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取向与教育对策探索

2023-05-30 21:27陈婉文
中国教师 2023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

陈婉文

【摘 要】留守儿童面临的成长困境体现在教育资源、学业发展等方面,总的来说,包括经济条件与精神心理两大方面的困境,需要融合多方力量给予留守儿童多元模式的支持。大量研究表明,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能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重大意义。文章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关注取向为切入点,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问题 关注取向

现阶段,我國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依然存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面临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但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策略的有效性值得再探讨。不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不仅仅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另外,在不同年龄阶段,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阶段性特点。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建议,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从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取向方面入手,探索个性化的教育策略。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根据国务院相关文件的规定,留守儿童是16周岁以下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因各种原因从生活的农村进入其他地区寻求工作,很少时间陪伴在儿童身边,缺乏父母监护的农村儿童[1]136。一提起留守儿童,人们容易产生一种标签效应,很自然地把留守儿童与问题儿童或问题行为儿童关联起来,这是不对的。但大量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类型归纳如下。

1. 人际关系能力有待加强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为孤独、敏感、自卑、人际交往能力弱、适应社会能力弱等[2];人际交往能力弱会引发系列的情绪困惑。笔者在日常教育教学观察中发现,人际困惑引发的情绪表现与学生的个性特点相关,例如,性格内向的学生因为自身的留守经历,显得自卑;有些学生会表现为讨好型的人际相处模式,希望得到同伴的关注,一旦同伴没有表现出自己期待的被对待方式,结合学生本身个性的敏感因素,容易产生情绪波动,性格冲动的学生,甚至会表现为人际冲突,也会造成自身的情绪困惑。

2. 心理韧性有待加强

从品质性角度分析,将心理韧性认为当主体遭遇挫折时,能积极有效地走出困境,保持基本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能力。有学者认为,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监护人的教育观念有误、文化程度不高、抚养方式不当,容易存在心理承受力较弱、缺乏安全感、意志力不坚定等消极心理,积极心理品质如心理韧性则偏低[1]137-139。

3. 行为问题突出

从平时的教育教学反馈来看,教师反馈的留守儿童个案的情况,提及某些留守儿童存在情绪不稳定或者行为问题,反映较多的问题为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故意破坏公共物品等不良行为。处于叛逆期的留守儿童,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发现留守儿童的问题之后,感到难以去辅助纠正,即使了解引导的方向,但感到收效甚微。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取向

1. 取向一:家庭教育因素

影响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原因是多样的,人们比较容易想到的是家庭教育因素。无疑家庭教育因素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重要诱因。即使当今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极大便利,如家长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家长对孩子陪伴的缺失,但孩子无法得到家长随时、及时引导,容易缺乏安全感,带来无助感。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身教大于言传。家庭教育往往在亲子互动的细微处发生。

不同年龄阶段,家长对于儿童的影响关键领域与影响力有所不同。例如,幼儿期的儿童在安全感获得的关键时期,父母的亲子抚养与陪伴显得十分重要。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洛(Harlow)做过一个有名的心理学实验,即小猴子和“绒布妈妈”和“铁丝妈妈”的实验。哈洛的研究表明,影响养育后代的变量,不只是接触,与“爱”这种情感有关。因此,父母需要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特点,进行弹性调整,确保不错过孩子的各个成长关键期。

2. 取向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儿童在学校与教师、同学相伴的时间不少,留守儿童与教师、与同学的关系,对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师面对全体学生不一定能保持长久的个性化辅导,但对于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他们因为成绩的暂时落后,或个性的原因变得敏感自卑,或产生学业上的习得性无助感导致放弃学业,这需要教师进行个性化跟踪辅导,具备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觉察能力与心理健康辅导能力。对于农村的学校,如果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无法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难以及时干预和纠正,可能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发生滞后效应。

3. 取向三:儿童重要他人的阶段变化

重要他人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都关注的概念。早期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他人是家人。这个阶段的父母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人给孩子的重要影响主要是生活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学龄儿童的重要他人是教师;青少年时期的重要他人是同伴,年龄再大一点儿的学生,想要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管理,渴望独立自主,这时同伴对他的影响越来越大[3]。

4. 取向四:个体内在因素

留守儿童的个性特点、认知水平等发展有差异,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样起着关键作用。研究发现,虽然留守儿童存在一定困境,但困境反而能培养个体的心理韧性。16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处在成长发展期,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容易导致个性偏执、内向敏感、自信心不足等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现状与原因分析,总的来说,关注取向不同,应对策略的探索方面也有所不同。如果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成长的积极取向,关注点在于激发他们的内在成长力量,挖掘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资源,逐渐减少对留守儿童“去标签化”的认识与评价,特别是减少消极方面的评价标签,让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探索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对策。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对策探索

目前,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对策的探讨,一般从家庭因素、学校因素、获得社会关注与支持入手,大量的文献对于以上三方面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同时,在对策方面,较多的是基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消极关注取向,而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关注取向较少。

有学者对留守儿童心理情况进行研究发现,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离开父母的照顾会变得更加独立自主、更有主见,并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均存在消极心理,他们身上也有许多值得其他孩子学习的地方,如坚持不懈、独立自主、刻苦努力等良好心理品质[4]。此研究让笔者看到另一个视角,尝试探讨挖掘留守儿童的积极成长的内在力量,即心理学探究提到的“心理资本”—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入手。心理资本指的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内在的积极心理状态,包含乐观、希望、自我效能、韧性四个方面。研究表明,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存在正相关关系,心理资本越强,心理健康状态越好,出现的心理问题越少[1]140。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关注取向出发,笔者尝试从以下教育对策的探索作为切入点。

1. 亲子共建“心理资本”

家庭教育方面,家长需要关注孩子乐观、希望、自我效能、韧性方面的教育引导,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资本建设。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重要他人的理论依据,在孩子的重要他人是父母的年龄阶段,应减少父母双方都不能亲自抚养的状况。

第一,选择多种形式的亲子沟通方式,增加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因为陪伴时间少,父母需要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例如,运用视频交流时,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心孩子的情绪状态。亲子间分享积极的事件,增强孩子的乐观品质培养,也可以通过传统的信件、明信片等的交流方式,让孩子在思念父母时,有可见的物品依恋,增加其安全感。家长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加强情感的关爱方面的表达,让孩子获得安全的依恋感。

第二,注重亲子沟通内容的积极导向作用,培养孩子的积极个性品质。家长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中,以自身为榜样,对孩子心理资本方面的乐观、希望、自我效能、韧性方面进行引导。例如,家长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与孩子分享自己在工作经历中所见所闻,让孩子开阔视野,可以分享自己经历的美好事件,或积极应对困境的方法,引导孩子运用自身的资源与力量健康成长,培养孩子的乐观品质。同时,家长与孩子沟通时,也可以让孩子分享学校有趣的事件,引导孩子关注事件的积极取向。与孩子分享交流后,家长需要强化事件背后反映了个体拥有哪些优势品格,运用了哪些积极应对的方法,如坚毅、勇敢、创造力等。这样更能收到亲子共建积极“心理资本”的效果。总而言之,家长不仅重视在物质上对孩子的满足,更要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的“心理抚养”,避免错过孩子个性与习惯养成的成长关键期。

2. “三全”心育路径为學生的“心理资本”赋能

学校是学生重要的活动场所。留守儿童在学校度过相当长的时光,让留守儿童在学校增加归属感,提升自我效能感,从而满足自尊心与爱的需要,可以从以下关注取向入手。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三全”心育(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心育模式)通过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学习提升,专职心理教师、班主任、科任教师能对需要关注的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引导,及时觉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儿童,掌握其心理动态,及时对有需要的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工作。从积极心理取向的角度切入,通过全方位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如心理健康课宣传栏、校园广播、团体活动等,增加学生培养积极心理资本的途径,形成系列课程,让学生看到希望,培养心理韧性。

第二,抓住重要他人的阶段变化契机。学龄儿童的重要他人是教师,青少年时期儿童的重要他人是同伴。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结合重要他人的引导力量,例如,在教师为重要他人的阶段,教师给予留守儿童的关爱,能增强儿童的归属感,满足儿童爱的需要。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教师都要根据留守儿童的个性特点进行针对性辅导。对于内敛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其有机会发挥自身的优势;对于情绪稳定性有待提高的学生,教师要多关心学生的情绪变化,并及时引导学生学会调适自身的情绪,增强适应能力。在同伴为重要他人的阶段,教师注意发挥学生同伴的榜样力量,产生积极影响,让留守儿童互帮互助、积极进步。同学之间因为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兴趣产生积极互助作用。例如,教师与学生共建班级、宿舍的文化,一起设计班级的班名、班级成长口号、班级公约等,让学生发挥自主管理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与宿舍氛围,激励留守儿童发挥个人优势,与优秀的同伴一起为班级或宿舍承担协助管理的任务。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班级团体活动,营造向上向善的班级同伴交往氛围,让留守儿童在学业发展或同伴交往中,收获自我效能感,提升自信心,增加积极心理资本。

3. 学校、家庭、社会达成一致的关注取向

众所周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学校、家庭、社会达成共识,有具体的协同教育的目标导向,更能起到有效的教育引导作用。例如,学校、家庭通过多种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引导,同样,在社区开展加强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培养,依托社工的支持,让儿童有机会通过志愿服务提升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通过社区团体心理活动的开展,让儿童感到同伴支持的力量,收获归属感、希望感。

教师借助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的力量,依托“三全”心育的实施路径,从积极的关注取向,激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内在力量,可以让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成为转变的契机,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周洋,李阳,彭家璇,等.心理资本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1,41(4).

[2] 冯研,张俊.浅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J].智力,2021(13):151-152.

[3] 郭婧.例证学生的重要他人的积极与消极影响[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30(3):76-78.

[4] 马伟成,向芬.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综述[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5):29-31.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课题“以实践研究为特征的教师适切性成长路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2213824)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州市增城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李莎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
优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分析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措施分析
高校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
用爱心浇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