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引弟
课程改革深化推进的今天,信息技术教师高度重视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这在优化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思路方面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因此,教师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基础,优化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方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要应用现代化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新的学习内容,为其打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这也是当前背景下教师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素养不可缺少的指导方针。因此,本文以信息意识素养概念的分析为基础,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提出相应的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策略,提高学生信息意识这一综合素养,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意义。
一、信息意识概念解读
(一)信息
有研究者提出,信息就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与本质的表证。但也有研究者持不同的看法,认为信息的作用就是将不确定的信息消除。一般情况下,我们要想了解事物运动的本质与规律,可以通过信息了解,这也是人们对世界认识与改造必须具备的物质资源之一。但是信息繁杂的今天,并非所有信息都有利用价值,信息是否有价值还需要看其是否可以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全面地反映出来,让人们的需求逐步得到满足,这些信息可以传递一定的知识或特定情报。由此可见,只有敏感地察觉信息内容、辨别信息的真伪,提炼并挖掘信息中的“矿藏”,这样才能发挥“信息意识”在育人方面的优势。
(二)信息意识
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信息概念的作用具有一定的认知差异。从生理性的角度分析,其高度重视人类生理性与动物性,不关注人类意识。哲学更关注根本性的问题,比如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没有深入地探讨微观的界域。一般来说,教育更多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问题意识。进入高中阶段后,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培养更多从内外两个不同角度着手。由此可见,教师了解信息意识这一概念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信息意识是人们对外界信息进行察觉与刺激时自觉反应的能力之一,又或者从良莠不齐的多种信息中提取出目标或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也有学者认为信息意识是人们面对问题时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整合与分析的一种能力。
第二,思维是信息意识的开始,更是解决问题时进行编制之类思维的起始阶段。比如有学者认为信息主体就是认识信息或者信息环境;还有学者认为信息意识就是立足人们的需求,激活知识或信息,使其成为具有价值的情报,在此基础上吸收与认识思维。
第三,信息意识不仅可以是先天遗传的,还可以是经过后天努力的一种自觉性较高的心理活动状态,表明信息反映具有明显的突出特点。一般来说,人们产生这种心理状态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兴趣、信息意识与实践需求。此外,还有学者认为信息意识是最高级的一种心理状态,具体包含两种形式,比如自觉活跃与被动接受。
信息意识指的是人对信息活动与客观信息的反应,在实践中全面认识信息世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标志着人的信息社会责任、计算思维。比如有学者认为信息是认识信息、需求、与兴趣等。也有学者认为信息意识是社会人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理论与观点之和。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学生掌握正确地描述社会特征的方法,全面了解自身、科技乃至社会对信息技术造成的影响。
信息意识是多维人生的一种,与三维教学目标联系较大。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分析,发展学生的信息意识不应该从生理性方面着手,而是要在批判与学习中提高,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转变。因此,统筹社会信息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从高中生成长与发展需求着手。从理性角度分析,信息意识反映着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可以快速让人形成信息认识或心理倾向。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们解决问题的效率,还是参与社会实践必备的一种心理特征与主观条件,更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或者数字化学习必备的心理特征,这种特质具有理性的特点,由此可知有了理性思维能力才能有效地指导社会实践。心理倾向表明人们需要持稳定态度客观地认识事物,有利于參与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行为方向起到决定性作用,具体包含兴趣、需要、世界观等等,凸显了人的社会性与感性,表明了人在感性情义方面上的引导实践能力。因此,在此基础上可以明确,信息意识是素质学习、计算思维与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在意识层面的自觉化与投射,且可以通过信息意识了解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
此外,有研究者认为需要以意识目的指向差异对信息意识结构要素进行划分,即信息获取意识、信息共享意识、信息价值意识、信息问题意识、信息安全意识、信息责任意识、信息学习意识、信息创新意识。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落后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行业成为诸多行业中发展快速的一行。但纵观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可知,教学内容落后,甚至部分知识老化,适应不了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不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高中生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教材的内容,但是无法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增加了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难度。
(二)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信息技术学科包含较多的知识点,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可以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开展相关的训练,这样的教学模式比较传统,且枯燥,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热情。加上学生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问题,学生学习比较吃力,对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此,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无法投入较大的精力进行实践钻研、学习的过程中敷衍了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素养。
(三)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旨在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然而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时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较多,应用能力不强。当前,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系统知识,学习了生活中常用的办公软件知识。但是教师更注重学生掌握理论方面的知识,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不利于学生在生活中熟练应用所学的知识。比如学生无法独立自主维修系统受损的电脑,无法独立自主设计与制作文档。这就表明学生学习后无法学以致用,学生学习意识不强,实践能力降低,很难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堂,激活学生信息意识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由此,教师可以立足生活创设情境导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热情,将其信息意识激活,让问题变得生活化,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唤醒学生的信息意识后可以将学生信息社会责任与计算思维唤醒,在数字化学习与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效率。比如教学《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时,当前人们社会生活中电子支付、网购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经济与法》这一节目给学生介绍身边的事件,比如银行卡被盗、存款被转走等引起学生共鸣,激活其信息安全意识。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不法分子怎样盗取网银密码与账号?应该怎么防范?”因为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其信息意识唤醒,让学生迫切地想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思维是信息意识的开端,更是编制解决问题思维的重要阶段,教师以生活情境导入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将学生信息意识唤醒,为解决问题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应用生活案例,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纵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辨识力与判断力,让学生具有敏锐的信息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然而信息技术抽象性较强,与生活知识的距离较大,教师应用的课堂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对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内涵带来不利影响,也不利于实现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目标。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案例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创设优良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乐于接受与消化信息技术知识。为了有效地缓解学生因为理论枯燥产生的不良情绪,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趣味性的生活案例结合,让学生从生活角度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为课堂教学增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长期讲解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这就要求教师主动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观察课件,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让其自主表达自身观点,自觉参与课堂学习。比如教学《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革命先驱——孙中山,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自主制作相应的课件,了解多媒体信息在我们生活与工作中的应用,掌握多种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的操作与方法,让学生应用多媒体信息学习本节课对知识。但需要注意,因为学生之间差异较大,教师可以应用分层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三)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信息意识
根据课程改革的内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应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高自身信息意识。比如教学《VB程序设计——可视化编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需要着手,让其自主借助VB设计游戏程序,为学习高中阶段常用的成语奠定基础。开展该项目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完成,比如通过ITtools将全班学生分组,选出各个小组的小组长,小组成员讨论并创作设计小组的作品,明确本组作品的风格。确定设计方案后,各个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小组成员在讨论与修改中达成一致,设计了名为“疯狂猜成语”的软件。学生合作的过程中展现了自身的信息意识,对发现问题、探究学习与完成任务产生较高的积极性,为学生信息意识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四)实践应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学习信息技术旨在可以被广泛应用在生活中,给学生生活提供更多便利。若学生感到信息技术的知识毫无用处,则很难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结合信息技术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要意识到兴趣是其学好信息技术学科的前提,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让其学习相关知识后更好地应用。由此可見,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切身体会信息技术知识的妙用。比如学习了Word这一办公软件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比如一个文档除了要有图片、表格之外还要用各种格式,之后给学生一个文档,让学生依据文档的内容自主制作一个统一的文档。一开始学生可能出现不会使用一些功能键的情况,但是多次训练之后学生逐步熟悉了相关的操作。训练的过程中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重新学习了基础知识;基础较强的学生则可以尝试难度更高的文档。又比如部分学生使用EXCEL表格的难度较大,可以以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为基础,让其多加训练,在重复训练中体会成功的乐趣,使其主动参与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学生应用信息的能力。
(五)课后延伸,巩固学生信息意识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后形成了学科核心素养,这也是该学科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集中体现了学科的育人价值。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除了信息技术应用常识之外,还包含很多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由此可见,教师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学生胜任未来环境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增强学生信息意识,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后可以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其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学生形成一定的信息意识后,要想学以致用离不开课后延伸。比如教学《VB随机函数Rnd的应用》时,为了增强学生信息意识,教师可以开展课后拓展训练,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自主编写课堂随机点名的程序,为教师点名或提问提供便利,保证每个学生被提问的概率一致,通过这样的拓展延伸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如此,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在巩固学生信息意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相当特殊的课程,其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联系。因此,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堂,激活学生信息意识;应用生活案例,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信息意识;实践应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课后延伸,巩固学生信息意识,从多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不断更新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信息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