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元 戴丽娜
摘 要:“宪法学”作为法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对于学生了解宪法、明确宪法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意义深远。在新时代背景下,“宪法学”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应当定位为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以专业的教师队伍指导学生,以先进的思维理念造就学生,以鲜明的政治立场鼓舞学生。“宪法学”课程思政要在传授宪法基本理论内容的基础上融入思政元素,更好地实现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宪法学”课程;价值意蕴;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5-009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不仅要提高学生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1]。这就对法学专业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开展“宪法学”课程思政建设,正是加强法学教学改革,立足培养法学专业学生德才兼备良好素质的关键所在。
一、开展“宪法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一)是加强“宪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
宪法是法上之法,法中之法。宪法的至高地位决定了它具有最高法律效力。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2]。
“宪法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未来的法律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扎实的法律知识,更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行。在“宪法学”课程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及习近平法治思想,将“宪法学”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结合,形成协同效应,是“宪法学”教学的内在要求,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诚信为本、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3]。
(二)是贯彻“三全育人”的重要推动力
立德树人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宪法学”作为法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为进一步了解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归责原则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全育人”工程建设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需要全员、全过程、全要素的共同参与。开展“宪法学”课程思政,对传授宪法知识,注重宪法价值引领,涵养宪法精神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4]。此外,“宪法学”课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历史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本土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事实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权责意识、法治意识具有突出价值,对于增强学生的立法认同与立法自信、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理性思维与感性批判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开展“宪法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深入挖掘宪法条文中的思政元素是前提
我国“八二宪法”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颁布的第四部宪法,历经了五次修改,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旋律。分为《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5部分,共143条,规定了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宪法条文中包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宪法学”课程教师可深入分析宪法知识,提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表1)。因此,在探索“宪法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深入挖掘宪法条文中的思政元素,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实现宪法知识传授与思政价值引领的自然衔接。
(二)将宪法案例与思政元素紧密结合是关键
法学专业的“宪法学”课程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通常都针对大一新生开设,这一阶段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意识地把思政元素融入“宪法学”课程中,对加强大学生宪法知识的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作用[5-6]。
“宪法学”课程教学内容多以理论讲授为主,较为抽象,在以往的授课中,教师多以填鸭式的灌输为主。如今思政元素的加入,要求专业课教师转变教学思维、提升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科技手段,不断挖掘与宪法相关的思政案例,进行启发式、互动式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時,切身感受宪法对于自身的影响力和感召力[7]。
案例1:2004年宪法修正案正式确立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我国在完善人权保障体系、依法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有效提升人权司法保障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推动了人权事业不断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民覆盖、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我国通过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精准推进重点群体参保,建立了世界上覆盖人数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根据“十三五”卫生健康改革委发布的数据表明,2020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分别是1956年的328倍和241倍。我国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注民生,用宪法精神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宪法的权威保护自己,服务他人。
案例2:在讲到《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章节时,可以援引香港暴乱的案例。2019年,在西方反动势力的干预下,香港反中乱港势力大肆破坏香港的稳定繁荣和团结,破坏基础设施建设,严重威胁了“一国两制”的国家政策,挑战了中国在香港问题上的权威。在此期间,更有反华团体将国旗肆意焚烧践踏,甚至扔入海中,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国旗、国歌、国徽的规定,损害了中国的形象。鉴于此,国家针对香港出现的反动行为,公布了相应的法律举措,增加了《香港基本法》的条款,同时对香港法官的任免也进行了重新审议,这充分说明国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及“一个中国”的主权原则,同时也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思政课。
案例3:在《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这一章节中,可以引用抗疫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问题一:在防疫隔离中的人有人身自由吗?问题二:因新冠疫情而实施的“封城令”是否无视了人身权利?问题三:对比发达国家所宣扬的人权主义,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对比国内和国外,谈谈学生的切身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可侵犯,其中生命健康权是最基本的、根本性的权利。在人的生命健康遭受重大威胁面前,维护这一权利应该高于人的行动自由权,特殊情况下“人身自由”是相对的。同时,疫情让每个人感受到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处理危机和对待人民的态度,看到了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在救助病患时的奉献与牺牲。在《宪法权利义务》的章节中加入爱国主义教育及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在法学学习中,更加爱国,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在步入社会后,才会以一腔热情投入到祖国的发展建设中去。
(三)增强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是基础
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是衡量“宪法学”课程思政实效性最直接的标准,也是实践课程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利用优势资源,为学生直观、切身地学习宪法提供有利条件[8]。第一,利用“国家宪法日”进行宪法宣传活动,通过朗读宪法条文及在国旗下宣誓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宪法的权威和影响力,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二,通过红色宪法教育,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斗史,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中换来今日美好生活的不易。第三,增加学生的小组实践活动。将实践作业纳入到期末考核的一部分,学生通过拍摄宪法及红色主题视频,进行翻转启发式教学,并将自己的视频作业在课堂上展播,让学生加深对宪法学习的感召力和理解力。第四,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或者了解网上直播的相关违反宪法和法律的侵权案例,或者开展宪法辩论活动,增加学生对宪法的认同感,以及违反宪法应受到制裁的愧疚感,进而增强对宪法权威的认识。第五,充分利用寒暑假,进行宪法社会实践,争做志愿者,为群众进行宪法知识宣讲,增加宪法的认同度,进一步对宪法条文和宪法精神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四)加强专业课教师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根本
“宪法学”课程思政的主要阵地在学校,而主要实施者是教师。第一,加强法学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协调联动。通过双方研讨的形式,在内容讲授中互相传授经验,推进“宪法学”课程教學内容与思政课育人目标的有机统一。第二,教师应不断地创新和充实教学元素。通过对法律条文的全新解读及案例的实时更新,在备课过程中,掌握国家最新动态,将最新的内容加入到教学实践中,增加学生对新知识、新思想的及时获取。第三,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多参加学术报告会、教学研讨会,通过和兄弟学校、外省学校同行的交流,掌握其他学校的前沿信息,在学习中得到启发,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第四,为顺应网络课堂的发展趋势,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教研室的支持下积极开展录课工作,通过平台讲授等形式尽力将思政课中宪法部分更好地融入课程思政当中去。
(五)利用线上资源及信息化平台提升教学效果是保障
新冠疫情的暴发改变了高校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方式,各高校也将更多的教学资源分享到线上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哈尔滨商业大学思政课程运用“学习通”“智慧树”等学习平台直播授课,同时安排学生通过云课堂完成相应的阅读量和单元测试。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问题导入,设置问题链接,将相应问题有意识地融入到课程思政中。例如,为什么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如何维护宪法的权威?作为大学生如何通过宪法的学习来更好地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通过这些扩展性问题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教师也由单纯的“满堂灌”转变为“探讨互助”,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由被动吸收到主动获取,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三、结束语
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宪法学”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问题。在“宪法学”课程思政建设中,既要发挥一线教师的引导性和启发性,又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在案例式、讨论式、启发式等多元教学方法运用中,帮助学生厘清相关原理,加深对我国现行宪法制度的自觉认同和遵守,使学生从基本原理、制度到正确行使和运用,由浅入深,全方位、多层次地探究我国宪法的实施前景,把握“宪法学”课程思政的精髓。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 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 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N].人民日报,2017-05-04(1).
[2]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A/OL].(2020-05-28)[2022-10-06].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 习近平在第五个国家宪法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弘扬宪法精神 树立宪法权威 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N].人民日报,2018-12-05(1).
[4] 王占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J].教育研究,2017,38(8):28.
[5] 石慧.试论“知识传授+价值引领”的教学实现路径[J].中国大学教育,2019(7/8):27-28.
[6] 王 鹏.如何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有高度:“课堂革命”与情怀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20(1):92-93.
[7] 董宁.专业课教学推进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35(5):78.
[8] 成桂英.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9):68-69.
编辑 李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