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悦 史敏岳
摘 要:目前,国内鲜有在德语专业框架下对文学课程的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探讨,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文学课程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在于人们对文学课程在德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因而文学课程无法充分发挥在德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所应有的核心作用。重新思考文学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文章以学生的知识产出与能力培养为导向,切实改革德语文学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能够使德语文学课程真正发挥育人作用。
关键词:OBE理念;德语文学课程建设;“新国标”;德语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5-0066-03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即基于产出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在不少学科的教学研究领域都得到了较为深入的探索。OBE理念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学者斯派蒂提出,然后其于1994年在《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一书中进行深入探讨,指出OBE理念的内涵是“以结果为基础”,在实现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从最终的结果“反向地构筑课程和它的基本知识及能力模块”,确保学生有一条清楚的路径到达最终结果,课程重心要“集中于有利于实现结果的真正的实质性东西”[1]。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強调内容输入,OBE理念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产出,并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可以量化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因此,OBE理念大多是在偏应用型专业领域得到推广。OBE理念最早是被运用在工程教育领域,其教育模式的产生背景是20世纪末欧美各国先后开展工程教育认证,而学习产出是工程认证的一项重要质量标准[2]。因此,OBE理念在国内最早也是由工科专业引进并得到推广,如汕头大学2014年的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然而在文学教育领域,特别是外国文学教育领域,OBE理念尚未得到有效贯彻,其原因在于文学学科自身的特殊性。传统文学教学因为授课内容与当下社会需求联系不甚紧密,时常被拷问现实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自然不佳;而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框架下的外国文学教学时常沦为外语教学的工具,文学主体性地位在教学中缺失,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也没有起到有效作用,更遑论外国文学知识的产出。由于教师缺乏对传统文学教育模式的反思能力,加之文学教育的上述特性,基于OBE理念的文学教育探索十分欠缺。目前,探索基于OBE理念的文学教育的成果大多集中于中文、学前教育等专业,如许陈颖、于海博和李静等人的研究[3-5];而在本研究涉及的德语专业领域,仅有少数研究对德语文学教育的OBE理念进行探索,如高妍对经济德语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6]。因此,基于OBE理念的德语文学课程建设尚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文章立足OBE理念,分别从德语文学课程在德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德语文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评价改革三方面,来探索基于OBE理念的德语文学课程建设路径,以期充分发挥德语文学课程在德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特殊作用。
一、文学教育与知识产出:基于“新国标”的德语文学课程地位再思考
根据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新国标”),“德语文学”是德语语言文学专业框架下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能力培养方面,德语文学课程需要承担起培养学生德语运用能力、德语文学赏析能力、中德跨文化能力等重任,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7]。此外,德语文学作为德语语言文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学科基本素养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近年来,德语文学课程在德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越来越被边缘化,其意义在专业内外时常受到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德语文学课程逐渐让位于看似与社会实际需求联系更为紧密的课程,学分与学时在德语专业培养计划中被大幅压缩。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及授课教师没能正确认识文学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没能真正挖掘出德语文学课程对于专业知识产出所能够施加的重要影响。因此,授课教师应当基于“新国标”制定的德语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将OBE理念引入到德语文学课程中,注重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专业知识的产出及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制定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才能够切实发挥德语文学课程在德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理应起到的核心作用。
二、知识产出与能力培养:基于OBE理念的德语文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
OBE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专业知识产出和专业能力培养,教师应根据既定的课程学习目标和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教学导向转变为基于OBE理念的新教学模式的学生产出导向。要实现德语文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要重新审视德语文学课程在德语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恢复德语文学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应有的地位,需要德语文学课程授课教师切实转变观念,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片面注重语言训练和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注重学生学习效果,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并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高质量输出的新模式,变教为学、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帮助德语专业毕业生达到既定的毕业目标。
要实现上述目标,势必要解决一些难点。首先,由于授课对象是刚刚结束基础阶段语言学习的德语专业大三学生,学生的德语语言水平有限,专业的德语文学知识学习任务会比较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加之学生对于德语文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学习兴趣可能不高。因此,教师一方面需要转变学生的认识,让学生明白文学课程对于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以及提升学科素养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要采用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其次,囿于传统灌输式、单一式的德语文学教学手段,授课教师在角色转变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走出舒适区,跳出传统的以讲台为中心的教学范畴,走到学生中去,打开思路,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及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文学课堂的主体,切实从内容、形式和结果等多方面提升授课效果。
要想解决上述难点,授课教师应深入思考学生在学习德语文学课程过程中需要实现怎样的知识产出,获得怎样的能力,培养出的德语专业毕业生应达到怎样的毕业要求,进而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入手,对德语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进行改革,而这正需要教师践行OBE理念。教学内容改革并不是要推翻传统的“德语文学史+德语文学经典阅读赏析”等学习内容,而是要对传统的学习内容进行重新诠释,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该课程内容的意义,同时反向设计教学活动,使授课内容适应新时代德语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培养学生掌握进入社会所必须的能力,再以此为依据对授课方式进行改革,引入更加多元的学习手段,还可以辅以各类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学生报告、戏剧表演、诗歌朗诵、文学改编影视剧欣赏、微视频拍摄、翻译练习、创意写作、项目实施及论文写作等。以南昌航空大学德语专业“文学课”为例。案例一:教师在讲授17世纪巴洛克文学这一章节时,将德语文学中的修辞方式和德语诗歌格律知识列为本章节重要知识点,并集中分析了十四行诗的基本格律形式。课堂授课结束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将一首巴洛克时期的德语诗译成信达雅的中文诗;二是要求学生自行创作一首德语诗歌。从反馈的作业看,班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有意识地选择十四行诗这一刚在课堂上学习到的诗体形式来进行德语诗歌创作,这说明学生对本章的重要知识点掌握程度相当高,甚至超出了教师的预期。案例二:在阅读德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歌德的《浮士德》中的段落时,教师有意识地选取了与追求学术知识有关的段落,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该选段,并将录音作为作业上交。通过这些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德语文学知识能够真正得到巩固,德语语言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思辨能力、感知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人文素养也得到提高。由此可见,基于OBE理念的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改革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在文学课堂上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方位锻炼学生的专业素养,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元评价体系与课程目标达成度:德语文学课程评价改革
将OBE理念引入到德语文学课程教学中,除了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革新,还需要对课程评价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帮助德语专业学生更好地获得专业能力,达到毕业要求。传统的德语文学课程的评价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和死板,一般都以期末闭卷笔试为主,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的德语文学史和文学鉴赏知识的识记情况,如经典作家作品及其文学年代和流派特征、重要文学概念解释和经典文学作品段落赏析等,常见题型为客观题(包括选择题、连线题、判断题、列举题等)和主观题(包括名词解释、诗歌分析、文学选段赏析等),主要用德语作答。这种传统的考查方式看似可以在考查文学知识的同时兼顾德语语言的训练,然而,根据作者的实践教学经验来看,大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会死记硬背书本或者教师课件上的原话,一旦采用更加灵活的问法来考查同样的知识点,学生的犯错率就会大幅上升,并且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很难真正被消化,学生在学习其他德语国家文化类专业课程、解决其他相关专业问题时并不能有效地将这些知识调配出来,甚至当有部分学生有意从事德语国家相关研究时,所学的文学及思想史知识并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后续学习和研究,这就使得不少学生认为文学课程无用,学生的学习效果必然不佳,课后获得感不强,其专业和综合能力自然也很难得到提升。
因此,改革德语文学课程评价方式应以德语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基础,引入更加多元的评价方式,在组织统一结课考查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实际成果产出,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关注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另外,在评分完成后还应分析文学课程目标达成度。例如,在结课考查时首先应保留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继续按照传统方式考查学生对德语文学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情况,但在设计试卷内容时应将各试题对应至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各类要求和能力;与此同时,授课教师还应适当降低期末考试在评分中所占比重,如从过去的占比为70%降至60%甚至50%,并引入多种平时成绩考核方式,如完成课堂报告、撰写作品赏析论文及研究性论文、提交文学翻译习作和影视鉴赏报告、组织学生用德语进行创意写作、组织戏剧表演及诗歌朗诵比赛、布置微视频拍摄任务等,而教师在设计平时作业时也应尽量将任务对应至各专业培养目标,以此来制定文学课程目标,并按照既定目标来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形成数据。例如,诗歌朗诵和戏剧表演对应的是外语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文学翻译作业对应外语运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撰写作品赏析和学术论文对应文学赏析能力和思辨能力,等等。每学期授课任务完成后,教师应收集和分析学生各部分成绩,以此为依据来评判学生通过文学课程学习所能够达成的课程目标程度如何。根据作者的实践教学经验,第一学期学生成绩平均分仅为67.59,与期望值70之间的偏差为-2.41;而到了第二学期,平均分便达到了70.93,偏差为0.93,基本上达到了授课预期,班级整体成绩不断提高。因此,教师还应细化各项评分指标,继续观测各部分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持续跟踪反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从而形成由课程目标微循环、毕业要求内循环和培养目标外循环构成的持续改进机制和成效优化机制。
文章立足于“新国标”,通过创造性地将OBE理念引入到德语文学课程中,开展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重新思考文学课程在德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让德语专业课教师和学生都能正确认识到德语文学课程的重要意义,端正教学和学习态度;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以学生的学习产出为导向,改革传统的德语文学课程授课目标、内容和形式,改变单一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质量,进而全方位评价教学及课堂学习效果,最终切实帮助德语专业毕业生提高各项能力。唯有如此,德语文学教育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在德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使德语文学课程扮演好素质课、能力课、核心课的角色,真正发挥出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 姜波.OBE: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3(3):37.
[2] 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
[3] 許陈颖.基于OBE理念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76(2):87.
[4] 于海博,谢德银,邢莉莉,等.后疫情时代OBE理论在中国古代文学混合教学中的实践新探:以沧州师范学院为例[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36(4):101.
[5] 李静.基于OBE 理念的儿童文学课程改革[J].作家天地,2019(20):121.
[6] 高妍.基于OBE模式下经济德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知识文库,2019(13):138.
[7]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3.
编辑 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