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凯
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有效地解决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因此,有些教师认为,有了语文要素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可以放在一边了,无形之中把二者对立起来,这显然失之偏颇。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最主要的教学实践仍然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所以,教师要采取必要的策略,围绕语文要素精心设计并开展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创设情境是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方法与路径,也是开展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聚焦语文要素来创设情境,并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实践中落实语文要素学习目标。
一是借助文本创设情境丰富积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文本语境创设相近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让课文中抽象的语文知识在具体语境中变得灵动起来,让隐藏的价值和意义得到体现,使学生的语言积累变得丰富起来,让学生从中习得语言文字运用的知识,形成相应的能力。如教学《朱德的扁担》一课,学生对 “同志”一词很难理解。教师可以出示课文中的短语“朱德同志”“毛泽东同志”,让学生认读;接着,教师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创设情境:朱德和毛泽东都是红军的领导人,他们为了共同的革命事业,互相称为“同志”;我们以此类推,将在一起学习的人称为( ),将在一个单位工作的人称为( ),將平时在一起玩的人称为( ),学生说出了相应的答案“同学”“同事”“同伴”,教师让学生再想想,还可以类推出哪些词语,学生陆续说出了“同班”“同乡”“同行”“同路”“同门”“同宗”等。最后,教师让学生读读并积累这些词语。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理解了“同志”的意思,而且积累了相关的词语,语文要素的落实与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并行不悖。
二是通过课程创设语境巩固拓展。为了能够把学生引入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中,让语文课堂向生活延伸,为学生打开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大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目标要求,语文教学需要从母语教学的特点出发创设课程语境,使语文要素落地生根,也使语言文字运用学习在实践中得到巩固与拓展。如教学《动物王国开大会》,在学生学习生字词和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创设语境复习巩固与拓展:“同学们学习课文之后,也想学着发出通知。有个同学发了下面的通知,请大家看看,这份通知怎么样。”随后教师用课件呈现:“今天下午学校开会,请你参加。”学生读了通知后,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自己的想法,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清楚;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在班级汇报展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知中需要按顺序(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会议内容和具体参加人员)说清楚的内容。教师创设学习发通知的课程语境,既巩固了课文主要内容,又为学生后续学习写通知的应用文打基础,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文表达能力。
对比是语言文字运用学习的重要方法,在语文要素学习目标的落实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对比的方法。
一是在细处对比中体会效果。相对于整篇课文来说,字词句以及标点符号都属于文章中的细处。学生阅读文本时,通过对比,能够在发现异同点中,把握特点,活跃思维,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课后练习2安排的训练是“读一读,注意句子不同的语气”, 练习题中安排了两组句子,第一组:“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第二组:“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从表面看,两组句子的意思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句末标点符号。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来体会三种句末标点符号的作用,主要是比较感叹号与句号、问号与句号所表达语气的不同。由于语气是以看不见的声音形式呈现的,因此学生要在声音的表达中进行比较才能完成对效果的体会:感叹号比句号更能表达种葫芦的人一副不在乎的样子;问号比句号更能表达出种葫芦的人那种意外的感觉。这种在语气对比中获得的体会,还需要学生多加练习才能形成能力建构。
二是在整体对照中聚焦关键。整体对照是指用不同的文本作对比,主要是从主题、思想情感及表达方法等层面进行。如教学《花之歌》一课,学生可以用此前学习过的《花的学校》《我变成了一棵树》进行对比学习。《花之歌》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有“阅读时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学生阅读时需要抓住“我是花”的奇特想象对接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学生回顾《花的学校》和《我变成了一棵树》时,可以抓住“我”对花孩子生活的想象和“我”变成了一棵树后的想象,从中可以发现:《我变成了一棵树》比《花的学校》在想象的表达上更接近《花之歌》。三篇课文中都重视针对表达对象开展多样化的独特想象,但《我变成了一棵树》《花之歌》采用的变形化想象更彻底,因而想象内容也更独特。在这样的整体对照中,学生可以实现想象建构能力的提升。
听说读写既是落实语文要素学习目标的抓手,又是语言文字运用学习实践的载体,其中最能体现实践成效的是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一是开展仿说训练。统编教材中有不少语文要素是关于语言文字学习与积累的,如“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等,在这样的语文要素学习中,就离不开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如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包括有新鲜感的说法和用法。课文开始就是一个长句子“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与以往课文中学习的长句子比,这就是一个有新鲜感的句子,由两组排比句组成。教师可以采用仿说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上学经历和穿衣服的情况,用“从……”+“有的……”句式进行表达,练习仿说,表达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是开展仿写训练。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听和读作为输入的方式主要用于积累语言材料,更重要的是说和写,这是在语言的重组、再造、加工、复述等活动中的主动建构。如教学《荷花》,课后有仿照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荷花开放的样子写一种植物的小练笔。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用三个“有的”描写了荷花开放的姿态,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按照新的顺序仿写一种花开放的多种样子,这样的仿写就有了创新与突破的意味。
总之,在聚焦语文要素学习目标的教学中,教师抓住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实践,才能让语文要素的落实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