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3-05-30 10:13:49李杨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3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高校教育课程思政

李杨

摘  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是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和针对性的必要途径,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三观的有效手段。然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中依旧存在理念落后,重知识传递、轻价值引领等诸多问题。针对此,高校要明确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核心要素,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构建多方联动的协同运行工作机制;构建“显性+隐性”教育统筹一体的课程体系,实行课程思政的内生性育人;创建教师协同育人素质提升机制,切实提升师资队伍的素质能力,发挥课程思政助力军的正向作用,以期更好地帮助当代大学生实现价值观念、思想观念、道德素养的立体性塑造。

关键词:高校教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9-0046-04

西方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袭而来,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再加上“00后”大学生个性突出,决定其接受教育的方式也要做到因势利导。所以,高校必须明晰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的概念与内涵,其中课程思政是“课程的思政化”,并非课程在教学中简单地加入思政元素,协同育人则是强调育人主体间的教育合作,二者既有区别也有差别,在此基础上发挥全体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形成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联动配合,做到协同育人,借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核心要素

首先,思政元素。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相关部门曾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极端重要性。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24字核心主义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一阶段、每一环节,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促使其成为多维度发展的优秀人才。为推动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教育工作者应深挖、提炼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的思政元素,将课程当中蕴含的文化素养、价值理论等内容与专业教育深度结合,全面提高专业教育精神层面的影响,进而实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目的[1]。

其次,教师元素。教师是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重要因素,缺少教师的努力和支持,任何教学都很难正常运行。所以,作为高校教师,应主动参与到思政教育工作之中,依托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丰富的教学经验为课程思政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不断发挥自身的育人功能,使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最后,协同机制。如何实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目的,打造多维度、立体化的思政教育课程,凸显课程思政的功能尤为重要。其一,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协同。高校全体教师应加强对协同育人的了解与认知,形成协同育人观念,不断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学生则要及时将课堂学习的感悟、感想反馈给教师,通过师生间的协同合作,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的目的。其二,部门之间的协同。高校的学生工作部、人事处、教学质量监控处等部门需要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提供理论支持和制度保障,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参与到协同育人全过程,扎实提高课程思政的凝聚力[2]。其三,课程协同。高校需要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对各类课程进行审思,彰显优势,补齐短板,打造符合本校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二、课程思政的价值生成规律和目标任务

面对教育大众化的持续推进,部分高校出现“思政”与“专业”割裂的现象,导致课程思政的协同性缺失。所以,必须利用好思政课这一主渠道、主阵地,发挥好专业课、通识课的育人功能,确保各学科的同向同行、同频共振。首先,课程体系的构建是课程思政价值功能最大化的重要支撑。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须依托课程体系的系统构建,通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通力协作,形成协同效应,最终实现育人总目标。现阶段,高校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中依旧存在知识传授、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脱离的问题,大大降低了课程之间的育人合力。对此,高校及教师应深入了解专业课程背后蕴含的思政元素、价值观教育和德育内容,清楚学生精神境界的升华、文化素养的培育均与所开设的课程息息相关,并非只依靠思政教育、思政课能够解决的,只有各个课程主动发挥协同、共进的作用,才能为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提供动力。

其次,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引领[3]。高校在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中须以“德”为核心,以课程体系为抓手,以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为导向,将24字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课程体系之中,将“德”的内涵与要求渗透于各学科之中。每一门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据课程特点和内容自然地融入思政教育,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立足课程的多元价值性是课程思政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石。课程体系是一个全面且多维的课程组合,不同的课程在育人功能上的实施方法等方面不同。而思政课作为育人的主渠道,是课程体系中专门化、集中化的育人课程,旨在促进大学生思想的成长,加强其三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其他课程同样也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占据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如,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引入数学家的故事来鞭策和教育学生,用数学家潜心钻研、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维起点。再如,利用体育精神中的“爱国”“团结”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策略

(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党委集中领导组织统筹机制

1. 增强校党委的政治引领,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必须充分发挥各类课程、各门学科的育人功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等为理论基础,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对当代大学生的功利主义、反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有很好的抵御、匡正作用。基于此,高校党委应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提高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重视程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4字核心价值观、党的先进思想贯彻落实到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工作当中,使每一位教师、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原则上与党和国家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在构建校党委集中領导机制时应遵循党委领导核心的基本行动准绳,建立专门的课程思政党委管理部门,并由这一部门直接参与、管理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相关的新政策、新思想也可由这一部门直接向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负责者传达,进一步为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指明方向[4]。

2. 构建引导负责制,强化党委的全面领导

明确校党委的领导权是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根基。为进一步减轻校党委的工作任务,提升工作效率,在明确校党委全面领导的同时构建健全、完善的引导负责制,实现多维度、立体化的长效引导。首先,加强顶层设计。高校需要根据国家颁布出台的政策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完善育人计划和目标,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形成共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奖惩机制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力避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零散化、片面化,真正发挥各专业、各学科的育人合力。其次,组建教改指导委员会。从全校的各个专业中遴选经验丰富、教学能力高超的教育工作者组建协同育人委员会,负责具体指导和咨询工作,及时调整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在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的同时,加强协同育人工作指导的针对性。最后,构建责任落实机制,实现责任落实到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工程,应设立一个负责人,以便于及时将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反馈给上层领导,进而为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提供最真实的资料。

(二)构建多方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1. 推动各个部门间的协同合作

一方面,明确行政管理部门的育人职责,统筹协调部门与部门间的关系。对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而言,应公开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工作中的岗位负责人、具体工作制度和内容等信息,并对管理工作者进行岗位分工,将具体工作内容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从而实现部门与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以推动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还应不断调动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主动积极性,以奖励的形式对表现优异的工作人员进行表扬,做到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相结合,加强管理者积极性,促进交流与合作,以提高集体意识。另一方面,加强校际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在协同育人机制相关政策制定中,应与其他高校共同商讨,从而制订出科学、健全的政策制度,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提供制度保障;要为教育工作者交流、学习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平台中汇集新理念、新模式等内容,以推动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提升。

2. 构建“显性+隐性”两位一体课程体系

一方面,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5]。在显性课程中,突出思政理论课程的核心地位,挖掘各类学科中暗含的育人功能;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对此,高校应正确处理授课内容与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与难点问题、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手段与现代媒体技术之间的关系,重视思政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教学手段上,教育工作者需要紧跟时代脚步,改变“嘴”和“黑板”的单一授课模式,学会利用视频教学、云课堂、学习通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隐性课程中,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依托隐性课程的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特点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正确认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两者在概念、内涵方面不同,课程思政的育人载体具有多样性,凡是可以进行育人的平台都能作为课程思政的载体,但思政课程载体单一。在育人方式上不同,课程思政是隐性育人,不拘泥于某一门课程,包括通用的育人元素、课程中蕴含的育人元素。高校应积极构建“显性+隐性”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三)发挥课程思政主力军作用,创建师资队伍协同育人素质提高机制

1. 制订培训目标,完善培训内容

在制定培训目标方面,高校应将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意识、育人能力纳入培训目标,统一广大教师的思想与观念,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思想格局,让他们从心理上认同、理解、支持课程思政建设。在制定培训内容方面,高校应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分类进行培训,根据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的发展趋势,转变教师固化的育人理念,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2. 加强专业课教师思政意识,提高思政育人能力

首先,对教师队伍进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内涵的深刻解读,让教育工作者清楚课程思政并非思政理论课,而是事关教育育人大局,应利用好课堂这一主渠道,对教师队伍进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关系的深度解读,让教育工作者在了解课程思政概念、内涵的基础之上精准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避免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其次,发挥24字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应选择与本专业特点相适应的方式,在此基础上科学渗透价值观教育,做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并行发展和深度融合。最后,转变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的错误理念。专业课教师应围绕课程中内含的思政元素展开教学,转变专业课的话语体系,真正实现专业课教学与价值引领的统一[6]。

3. 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

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高校既要提高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还应不断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通过交叉学科的经验分享,切实提升各专业的育人作用,有效避免教师培养思政育人能力的盲目性。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开展专题培训、主题讲座,运用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师资队伍学习党的新理论、新成果和新思想;亦或者构建集体教研制度,依托思政教师的理论素养指导其他课程教师系统、深入地学习思政理论知识。另外,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中要求把集体教研的重点放在不同课程间的同课异构,可通过集体备课、集体观摩等形式帮助教师发现自身的不足,学习其他教师的长处,让他们在交流中提升和成长,从而实现专业课向课程思政的转变。

(四)构建立体化质量评价机制,为课程思政育人提供保障

首先,以德育教育成效作为评价基础,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师等内容细化评价标准,防止不公平现象的出现;应尊重不同专业课程的专业特性,深入考评“专思”融合的程度,以此作为评判标准。

其次,将专家、教师、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专家是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质量评价的重点,高校应组建一支专家队伍,成员包括本校教师、其他高校教师、研究所专家等,通过专家对协同育人机制的详细评价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为扎实推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提供保障。教师评价是关键,作为直接参与者,教师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质量的评价更加全面、细致,高校应将教师对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想法、体会、自评等信息纳入评价体系,作为质量评价的参考;学生是核心,作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受众群体,学生在机制建设中的期望、获得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所以,启动学生反馈系统,全方位掌握教学过程中的实际信息,为调整协同育人机制提供准确信息。

最后,构建多元评估指标体系,保证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质量评估的精准度与公平性。其一,从教学管理状态进行评估,高校应厘清协同育人机制中所包含的内容,即教学计划、目标、方式等内容,将这些项目作为评估依据。其二,从基础建设程度进行评估,高校应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好组织领导制度、师资培训制度、奖惩制度、交流平台等,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审查基础建设进程,及时了解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和质量。从德育效果进行评估,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对思政教育的接受度以及课程思政德育成效等内容作为德育效果评价重点,对协同育人效果展开综合考察,确保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科学性、合理性。

四、结语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既可以提高思政教育效果和质量,又能进一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因此,高校要积极创建协同育人平台,努力营造立体式育人氛围,加强各学科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合作;高校教师则要转变自身传统固化的育人理念,在教学中积极融入思政元素、德育内容、人文素材,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从而成功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燕.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36):30-32.

[2] 贾蕊. 关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J]. 华东纸业,2022,52(02):177-180.

[3] 何飞红,何青松.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路径及策略探讨[J]. 现代职业教育,2022(01):37-39.

[4] 齐斯文,云兵兵. 以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J]. 才智,2021(33):140-142.

[5] 徐莉. 關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8):24-26.

[6] 顾育.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路径及策略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2):1+3.

(荐稿人:杨淑敏,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高校教育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31期)2016-12-16 23:31:56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现状与改革的研究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21:09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2:47:56
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思考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21:53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65期)2016-09-22 22:0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