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燕
一直以来,我们的习作教学指导都是从学段出发,在纵向上探究习作目标的制订和实施策略。这的确可以让我们的习作教学循序渐进,充分贴合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发展规律,但在关注宏观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深入、翔实地研究好某一册教材中单元之间的习作关系,更加细致地对一学期的习作教学进行统筹规划。
笔者认为,基于大单元视角的习作教学,不仅要从全册教材出发,围绕学段习作目标进行整体规划,还要解读好每册、每单元的语文要素,理清各单元之间、单元内小练笔与主题习作之间的关系,让学段习作教学目标精准落地。笔者现以五年级下册教材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全册解读,明晰目标
五年级下册一共安排了七次习作,目标要求分别是:
1.写一件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注意写具体,写出真实的感受。
2.写读后感,重点介绍印象最深的部分,感想要真实、具体。
3.写人物的情绪表现,注意写具体,反映其内心。
4.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写出人物各自的特点。
5.编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注意写具体,写出内心的变化。
6.介绍一处自己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注意介绍清楚。
7.写从漫画中获得的启示,注意写出自己的思考,获得的启示。
分散在各篇课文中的小练笔有:
1.展开想象,把古诗改成短文。
2.说说你对武松的看法。
3.开展简单的研究,学写研究报告,学会简要概括和分析。
4.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述《军神》的故事,体会他的内心变化。
5.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仿照《手指》写一段话。
结合2022年版课标中第三学段“表达与交流”的要求不难发现,紧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是全册习作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习作时,都要提醒学生在选材时注意筛选出印象最深的素材,运用本单元中课文示范的表达形式,将事情的经过、人物的特点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融入在表达之中。
二、规划统整,感知进阶
五年级下册教材共安排了七次习作,中心目标和能力进阶分别是这样体现和落实的:
第一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让学生从自己成长过程中遴选出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并把它记录下来。与之前写事的习作不同,本次习作是要求学生把“感觉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叙述具体,并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将那一刻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这是一次反思何为成长的表达实践,对学生“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八单元习作“漫画的启示”,虽然属于读后感式的看图作文,但同样是讲述一件事情,并从细节上进行观察、描写、评价,然后清楚地、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与第一单元的习作不同,一是两者写作的对象不同,《那一刻,我长大了》是谈自己的事,《漫画的启示》是评别人的事;二是在能力上有进阶,第一单元的写作素材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主题明确指向“长大”,多侧重感情抒发,第八单元的习作素材是高度浓缩的画面,其主题需要学生去思考、理解、提炼,多侧重想象和理性思辨能力的培养。
第二单元是正式指导学生针对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写读后感的习作练习。该单元习作围绕“将印象最深的部分介绍清楚”,要求学生“真实、具体地写出自己的感想”。这单元的学习,显然是为第七、第八单元的习作做准备。第二单元《景阳冈》的课后练习“谈谈你对武松的看法”,又为学生写读后感热身。与第二单元的习作相比,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学生需要涉及的资料更多,它要求学生能够有目的地搜集、筛选、整理信息,达到说清楚、讲明白。
第四单元是半命题式的习作,要求写出一个人的某种表现,通过具体的表现,来反映他的内心。教材启发学生思考每个人的面部表情、眼神、举动、语言、语气分别是怎样的,并学会如何从多个角度具体描写一个人。这与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的写人方法相呼应,旨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能够具体、清楚、生动地写好人物。本单元课文《军神》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述故事,也为本次习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五单元为习作单元,同样也是对写人的方法实践。本单元的三组写人片段,一篇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均运用多种方法来表现人物特点。与第四单元的习作“他 了”相比,该单元的教学不仅需要指导学生通过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描写人物的特点,还要让学生知道可以运用典型事例、对比、衬托等方法写人,体会这些方法的表达效果。
第六单元属于想象类的习作,围绕“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这一语文要素,让学生放飞想象,编一个探险故事。可以说,这篇想象性的习作,融入了前面几个单元所学的把事情发展过程写具体、把人物心情变化写清楚的能力,对学生能否灵活地综合运用提出了挑战。
三、步步为营,具化认知
教师要如何指导学生把印象最深的内容描写清楚,并写出感受和想法,表达上力求具体生动呢?笔者以第一单元的习作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策略。
1.自主解读,明确任務
围绕教材中的写作提示,笔者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长大”的理解,理清这里的“长大”不是年龄的增长、身体的长高,而是指学会感恩、开始懂事、变得独立等这些在思想和行动层面上的成长。然后围绕教材给出的三个生活画面,让学生思考、探究、汇总:语段中的“我”在哪里开始长大了?再回忆、选择、交流学生在成长历程中清楚地感觉自己长大的那一刻,明确写作任务和要求,并确定本次的写作素材。
2.例文对照,模仿迁移
在学生选择、确定了写作材料后,教师要从如何谋篇布局、写好具体情形入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教学中会发现学生在进行口头表述时,容易三言两语地把事情的经过交代完毕,而对于自己即时的感受却是长篇大论。那么该怎样培养学生“将那一刻写清楚”的能力,教师可以以本单元课文中的相关语段为例,让学生在对照、比较中发现“写具体”的方法并模仿、迁移,实现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具体来说,应着重以下的表达能力指导:
(1)学会整篇构思。学生确定好素材后,往往就会如竹筒倒豆一般,将事情的过程写出来。为了让学生有更清晰的表达思路,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回忆《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这三篇课文的写作顺序,并分别画出作者创作的思维导图。学生在课文范例的影响下,也能够静下心来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中,构思自己的习作,努力回忆每一个细节,也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思绪,让原本极度线条化、平面化的素材,很快变得丰富、立体起来。
(2)学会写好“那一刻”。围绕本次习作写具体情形,记录当时真实感受的重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聚焦课文内容,并以《梅花魂》为例思考:“莺儿第一次接触墨梅图和第二次接过墨梅图,两次的表现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怎样表达出来的?你从哪一次觉得莺儿长大了?”学生在回味、思考后认为莺儿从“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成长了,明白写好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可以将“那一刻”写得更加具体,并将这种方法融入到自己的表达中。如一名学生在介绍自己长大的那一刻时,这样说道:“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祖父的园子》。老师让我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祖父的笑一共有几处,然后想一想祖父为什么笑,他的笑让你有什么感受。当我还在慢慢思考的时候,有不少同学已经举起了手。我听着他们的发言,总感觉回答得太碎了,一点都不全面,不由得重新埋下头来再次读课文。可能是我的沉默与周围的热烈格格不入,老师关注到了我,并点名让我来说。我立刻站起来说:‘我还没想好,不过感觉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都对,又好像都不对。我再想一会儿,然后回答您的问题,好吗?我本以为老师会不高兴,没想到老师大声说:‘你判断得很对,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都不够全面,是我太急了。現在大家一起,再一次认真地读课文,深入地去思考!”
3.反思评价,形成经验
在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不应随着文字的结束而结束,而应引导学生对本次习作的过程、方法、策略进行反思评价,在互相学习、借鉴中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写作经验。根据“教—学—评”一致的理念,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星级评价标准:语言通顺,没有错别字和病句;认真地书写每一个字和标点;运用三种和三种以上的方法将那一刻写具体;表达的感受很真实,能打动人。前两个要求指向学生的习作态度,后两个指向本次的习作目标。而学生在这个标准要求下,进行多次自评和互评,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加深认知,丰富自己的写作经验。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