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帆
在社会生活中,亲社会行为又被称为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个体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行为,包括安慰、谦让、协助、理解、关怀、支持、互助等。亲社会行为是个体之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个体某些亲社会行为的出现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而是在减少。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一、笔者所在中班幼儿的
亲社会行为水平调查
笔者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教师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主要培养幼儿的互助、谦让和分享行为。笔者在课堂上调查了65名中班幼儿对“分享”和“合作”的看法,如表1、表2所示。从中可以发现,幼儿具有一定的分享意识,但他们的合作能力较弱,需要教师进行良好的引导,发展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二、如何通过角色活动发展中班幼儿亲社会行为
笔者结合4~5岁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制定了旨在训练他们合作能力的角色活动。在活动前后,幼儿对合作行为的认识和合作能力均有所变化(见表3、表4)。在活动中,幼儿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这本身就是一个分配、协商的过程。在遇到幼儿都喜欢的角色时,他们会争抢角色,对此,教师要耐心引导和劝说幼儿,让幼儿在合作的过程中享受角色游戏的乐趣。
(一)加强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意识的作用
懂得合作商量的幼儿,长大
后会很快适应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并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不懂得合作商量的幼儿,在以后的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麻烦和人际关系问题。对于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意义,教师和家长应具有更深入的认识,坚持“信不坚,行不笃”的教育理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需要讨论怎么分享物品、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被同伴接受、如何参与别人的游戏、如何公平地解决大家的意见等问题,因此,角色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使幼儿明白通过合作可以获得成功。
(二)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
指导方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认知是以直接经验为依据,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逐步完成的。教师要尊重游戏和活动的特殊意义,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引导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培养合作意识,获得合作经验,在游戏中感受到合作的意义。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幼儿,使合作活动变成幼儿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有学者强调,角色游戏的本质是社会性的,需要注重教师的介入和引导。在游戏中,幼儿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日常生活见闻,与其他幼儿分享自己的想法,从而形成分享行为。角色游戏过程是玩家社会互动的过程,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方式大致可以分为深入指导、一般指导和权威控制。在角色游戏环境下,教师可从实物与角色分享、过程与经验分享、态度情感分享三个方面出发,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三)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案例
1.实物与角色分享。在幼儿园的角色活动区域,幼儿们在进行“宝宝家”活动,其中一名幼儿想炒菜的时候,发现材料被其他组成员抢走了。于是,他们开始了相互争抢,谁也不让谁。
毛毛:“我们组里没有菜,但是你有很多,给我们一些
菜吧。”
欣欣:“我们自己都不够,不能给你。”
欣欣:“你们现在还没开始炒菜,炒菜的时候我们再
给你。”
毛毛:“明明是你们抢走了我们的菜,你不给我,我去告诉老师。”
教师:“为什么不能给毛毛一些材料呢?这样大家就都可以炒蔬菜了。”
欣欣:“我们的菜也不多,我怕到时候我们就不够了。”
教师:“大家是不是都是为了做饭给娃娃吃呢?那我们就拿还没炒熟的蔬菜分一点给他们,等他们做好饭也分一些给我们,大家一起分享着吃吧。”
毛毛:“可以啊!”
欣欣:“好!”
游戏材料与角色分享是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环节。部分幼儿的分享意识不强,他们容易在游戏中争抢游戏材料,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对此,教师要首先了解幼儿发生矛盾的原因,然后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为幼儿提供指导,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意见,让幼儿理解分享、合作的重要意义。教师通过启发、询问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幼儿一步一步地理解分享的意义,通过深入指导,让幼儿体会分享的乐趣。
2.过程与经验分享。“味多美蛋糕店”开业了,很多“客人”排队来买蛋糕,店员只有大羽一个人,他忙得不可開交。就在这时,依依也想参加游戏当“店员”。
依依:“我也想当店员,我想和你一起卖蛋糕。”
大羽:“不行,你只能当客人,只有我是店员。”
(依依一声不吭,有些生气地站着。)
教师:“你好,你们的生意不错,我们可以和你们一起卖蛋糕吗?”
大羽:“来吧,你收银,我来装蛋糕。”
教师:“我现在有点事要请个假,离开一段时间,谁愿意来帮我做这些工作呢?”
依依:“我可以帮助你。”
(依依顺利参加了游戏,“味多美蛋糕店”的生意变得更好了。)
角色游戏是培养幼儿去中心化思维的主要途径,因为角色游戏要求幼儿学会从别人的视角去思考、观察环境。由于幼儿年龄小,他们的交往经验不足,在遇到问题时经常会做出错误的行为,从而引发了同伴之间交往的矛盾。教师在幼儿心中具有绝对权威的地位,因此教师可以发挥自身榜样作用,帮助幼儿解决困难,使幼儿共同享受参与游戏的乐趣,教会幼儿交流与分享的方法。
3.分享情感和态度。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会出现情感共享现象。但由于这一现象的表现不太明显,教师容易错过指导时间。一些教师认为幼儿的部分情感共享现象是在破坏游戏规则,就会想办法阻止这种状况。例如,幼儿园游戏区放置了很多新材料,这让小雨很开心,他带着几个同伴跑进卡通游戏区,分享游戏的快乐心情。但是他们的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区域的幼儿,一名教师走过来对他们说:“你们在干什么?小声点哦!”过了一会儿,幼儿的笑声又大了起来。这名教师走到小雨面前对他说:“来吧,别玩了,出来吧,回到你的座位坐下!”最后,幼儿安静地玩着游戏,看起来也没那么开心了。
在游戏中,教师必须注意幼儿情感的分享活动。以上述情景为例,教师应冷静询问幼儿的玩耍状态,再给出意见,如对幼儿说:“大家的开心我都感受到了,不过另一边还有其他的小朋友在玩游戏,要是我们的声音太大了,就会惊扰他们,他们也就不开心了。所以老师想让你们小声一点玩游戏,可以吗?”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幼儿,不仅能够让幼儿接受教师的意见,也能够训练他们的共情能力,让幼儿学会了解他人的感受。
三、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建议
幼儿的亲社会性行为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形成。要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除了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交流、合作,教师还需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相比日常的教育活动,角色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在角色游戏中,幼儿能够了解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增加亲社会行为。
幼儿的一日生活皆游戏,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在游戏中,幼儿必须与同伴协商、沟通、交往,加强合作、交流。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教师是幼儿每天接触最多的对象之一,教师利用什么方法、开展什么活动,对于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时,应基于一定的教育背景,结合实际事例,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幼儿了解他人想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第三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