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编者意图 落实语文要素

2023-05-30 17:38陈红梅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3期
关键词:龙城诗三首古诗

陈红梅

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都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三至六年级的《古诗三首》或《古诗词三首》在内容安排和构架上的关联性和序列性,符合语文教学的整体规划,也体现了课标的要求和古诗学习的规律。

一、编排特点

1.承载单元主题

教材中的《古诗三首》与单元主题密切相关,有的作为本单元的开篇课文,起到铺垫、引领的作用,有着提纲挈领的地位。有的放在本单元其他课文之后,起到过渡、承接的作用,使整个单元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如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是第七单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题单元的开篇之作,三首古诗都表达了浓厚的爱国之情。对于后面《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学习渲染了热忱的家国情怀。又如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放在本单元的第三篇,在风俗文化的主题下链接古诗里的节日风俗,丰富了单元主题内涵。

2.渗透语文要素

有的《古诗三首》课文既关联单元主题,又渗透语文要素。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爱国情感”为单元主题,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本单元的《古诗三首》分别是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诗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之情感都需要结合相关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把这三首诗放在这个单元,不仅契合单元主题,也落实了语文要素的训练。

3.课文序列递进

教材中的《古诗三首》每一课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紧密的纵向联系。

首先是主题的延伸和丰富。古诗词的主题主要涉及四时美景、山川湖海、可爱生灵、传统节日、美好景物、家国情怀、儿童生活、高洁品格几个大类。如三年级下册第9课《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写春节、清明、重阳,到了六年级下册第3课《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是写寒食、七夕、中秋,由此搭建了良好的学习梯架。其次是学习要求的逐步提升。《古诗三首》课文切合课标中各学段对于古诗学习的要求,逐步递进,螺旋式上升,这在每一课课后练习的设置中有明显体现。如三年级重在关注景象、想象画面,四年级向体悟诗中蕴含的情感过渡,五年级重在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情感,六年级则注重感受诗词中描绘的意境,发现诗歌的表达方式,体现古诗词学习的综合性。

4.内容内在关联

《古诗三首》课文每一课的安排也有横向的内在联系。

首先,每首诗都是一个教学点。每首诗都具有个性,展现出不同的画面,呈现出不同的意境,表现出独特的情感。其次,三首古诗形成一条教学线。这条教学线就是一个主题,或一种类似的表达方式。再次,三首古诗组成一个教学面,三首古诗共同支撑起一个学习任务群,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如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展现的是不同节日情绪,《元日》是“暖”,《清明》是“欲断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独”,这是三首诗独特的个性,也是它们各自的教学点。而三首诗都是讲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表达的都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主旨,这就是一条线。将三个教学点串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学习任务群,达成诵读古诗感受节日情怀的目标,这是本课的教学面。所以三首诗的教学不应该是诗与诗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融合。因此就需要从整体入手设计三首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

二、教学策略

教学这类课文,须有整体视野,关注学段要求,树立单元意识,探索内在联系,从整体上融合,以此制订教学策略,教会学生学诗的方法,提高课时效率,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下面以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为例来谈教学策略。

1.直接导入,初识边塞

《出塞》和《凉州词》都涉及唐代边防战争的时代背景,秦汉以来,中原政权的边境一直受到外族的侵扰。为了抵御袭击,秦朝修筑万里长城,汉朝则修筑了很多边关,如玉门关、阳关。在内蒙古中部、河北北部有一处防

御外族袭击的天然屏障,就是阴山山脉。教学伊始,揭题后教学生字“塞”引入对“边塞”的介绍,让学生初步感受边塞环境,相机认识诗中地点“边关”和“阴山”,进而点出“查阅资料知背景”的方法。

2.学习学法,渐入诗境

理解古诗应建立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再尝试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进行整体感知,同时借助想象,以画面促感知,并出示“结合注释想画面”的学法。如《出塞》的第一、二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所以可以先从相对浅显的第三、四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学起,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李广又是学生相对陌生的人物,不妨引入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让学生感受李广射能穿石,英勇无比。在学生兴趣渐起时,展开对“龙城”和相关汉将的介绍.历史上“龙城”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叫“卢龙城”,另一个地方是匈奴的王庭。历史上真正去到龙城并且打下龙城的只有西汉名将卫青,所以 龙城飞将也指大将军卫青。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也是一名将领,他抵抗匈奴,一生不败,21岁便击败匈奴王,歼敌七万人,乘胜追击深入匈奴圣地狼居胥山,在这里祭祀天地,宣扬汉军军威。仅此一战,匈奴被迫大举北迁,再也无法对汉朝构成有力威胁。此时学生认识到龙城飞将何止李广,也指奇袭龙城的卫青,封狼居胥的霍去病,更指那个时代许许多多英勇善战、威名远扬的将领们。此时,学生兴趣高涨,更深刻地感受到将领的英勇,为整首诗的理解做好了情感准备,同时,学生也明白了学习古诗查阅资料的重要性。

在教学“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时,通过质疑这里的“边关”是否仅仅指汉朝的边关,这里的“明月”是否仅仅指秦朝的明月,激起学生联系学到的背景知识——秦汉时期就开始修筑长城设置边关,初步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然后,借助“明月”“人未还”,感受战士思乡,边战苦寒,进而激起学生情感体验,在个性化诵读中感受古诗“秦汉”“万里”所营造的一种雄浑意境和历史苍茫感。接着提问“战士除了思念家乡,还会想起谁呢?”,进一步理解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学生对守边将士渴望良将、企盼国家安宁有了深刻的体验。最后,小结“反复诵读悟情感”的学法,在全诗配乐诵读中,走进诗境,同时开启对第二首诗的自学准备。

三、运用学法,顿悟诗情

在以上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此时,应该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尝试学习《凉州词》。通過结合注释想象画面,在反复诵读中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解决对诗意的初步理解,此时,学生可能体验到的是将士们一醉方休的快乐,或者一去难返的悲凉。但这“一去不复返”的背后是他们保家卫国义无反顾的选择,基调应是壮烈的而不是悲凉的,“醉卧沙场”应是一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洒脱、一种视死如归的豪情。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抓住一个“醉”字,推动学生情感进入高潮。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这杯葡萄酒不仅是一杯良辰宴会酒、一杯生死诀别酒,更是一杯出征壮行酒、一杯杀敌壮胆酒、一杯报国壮志酒。

教学最后将两首诗对比总结,同样的边塞,同样的夜晚,同样的守边将士,他们或望月怀乡,或痛饮美酒;他们或悲叹生死难料,或释然醉卧沙场。终其一生,他们有的战死沙场埋黄土,有的终老边关魂随风;有的战功赫赫名耀古今,有的默默无闻却不悔此生。点出单元主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感情的升华中背诵两首诗。最后提问:“在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里,有两个词对这些英雄做了最好的注解,请问是哪两个词?”“人杰”“鬼雄”是三首诗的结合点,以此总结,承前启后,浑然一体。终此,提问怎么学习《夏日绝句》,启发学生运用“查阅资料知背景,结合注释想画面,反复诵读悟情感”的方法自学古诗,第二课时可放手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学成果,教师适时引导总结,提高课堂效率。

对于《古诗三首》这样的课文,教学前要对三首诗作整体感知,理解编者的意图,立足于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遵循课标要求和学段特点,探索三首古诗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找到教学的契机,实现古诗课堂的声情并茂、诗画结合、师生共融、群诗相通,从而凸显古诗教学的张力。

(作者单位:云南昆明市盘龙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龙城诗三首古诗
广东省龙门县龙城第三小学
“拟古诗”之我见
江苏龙城精锻有限公司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诗三首
品读古诗
热舞龙城适力啦啦操
龙城常州:美景让幸福指数飞升
诗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