非沽名钓誉;受助者心存感激,因受恩而结草衔环,进而再助他人。此乃宗教教义,也人之常情,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良性社会,大致如此。

世间有感恩戴德的枨触,也有铭感五内的动心,便有渐行渐远的朋友,还有不相为谋的知己,甚至有反目为仇的受助者。在乎越多,反越累,有道是行善乃一种人文素质,只为积德,不问回报。

猜你喜欢
奇峰徐悲鸿林语堂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奇峰出云含美意——天柱山掠影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中国画鉴赏》之搜尽奇峰打草稿
陶刻“奇峰叠翠四方瓶”的创作感悟
探访林语堂故里
徐悲鸿与一幅古圆的悲欢离合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