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应发
摘 要 《祝福》悲剧内蕴的难以理解,跟缺少一定的理解“支架”有关。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可以承担此“支架”工作。乡土本色是《祝福》中祥林嫂悲剧的社会环境;差序格局是其悲剧的深层原因;礼治秩序是其悲剧的直接推手。
关键词 《祝福》 悲剧内蕴 理解支架 乡土本色 差序格局 礼治秩序
《祝福》是鲁迅抨击封建礼教、呼唤“改造国民性”的力作。学习《祝福》,学生总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其悲剧内蕴。倘能以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为“支架”,完全可以借此开启《祝福》“迷宫”。
一、乡土本色:悲剧的社会环境
小说开头为读者描述了故事的发生地——鲁镇。这是一个相对封闭,保留着很多传统的“乡土社会”。这里的人们在旧历的年底都要举行祝福庆典,“年年如此,家家如此”。这是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环境,祝福庆典对于理解小说主旨具有重大意义。小说中“我”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我”回到家乡鲁镇后,发现已经与这个乡村社会格格不入。为什么这样呢?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中指出,农业社会是不流动的,具有稳定性。外部世界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对鲁镇的人们没有任何影响,鲁镇还是一如过去一般,“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全镇只有鲁四老爷因为“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读过很多书,他“大骂其新党”,表明鲁四老爷是这个小镇与外界的唯一一个联系通道。然而可悲的是鲁四老爷是抗拒这种外部世界的。他是这种“不流动的,具有稳定性”的乡土社会的维护者。费孝通先生又指出“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这就可以看出祥林嫂的悲剧发生时,鲁镇的人们为什么这么冷漠。“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祥林嫂这个外乡人,相对鲁镇的人们来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尽管大家看似都是“熟人”。四婶一开始对祥林嫂很满意,柳妈“安慰”祥林嫂“捐门槛”等,然而人们骨子里依然把祥林嫂当做“外乡人”。当祥林嫂诉说自己的“阿毛”的故事时,一开始,男人们听到这里,没趣地走了开去。女人们改换了鄙薄的神气。有些老女人,“特意寻来”,留下眼角的眼泪后,“满足地去了”。鲁镇的人们是悲剧的冷眼旁观者,是冷漠的“看客”。在祥林嫂身上所发生的一切,似乎与他们毫无关系。他们将人性的冷漠演绎得淋漓尽致。
可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不得不提《乡土中国》中第二个重要概念——差序格局。
二、差序格局:悲剧的深层原因
中国乡土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每个人”都是他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每一个同心圆波纹都以自己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圈子)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而作为一个外来人的祥林嫂的街坊(圈子),可能连两三家都没有。显然,在鲁镇鲁四老爷家因为社会地位高,他的圈子范围最大。卫老婆子、柳妈都有一定的圈子,而祥林嫂的“圈子”基本不在鲁镇,她先是在卫家山、和自己的第一任丈夫组合的家庭。算是有了街坊(圈子),然后由于家庭变故,她只能孤身一人,最后經卫老婆子介绍,来到了鲁镇。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她虽然不能建立以“家”为中心的圈子,但可以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子,可是她又被自己的婆婆劫走,嫁到了山里。她有了自己的丈夫贺老六,有了自己的儿子阿毛。在山里,她算真正建立了以“家”为中心的圈子。可不幸的是,男人伤寒丧命,孩子被狼叼走,她以“家”为中心的圈子彻底崩塌。她再一次回到了鲁镇。在鲁镇,她要么就不在别人家的圈子上,要么即使在别人家的圈子上,也只是处于同心圆的最外层(祥林嫂之于鲁四老爷家)。
同样由差序格局,又引出一个概念“家族”。家的主轴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这就是说,在乡土社会,祥林嫂的婆婆对祥林嫂能起到绝对的支配作用。这从祥林嫂被“娘家人”劫走时,鲁四老爷的态度能看得出来。鲁四老爷用了两个“可恶”,两个“然而”。“可恶”的是未经鲁四老爷商量,“娘家人”和卫老婆子就把家里的女工祥林嫂劫走,动了鲁四老爷的“圈子”中的人物,尽管只是鲁四老爷“圈子”的最外层的祥林嫂;两个“然而”又说明这些举动在“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的眼中,又是合乎规矩的,鲁四老爷心中的怒气不好发作,所以就只能说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然而”了。连说两次“然而”,说明鲁四老爷心中“动圈子”与“合乎规矩”之间的思想斗争最终以“合乎规矩”获胜而告终了。鲁四老爷自己的话,“既是她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可以作为佐证。
三、礼治秩序:悲剧的直接推手
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人们对于传统有敬畏感,因而其“秩序可以礼来维持”。
祝福庆典是鲁镇这个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是鲁镇人的“礼”。它对于理解小说主旨具有重大意义。小说开篇就营造了快到年终祝福时,人们忙碌喜庆的氛围。“我”回到了鲁镇,暂宿在四叔家,引出了小说主角祥林嫂的故事。小说先说了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死在了临近祝福的时候。鲁四老爷的一句话引起了学生的讨论:“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四叔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呢?
因为四叔认为祥林嫂的存在违反了“礼”,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死了两任丈夫,死了孩子——在鲁四老爷眼里是“不干不净”的,晦气。她沾了手,祖宗是不吃的,而祖宗不吃,是不会给四叔家赐福的。这套逻辑源自鲁镇祖祖辈辈的传统。鲁四老爷眼里,他的举动是合“礼”的,祥林嫂的举动是违背“礼”的。
这种观念通过四婶的三次“你放着吧”传递到了祥林嫂本人身上。四婶第一次说“你放着吧”时,祥林嫂“讪讪的缩了手”;四婶第二次说“你放着吧”时,祥林嫂“转了几个圈”,“只得疑惑的走开”;四婶第三次说“你放着吧”时,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这一次她的变化最大,“胆怯”,“怕黑”,“怕人”,“呆坐”,不半年“头发也花白”了,记性尤其差。祥林嫂的精神世界已然坍塌。伴随着精神世界的坍塌,祥林嫂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为什么四婶第三次说“你放着吧”时,祥林嫂的变化最大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柳妈”了。这位“善女人”的出现,代表着另一种文化的“礼”。
柳妈一出场就带着“善女人”“不杀生”的标签。她有一套自己认为“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也就是“礼”。她分析了祥林嫂死后要被两个丈夫分,阎王只能把祥林嫂锯开的情况。祥林嫂显示出“恐怖的神色”后,柳妈给了她“去土地庙捐门槛”的建议。祥林嫂真的“去土地庙捐门槛”后,神气舒畅,眼光有神。殊不知柳妈遵循的“礼”并不是鲁四老爷心中的“礼”。当祥林嫂她满心欢喜以为自己已经合乎祝福祭祀的“礼”时,四婶第三次说“你放着吧”,将她在这个世上仅存的精神希望彻底击碎,最终形成了祥林嫂的悲剧结局。
以《乡土中国》的相关概念作“支架”,以“乡土社会”的视角来探究《祝福》的悲剧内蕴,能够促进学生对小说的深度理解,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鲁迅作品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
[作者通联:安徽铜陵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