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伟 王军 张珏
摘 要:培养德才兼备的财经管理人才是财经类专业的主要人才培养目標。推动财经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使专业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有助于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目前,线上教学已成为线下授课的有益补充,线上课程思政也通过各种形式涌现。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不同教学形式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立德树人;互联网时代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5-0080-03
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财经类专业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在培养过程中,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既要做好学生的专业知识训练,又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二者相互融合,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信息平台已成为开展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新冠疫情的暴发,进一步促进了线上教学和线下授课的相辅相成,也为探索新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在推动财经类专业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应结合线上、线下不同的教学模式,实现不同教学模式中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以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一、线上课程思政与线下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暴发对传统的线下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教育部紧急启动线上教学。2月5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采取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共同实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应充分利用慕课和优质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在慕课平台和实验资源平台服务支持带动下,依托各级各类在线课程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等,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保证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1]。在此情况下,各高校制定了非常完备的线上教学方案,以确保在疫情防控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经过两年的运行,线上教学方案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完善,已成为线下授课的有益补充。
课程思政的提出是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对于落实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确保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如何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如何“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工作,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任务。因此,各高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和制定教学方案时,都将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主要任务之一。
疫情防控时期,线上授课确保了各高校顺利完成教学计划,也为取得疫情防控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线上课程的推广,为传统的教育方式革新带来了新机遇。尽管线上授课还有诸多不足,但新的教学方式也充分发挥了其优势。线上授课与线下教学相结合,为线上课程思政与线下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契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成为高校应当认真面对的新命题。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思维观念和价值选择方式产生了新的影响。当代学生成长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受到互联网的深刻影响。因此,在高等教育过程中,高校既要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又要结合信息时代的新形势,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高校要及时发现新问题,提供新思路,充分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来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结合线上、线下不同的教学模式,实现不同教学模式中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在两者的良性互动中,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推动财经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思维观念和价值选择方式等都发生了改变,网络信息的多元性和交互性降低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引导力。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也提供了全新的模式与思路。那么,财经类专业如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形势需求,推动课程思政呢?从专业特性和实践经验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推动。
(一)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专业课教师更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如何进行,首先要依靠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是开展专业知识教学的主力军,也是推动课程思政的主力军。专业课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精心选择合适的思政元素,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促进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对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4]。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主动性,决定着他们在课堂上讲什么和如何讲。育人不只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也是专业课教师的基本职责。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挖掘和凝练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切实发挥其关键作用和影响力。互联网时代的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教师依然是主力军,课堂教学仍然是主渠道。因此,在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水平的同时,也要提高专业课教师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能力。尤其是对教学效果好、信息技术能力不高的专业课教师,更要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团队和新媒体运用助手,帮助其继续展示良好的教学成果,发挥更大的育人效果。
(二)找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基因式”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割裂,或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会影响专业教育的思想都是对二者关系的误解。而且,二者的“基因式”融合是有方法的。例如,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讲“生产函数”,或者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讲“经济增长模型”时,可以重点融入“创新发展理念”,通过对增长模型和增长核算方程的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发展是应对环境发展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其他的理念可以分散融入相关的专业内容之中,讲“产业结构”和“区域不平衡问题”时,融入协调发展理念;讲“外部性理论”时,融入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讲“比较优势理论”时,融入开放发展理念;讲“公平与效率”时,融入共享发展理念等[5]。另外,在教授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西方经济周期(波动)理论时,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与政策方针,潜移默化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对于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经济问题至关重要。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與专业课学习,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高度统一的,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
(三)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平台的作用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的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再局限于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无处不在。“微思政”通过专业网站、主题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微博、QQ、学生互动社区等社交平台迅速发布信息,相比传统媒介更为方便快捷,教育形式更为丰富,而且包括论坛、微电影、微视频、漫画、照片、音乐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形式。通过以上载体来展现主流价值观,可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跨跃区域时空,信息传播覆盖面广,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引发学生对热点问题产生强大的关注,影响大,反映迅速[6],便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时事政治、社会热点,潜移默化地推动育人效果。因此,近年来,各高校也在不断推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成果。慕课及一大批优质的线上课程为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和专业知识提供了多种选择。线上课程不受时间、地点约束,便于随时学习,有力地推动了课后学习和知识拓展。另外,通过“微视频”“微电影”等形式,可以生动形象地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积极宣传和推动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形势下,“互联网+课程思政”已经成为解决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的新模式。互联网信息平台具有两面性,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减少和防止其不良影响的产生。一方面,要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结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认知,慕课、微课、微视频等都是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结果,也充分说明现代教育已离不开信息技术。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时代,专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已经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互联网必将成为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新平台,与线下课程思政相得益彰。
(四)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代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互联网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既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认知,又给其判断和辨别信息真伪带来了巨大挑战。网络上有失偏颇的观点和难辨真假的信息大量存在,提升学生分析辨别真伪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互联网的核心理念是开放共享,在开放的前提下,网络上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并存,良莠不齐、真伪难辨的信息成为价值引领的巨大障碍。因此,在培养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重视传道授业,还要主动回应学生的价值困惑,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师生的在线互动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在财经类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应当通过引入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理论上深入讲解当前发展中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不利影响,并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和解决方案的设计中来,使学生能够把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再如,西方经济周期理论建模中经常采用的是家庭在约束下最大化其效用,厂商在产出约束下最大化其利润。教师可以结合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模型中加入利他行为,使学生树立整体主义的价值观,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多为集体着想,多为社会奉献。
三、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充分利用信息化优势,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课程教学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已经成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互联网平台在社会生活中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必须认真面对。网络上的各种价值取向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持续冲击,负面的价值取向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分析和辨别问题的能力,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为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高校要不断完善在线授课方案,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做好线上课程思政与线下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要为线上课程思政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不断推动慕课、微课、微视频等形式课程建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高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EB/OL].(2020-02-05)[2022-05-18].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2/t20200205_418131.html.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 刘淑慧.“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6):15.
[4] 崔金刚,吴淑杰,李景奎.课程思政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73(5):11.
[5] 成桂英.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9):70.
[6] 黎敏娜.“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微思政”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OL].教育现代化,2019,6(90):203[2022-04-20]. https://kns.cnki.net/kns8/defaultresult/index.
编辑 李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