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霞
课后服务是对教育服务的强化,是义务教育的延伸,也是促进随迁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从本质上分析,在顺应新教育理念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方法,只要结合实际情况、顺应教育背景、适合学生的都是好方法。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及时转变观念,不断强化课后服务相关教育功能,将“双减”政策落实到日常教学中,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为随迁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内容单薄、责任划分不明却、管理模式不明晰等问题。要想改变这一局面,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家庭携手合作,共同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文章以A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寻求课后服务的改进策略与途径,希望为课后服务的实施提供有效借鉴意义。
一、课后服务在A学校的实施状况
(一)学校概况
A学校位于某市,目前有25个班级,随迁学生共1272人,是一所有着“绿色学校”之称的市一级学校。从师资力量来看,其中不乏大量专业能力出色的名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且斩获大量省级奖项;也有一批素质过硬的青年教师。从学校硬件情况来看,建设有足球场、篮球场、室内体育馆以及生物园等;在信息化建设上方面也十分突出,具备电子阅览室、云课室以及多电教室等辅助用室32间。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多彩的文化活动,涉及劳动实践、科技创新、文娱活动以及研学实践等内容,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运行模式
A学校在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时,以随迁学生认知基础和校本资源为基础,积极引入市内艺术团、交响乐团等校外资源,在教育局的领导统筹下,开发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课后服务项目。主要涉及舞蹈、管弦乐、美术活动以及篮球等各方面的课程内容,促进了随迁学生在不同领域和层面的提升,取得了有效的育人成果。在课后服务工作开展的初期,主要负责人员数次前往A校实地调查,通过面对面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系统地掌握了随迁学生的成长需求,有效地为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夯实了数据基础。在明确了A校以及随迁学生对于课后服务课程的具体需求后,有的放矢地引进了活动中心的特色课程,也最大程度上保留学校自身开发的民间乐曲、武术以及陶艺等活动课程,做到了让随迁学生满意、家长喜欢以及学校认同。为了保证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学校采取了多种考核标准来把握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学历考核、心理测试以及专业素养考察等内容。对于已经上岗的教师同样采取严格的评价与考个制度,将家长的意见和随迁学生的满意度作为重要标准,当教师出现态度懈怠、能力不足等问题时,第一时间调整或者解聘;对于表现突出、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则给予表彰和鼓励,以此不断督促教师的专业发展,让课后服务工作能够不断提质争优。
(三)开展现状
A校作为课后服务工作的试点,学校所开展的“430课后服务”主要涉及课外兴趣培优和作业辅导两部分,共有586名随迁学生参与其中,占据了学生总数的46%。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大量引入体育、艺术以及科技等领域的内容,有效地做到了对校内课程和知识内容的拓展。A校还与青少年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达成了深度合作,定期引入活动中的优秀教师团开展兴趣课程的授课。在整合了校本课程、家长意见以及随迁学生需求的前提下,校内形成了编程、象棋、创意美术、音乐以及人工智能等20余种课程;课后服务时间为工作日的下午四点半到六点,每天2课时,共计1.5小时。“430校内课后服务”所需费用全额由政府出资,家长不需要交任何费用;课外兴趣班的收费也相对低廉,仅为40-70元/课时,合理的费用减轻了家长的负担,使得大量学生能够参与其中。除此之外,学校还与当地社区建立了有效的联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校园的文化活动。从这些年来,形成了社会、家庭学校的深度结合,同时也引入社区优质教育资源,与专家学者建立了合作,各种专题讲座和文化活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随迁学生的成长需求。
二、课后服务的改进策略与途径探索
(一)推行多样化服务模式——“1+X+Y”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陪同孩子完成作业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年轻家长最为头痛的难题之一,网络上段子频出,屡次成为社会性热点。这也说明,在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家校合作应该进行相应的改变,不能仅仅停留在召开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的表层上。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相当于延长了学校的服务时间,家长是直接受益者。其一,许多家长由于工作冲突,不能第一时间接孩子访学,十分依赖校外托管机构,课后服务工作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其二,有效地帮助家长解决了辅导作业的难题,小学生受年龄和自控能力的限制,自主完成作业的效率很低,需要家长付出大量的时间进行陪伴辅导。在教师的帮助下,孩子能够高质量的完成课后作业,很少再出现将作业带回家的问题,有效地缓解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让家庭氛围变得更加和谐。其三,课后服务让家长减少了一笔经济支出。在课后服务政策落实之前,校外的托管和辅导机构需要高额的费用,而收费低廉的课后服务极大地减轻了家庭的负担。
课后服务工作主要面向义务阶段的随迁学生,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特征以及成长需求各异,为了体现出课后服务的针对性,有關部门需要基于当地学情做到“一校一案”,让学生不同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随迁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提供多种课后服务内容,让随迁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形成多元且有效的服务路径。“1+X+Y”为目前主流的课后服务模式,其中的“1”代表基础类课程,面对所有随迁学生,孩子们可以从自身需求出发留校完成作业,教师提供即时的服务解答;其中“X”为个性类课程,针对不同兴趣和需求的学生推出个性化活动,满足作业辅导的前提下,学校基于自身资源和特色提供兴趣课程,让不同学生的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其中“Y”为体育类课程,致力于帮助随迁学生提高体育运动兴趣,实现身体素质的提升。这种服务模式有效地开辟了“第二课堂”,极大地丰富了随迁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了学生的个性成长以及多维度发展。
(二)扩大课后服务覆盖面——内外联动
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有效地强化了学校育人主阵地的地位,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第一场所,在丰富教育资源和设备的支撑下,应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空间。主动落实课后服务工作,面向随迁学生推出各种服务项目,能够在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的同时助力学生实践高效学习与茁壮成长,优质课后服务的落地,能够进一步彰显学校的育人优势,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水平。在丰富的课后活动的吸引下,不仅能够让学生真正回归校园,而且有效地巩固了学校的主阵地地位。相较于校外培训机构而言,学校在设备、管理、师资以及安全等方面具备非常大的优势,能够让家长真正信赖和放心。校外机构的局限性体现于只能提供常规的课后辅导,在兴趣类课程的实施上十分困难,提供的服务内容十分局限,随迁学生和家长的需求远远无法满足。
从学校方面来看,所提供的课后服务覆盖面存在不足,不同的学校之间能够提供服务的侧重点也不能统一,但学生对于课后服务的多元化和专业性则有着较高的需求。因此,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必然在于课程内容的全面性,部分学校便开始通过引入校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方式来弥补这些短板,从而有效提高课后服务活动的对学生吸引力。在引入校外资源时,侧重传统文化、实践研学以及科技等内容,能够十分有效地缓解校内课后服务内容枯燥单一等问题,实现对校内师资力量和课程短板的补齐,是保证课后服务多元化与专业化的重点保障。学校作为开展课后服务的主体,需要依托校外的各种公益机构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全面加强与儿童活动中心、民俗文化馆以及少年等机构的合作,将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有机整合,从而实现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校外教育资源准入条件应当受到严格把控,需要具有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并且契合随迁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优质校外资源走进随迁学校校园,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衔接,协同育人。课后服务加入社会专业力量,使得师资和服务更强、更专业,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三)在学校中实施1+2+N的课后服务体系
面对课后延时服务的开展,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合理的课后延时服务体系,如采取1+2+N的延时服务体系,这里的“1”代表的是加强基础课程的知识掌握,对学生进行作业的指导和问题的解答,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课上知识,巩固所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2”代表的是中小学阶段的艺术和体育课程,利用课后延时服务帮助学生掌握一项或者是多项艺术或体育类的特长。“N”代表的是“兴趣课程”或者是“小组课程”,这一项主要针对的是已经完成了作业的学生,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前提下,可以参与到这些兴趣课程中,如果学生没有完成作业,那么要求学生继续完成,确保当天作业在校内完成,绝不带回家里。对于课后延时服务中完成课后作业这一内容,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态度,让其将完成作业看成一种胜利成果,避免对作业出现厌恶的情绪。教师在进行作业看护和指导时,要多用鼓励的语言去督促学生,让学生尽量做到回家无作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和思维方式,对学生作业的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将基础知识类的作业与课后实践性的作业进行合理搭配,建立科学的作业模式,实现作业的多元化和多样性。针对实践性作业,教师要做到让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也能得到锻炼,发挥作业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四)宣传课后服务工作,增加课后服务投入
强化学校对课后服务的认识,是提高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质量的最主要途径。为此,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对待国家出台的有关文件,加强对中小学课后服务的统一管理,明确相关工作的实施方向,做好高质量的宣传工作,促进学校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工作思路的转变。学校作为开展课后服务的一个重要组织部门,在制订相关工作方案时,要注重与各方面的有效沟通,明确学校、教师、家长对课后服务工作的认识和认可度。例如,要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做好教学服务工作,提高教师对课后服务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家校联系,使父母认识到课后服务的重要意义,获得家长的支持;让同学们认识到课后服务不仅仅是为了简单地完成作业,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课后服务中体会到课后的轻松气氛,乐于参与课后服务。
课外服务工作既是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教育工作的延伸,它是以各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主要途径。为此,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课堂指导,保证学生在顺利完成课后作业,解决当日学习中的困难的前提下,再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多种活动。比如体育锻炼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在活动中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要积极整合利用校外的场地资源,如公园、博物馆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外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的资助,地方政府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制订出一套科学的课后服务标准,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针对目前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地方政府和学校要积极吸纳社会各界的力量,以补充相关不足,确保课后服务的顺利开展。科学、合理的教学工作标准是中小学课后服务得以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实施优质课后服务的前提。因此,学校要重视有关部门和地区对课后服务提出的政策和建议,以保证各项活动与教育、教學工作相适应,有关部门针对各方面的课后服务工作,制定了相应的作业标准,强化了有关工作的监管与管理,从而使其得到优化与完善,从而保证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质量与成效。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双减”政策下,应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校内减负提质为根本之策,减负提质两手抓,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推动“双减”工作的进行,坚守“双减”的底线。课后服务校本课程的构建能够促进随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使学生具备重要的能力和品格,塑造健全人格,为随迁学生未来发展和立足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课后服务研究”(项目编号:GS[2020]GHB129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