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要素学习的有效落实

2023-05-30 06:59黄冰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牧马人自然段星星

黄冰

统编教材在六年级上册第1课安排的是一篇经典散文——老舍先生的《草原》,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具体到《草原》的教学来说,课文承载的“想开去”既有联想的成分,又有想象的内容,这可以从课后练习的训练内容看出来,尤其是涉及课文第1自然段内容的训练要求有两项:第一项训练要求是“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第二项训练要求是“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读一读,抄下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哪句是直接描写草原景色的?哪句写了作者的感受?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从上述两项训练要求可以看出,“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原本可以是指向整篇课文的,但“背诵第1自然段”和第2项训练中给出的例句,又清楚地显示课文第1自然段是承载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的重点内容。那么如何在课文第1自然段教学中落实“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语文要素学习要求呢?

课文第一句是“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这个句子看上去既简短又明白如话,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它的内涵很丰富。处在句首的“这次”,一般是可以与后续的“我看到了草原”连起来说的,此处被逗号断开,显然是作者的一种主观强调。作者要强调的是与以往的不同:以往“我”肯定从不同途径看到过草原,比如诗文、画作,并由此产生对草原的向往,可那些都是间接的感受,也是比较虚的东西;而“这次”是直接来到了大草原,用脚踩在大草原上,获得的是最直接的感受。接着是“看到了”一词,从功能上看属于行为动词,初看实在是太过平凡的一个动词。本来作者一直向往草原,这次终于来到了草原,一般人自然会出现或产生无比欣喜、兴奋之情,并且属于溢于言表、肆意奔放的那种,作者仅用“看到了”三个字,写得极其收敛,似乎这草原并没有出现值得期待的东西。然而,正是三个极其收敛的字“看到了”,成了后续产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触发点,其中蕴含的是满心的欢喜和热爱。因此,文章的开篇“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言简义丰,为全文定下了表达的调子。

走进草原“我看到了”什么呢?有什么感受呢?

由上而下,这是作者描写草原景色的表达顺序。首先,作者看到的“天空是那么明朗”,直接的感受是“比别处的更可爱”“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就是典型的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写草原上的天空,“明朗”就意味着几乎什么都没有,也就不可能像写火烧云那样以描写云彩的变化为主,剩下的选择只能通过写出自己的感受来让“明朗”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作者那时从大城市走进大草原,类似感觉也是很明显的,毕竟与高楼和街道比,目之所及是无比的宽阔感,一下子能够让人觉得眼界大开,所以就有“总想高歌一曲”的冲动。这是触景生情、自然而然的结果,因而“高歌一曲”要表达的正是“满心的愉快”的真切感受。至于为什么愉快,作者或许置身其中、沉醉其中,还来不及思考,只是情不自禁地高歌起来。在生活中,人们确实喜欢用唱歌来抒发心中的喜悦。

其次,作者“看到了”天底下的草原和生活在其中的马牛羊。这是作者浓墨重彩描绘的对象,在每一个对象的描写中,都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感受迷人的境界。以“小丘”的表达为例来看。“线条柔美”是对小丘的直接描写,“中国画”是用比喻写出的感受,也是最直接的联想内容;“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不仅使感受具体而美妙,而且还使联想更真切、更细腻;“到处翠色欲流”,既是“我”看到的草原景色,又是“中国画”带来的美妙感受;由此产生的想象“轻轻流入云际”给人一种浑然不觉之感——是置身草原还是置身画境中。最后,作者用“境界”来定位想象的结果,仿佛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诗意世界。作者结合具体景物写出具体感受,既具有整体性,又具有独特感。

以上是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感知课文第1自然段中“想开去”的具体体现,如果再引入比较的方法进行理解,这种“想开去”的效果会更明显。

课文第1自然段是以描写草原的静态感受为主,是“我”一直向往草原而终于看到了草原所产生的系列想象中的感觉。因此,这种感受以及想象,读起来尽管很美,但相对于草原来说,这种感觉与从牧马人角度的感受相比,区别就很明显。

比如,“草原上多好啊——天地旷远无极,洁净且宁静。他仰卧在柔软的草场上等待着,星星像雨点一样,眼看就要掉下来了,就要滴落到自己的眼睛里了……静极了,静就变成了声音,那是一种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声音,那是只有牧马人包·哈斯,才能辨识出来的声音。他知道那种巨大之中,有动物啮齿,有草儿呼吸,有露珠在一点点膨胀,然后一尘不染地落在花心里……”这段文字写的是草原上的那种宁静。首先,作者写的对象是夜里的星星,也有比喻的表达“星星像雨点”,随后的感受“滴落到自己的眼睛里”就具有独特性,是牧马人才有的一种感觉。夜空下,牧马人不是在蒙古包里休息,而是“仰卧在柔软的草场上”看星星,至少传达出牧马人对草原的无限依恋,而星星在天空中的远近错落,在牧马人的直视中,好像要滴落进眼睛里,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感觉,而且是牧马人喜欢的感觉。其次,作者表达对“静”的奇特理解。“静极了”就变成“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声音,在这种声音中,“动物啮齿”是牧马人用心可以倾听出来的,“草儿呼吸”显然是带着想象的翅膀飞过来的,“一点点膨胀”的露珠滴落花心里简直是神来之笔,慢镜头带来的意象独树一帜之外,只要想想天明以后,草原上无数的花儿为什么开得那么生机勃勃,那种景象带给牧马人的感觉就是人间天堂。

同样是写草原的静感,在课文第1自然段中,作者是一个从外走进草原的人,所表达的是对草原的新鲜感为主,虽然也很有个性,但像“高歌一曲”“低吟小诗”这种在作者看来是真切的感受,难免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就是说,别人初到草原,也可能有类似的感觉。牧马人是一直生活在草原深处与草原融为一体的角色,触动牧马人的星星之落和露珠之落,在外人看来是闻所未闻的感觉。借助这种独特的表达,我们再来理解课文第1自然段最后的“无限乐趣”,就可以明白,这不仅是“我”享受草原美景的乐趣,而且是蒙古族同胞享受草原生活的乐趣。

由此可见,教师引入与课文关系紧密的内容进行对比,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可以打开想象的视域,丰富想象的空间,提升想象的能力。

猜你喜欢
牧马人自然段星星
MOPAR限量版JEPP牧马人
牧马人的心愿
On Syntactical Features of John F. Kennedy’s Inaugural Speech
串星星
美丽的秋天
探险队长 DAKOTA CUSTOMS定制版牧马人改装
固特异牧马人将成为塔科马原配胎
来自星星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