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予希 严恺月
跳绳是幼儿园体育锻炼的常见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对于拍球、跳绳等技能性活动,不要过于要求数量,更不能机械训练。”跳绳是技能性活动,技能的习得需要练习。因此,教师指导大班幼儿跳绳时,应结合幼儿的个体差异开展趣味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在游戏中逐渐习得跳绳技能。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分析大班幼儿在跳绳活动中的深度学习,以供参考。
一、在支架式教学中习得跳绳技能
幼儿深度学习是指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较长的一个时段内,围绕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全身心积极地投入,通过同伴间的合作与探究,运用高阶思维,迁移已有经验,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法。笔者在大班开展了“我有‘绳功”主题教学活动,运用支架式教学方法促进幼儿进行深度学习。
(一)捕捉教育契机,激发幼儿深度学习的兴趣
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发生和维持的内在动力,动机与学习之间不是一种单向性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大班幼儿具有较强的探究欲,他们对跳绳活动充满了好奇。但是他们刚接触跳绳,尚未掌握跳绳技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基于此,笔者捕捉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讨论使用不同的绳子是否会影响跳绳结果,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为了得到答案,幼儿在体育锻炼时间进行探索,和同伴交换绳子,展开讨论。通过初步探索,幼儿发现使用不同长短、重量的绳子会影响跳绳结果。在讨论过程中,幼儿又产生了新的疑问:“既然使用不同的绳子会影响跳绳结果,那么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绳子呢?”对此,笔者没有直接为幼儿解答,而是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经过探究,有幼儿提出可以将不同绳子的长度、重量记录下来,再记录跳绳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在活动中,幼儿逐渐产生对绳子的探索兴趣,笔者捕捉教育契机,引导幼儿在一次次探究过程中了解绳子重量、长度对跳绳结果的影响,丰富了幼儿的认知经验,激发了幼儿深度学习的兴趣。
(二)尊重幼儿兴趣,帮助幼儿搭建深度学习支架
深度学习具有联想建构、迁移应用的特点,教师应为幼儿提供练习跳绳技巧的机会,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不同跳绳技巧的难点。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幼儿已经掌握了基础的跳绳技能,他们想尝试新的、更具挑战性的跳绳方式,如双飞、单脚跳等。但笔者认为,此时的幼儿仍缺乏关于花式跳绳的经验,可能会在尝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因此,笔者在幼儿练习的基础上,通过技巧讲解与实践指导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搭建学习支架,以适配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三)创设游戏情境,培养幼儿深度学习的素养
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对于跳绳这类动作较为单一的运动,如果进行机械式的训练,幼儿容易产生抵触、厌烦情绪。教师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情境,可以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使得练习不再单调。比如,当幼儿的跳绳技能掌握得更加牢固后,他们开始自主进行跳绳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幼儿发现,由于跳绳次数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无法以跳绳次数来论输赢。这时,幼儿联想到之前参加篮球比赛时的情景,提出可以比较在规定时间内的跳绳个数,以此判断输赢。幼儿基于跳绳比赛延伸出一系列讨论,如确定比赛规则、场地的选择、比赛结果的统计等。这引发了幼儿的深度思考,让跳绳活动不再局限于动作发展和社会性交往,变得更加多样化、趣味化,可以促使幼儿不断内化、迁移游戏知识与经验。
二、在深度学习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幼儿通过跳绳活动不仅能掌握基础的跳绳技能,还能提高身体的平衡性、灵活性和协调性,获得多方面发展。
(一)运动过程中的动作技能
1.上肢小肌肉力量训练。在进行跳绳训练时,幼儿要使用上肢甩动绳子,这可以锻炼其上肢小肌肉的力量。甩绳的技巧对提高跳绳速度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帮助幼儿养成正确的甩绳习惯,形成正确的发力方式,笔者通过榜样示范、日常练习等,让幼儿观察、分析、總结跳绳时手臂的动作技巧,使幼儿知道了跳绳时上臂应尽可能地固定不动,靠手腕快速甩动带动绳子翻转。
2.下肢弹跳力量训练。下肢跳动技术是指在绳体摇动的圆周内,连续跳动的技术动作,这是下肢力量的集中体现,也是基本技术动作的直观反映。笔者观察发现,刚开始练习跳绳时,幼儿总是会控制不住地往前后左右挪动,身体也边跳边晃,这些小动作降低了幼儿跳绳的效率,影响了他们跳绳的数量。同时,在跳绳过程中,幼儿下肢晃动明显,说明其下肢核心力量不够稳固。为了锻炼幼儿的下肢力量,笔者在跳绳前带领幼儿进行原地高抬腿跑、定点跳跃练习,并在户外活动中加入跳跃类游戏,锻炼幼儿的下肢弹跳能力,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帮助幼儿做好前期准备。
3.手眼协调能力训练。手眼协调能力是跳绳能够连贯进行的关键,决定了幼儿跳绳的水平和质量。幼儿的能力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对此,笔者采取了不同的训练方式。比如,对于跳绳不熟练的幼儿,笔者让其尝试原地摇绳练习,先练习分解动作,再开展一些关于绳子的协调游戏,以激发幼儿对于跳绳的兴趣,逐步提高其跳绳水平。
(二)探索过程中的发现
1.在探究活动中掌握科学的跳绳技巧。在探究绳子的长度和质量对跳绳的影响时,幼儿结合已有经验,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测,使用称重、测量的方式将绳子初步分类,提出使用不同的绳子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笔者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指导他们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得到真实可信的探究结果。幼儿阶段的深度学习并不是追求超越幼儿理解能力、高难度内容的学习,而是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进行思考,通过感知事物关系,构建新经验,迁移与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2.在游戏活动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在活动中,不管是测量绳子的长度与重量,还是数跳绳的数量,幼儿都在使用数学知识。一开始,幼儿尝试使用教室中的直尺测量绳子长度,但绳子较长,幼儿需进行多次计算,这对于大班幼儿有一定的难度。基于此,笔者引导幼儿讨论是否有更简单、更精确的测量方法,有幼儿提出可以使用软尺测量。更换工具后,幼儿的测量速度大大提高,他们将测出的数据填入记录表中。由于幼儿填写的数据比较混乱,在比较数据时存在困难,笔者指导幼儿改变记录表的填写方式,按照从长到短记录绳子的长度,从重到轻记录绳子的质量,使记录表更加清楚、简洁。
3.在沟通活动中表达自身的经验。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活动中,幼儿会相互交流跳绳心得,有的幼儿会请同伴进行跳绳指导。这有助于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调动幼儿语言表达的积极性,发展其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跳绳练习后,笔者发现,虽然部分幼儿已经学会了跳绳,但是部分幼儿却在经历失败以后,产生了畏难心理。为了增强这部分幼儿参与跳绳活动的自信心,笔者和幼儿共同制作“跳绳挑战”展板,将幼儿每天跳绳的数量记在上面。幼儿可以通过展板看到自己取得的进步,从而积极参与跳绳活动。除此之外,笔者还组织了“结对子”活动,让会跳绳的幼儿扮演“小老师”,不会跳绳的幼儿扮演“小徒弟”,结队提高跳绳能力。
4.在绘画活动中展示幼儿的个性。在参与跳绳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的游戏热情日益高涨,他们也愿意和笔者分享活动感受。比如,某名幼儿在参加跳绳活动后,专门画了一幅画送给笔者,并告诉笔者画中的人就是他自己,周圍还有与他一起跳绳的同伴。其他幼儿看到后,还对该名幼儿的作品提出了建议。由此可见,幼儿能够根据自身的跳绳经历,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来,以表达自己的感想。
(三)学习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1.合作学习。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因此教师选择的任务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使幼儿通过努力才能完成任务。在幼儿逐步掌握跳绳技能后,如果仍然让幼儿进行单一的跳绳练习,就会大大降低幼儿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和进步。合作游戏具有群体性和挑战性的特点,笔者引导幼儿尝试双人跳绳、跳大绳等游戏,使幼儿在合作游戏的情境中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彼此的默契度。
2.游戏日记。在每日跳绳活动结束后,幼儿会在自己的记录表中记录下日期、跳绳数量、跳绳经验、跳绳遇到的问题或取得的进步等。幼儿可以运用绘画和文字的形式写跳绳日记,记录自身对跳绳活动的感受与反思,能够进一步将新知识、新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养成定期写日记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3.竞争学习。随着跳绳活动的深入实施,幼儿的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会关注自身和同伴的表现。比如,在笔者设置的“跳绳比赛”活动中,当幼儿看到同伴努力表现的时候,幼儿自身也会努力跳绳。在此过程中,个别跳绳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也会增强学习主动性,向同伴请教,在比赛中与同伴合作,主动学习更多趣味跳绳方法。由此可见,在跳绳教学中,教师合理组织游戏活动,对于幼儿五大领域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三、在延伸活动中进行总结反思
在笔者和幼儿的共同努力下,“我有‘绳功”主题教学活动顺利完成,幼儿在活动中通过深度学习学会了跳绳技能,发展了多项能力,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笔者对活动的总结和反思如下。
(一)尊重幼儿学习兴趣,让幼儿做学习的主人
相较于浅层学习,深度学习重在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与能力。在活动中,教师应以幼儿为主体,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点来组织教学活动。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适当调整活动进程。教师始终要遵循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不能强行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幼儿。
(二)尊重幼儿个体发展,让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大班幼儿的能力发展具有差异性,在跳绳练习中难免出现发展水平不一致的情况。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发展差异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同时,幼儿动作技能的练习也需要教师、同伴给予及时的反馈。教师应开展跳绳游戏,让幼儿积极参与,引导幼儿掌握更多的跳绳方法,使幼儿在不断追求、挑战和探索中成长。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