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当前在国家大力促进教育标准化改革的建设中,对农村中小学的财政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然而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特点的信息技术学科,其在部分农村小学的教学硬件设备还存在一定滞后性,且师资配备难以满足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的要求,致使信息技术课与其他科目的整合力度不强,影响了农村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一、农村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学科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实施20多年,当前,这一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城镇和农村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中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农村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低于城镇学生。
首先,农村学生的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技术的利用率不高。农村地区的学生受教育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信息技术的敏感度不高。其次,农村学生信息能力不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所谓信息能力是指学生运用信息知识和技术解决在实际生活中信息问题的能力。农村学生系统性地接触信息技术的途径主要是课堂,而当前农村的信息技术课程普遍将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作为核心内容,学生所能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受到了局限,导致大部分学生仅能掌握个别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要点,所了解的信息技术知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且难以将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迁移,存在功能固着的问题。
二、农村学生信息素养提升路径
1.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质量,增强学生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课堂是当前学生获取系统性信息技术知识的主要渠道,所以,教师应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质量,全面拓宽课堂的深度。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应从设计教学任务入手,加强对学生的深层次认知引导,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意识,增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教师应从实际学情出发,充分结合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经历,保证教学任务设计的生活化,以此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生活和学习等多方面的積极作用,进而调动学生深入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为学生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学习难题奠定坚实基础。
2.引入丰富的信息技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具有科学性、实用性以及工具性等突出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保证信息技术学科的现实意义。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师应贯彻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场景,创设与学生学习、生活场景极为密切的教学活动主题,提高学生整合及利用信息技术和相关工具的整体水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而形成信息化思维。
3.融合学科思政,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道德水平
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树立与培养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逐步渗透,还可以通过考试测验进一步确定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情况。因此,树立正确的信息化视野和信息道德的提升是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点。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健康适度、安全负责地应用信息技术。
三、提升农村信息素养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1.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构建高质量师资队伍
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尤其是我国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据了解,部分农村地区的信息技术课缺少科班教师,大多都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或新教师担任的,而这些教师通常还要完成原本科目的教学任务,部分教师甚至还担任班主任工作,整体的工作量较大,教学任务繁重,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
为了更好地提高农村学生的信息素养,要从提高教师的综合信息素养水平入手,提高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质量。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信息素养。相关教育部门也应加强对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进修和自我能力提升的机会。要重点解决在农村地区信息技术专业师资的分配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首先,要积极引入高校优秀毕业生参与到农村教育工作中。当前,国家出台了诸多政策,其目的在于有效引导大学毕业生参与到农村建设,并拓宽了教师招聘的渠道。为了更好地引入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农村学校要完善相应工作,通过完善激励机制,使这些教师能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中扎根。
其次,针对在职教师,还应加大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力度,重点提高相关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他们不断掌握更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和方法,补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短板,构建数量充足、高质量、高水平的信息技术课程专业师资队伍。
最后,构建农村与城市教师的双向交流机制,积极开展针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支教和走教活动,进一步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2.完善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条件
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离不开基础的硬件设施,硬件设施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坚实基础。针对农村学校硬件不足的情况,不同地区的农村学校应立足自身的实际,积极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
不仅如此,学校还要增加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据调查了解,当前我国部分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每周仅有1个课时,甚至有的间隔一周才上课,这样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会有所遗忘,更不利于学生信息化思维的形成和拓展。针对这一情况,农村学校应合理增加信息技术课的课时,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复习和练习的空间,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加强信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信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相互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培养农村学生的信息素养中,要从多角度入手,探索不同科目与信息技术融合与渗透的有效策略,提高农村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效果,同时提升其他科目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合理引入和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的高效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更丰富的工具和空间。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个行业都在朝着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探索引入信息技术的契机,学校也要发挥技术支持和保障作用,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教研活动,以此更好地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发挥带头作用,带动其他学科教师参与到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时代浪潮中,从而全面提高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水平。
以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为例。第一,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第二,应通过信息化技术减轻教师的板书负担,提高课堂效率;第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生动性和直观性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问题,更好地实现学科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提高农村地区的信息技术课程开展质量,不同地区的农村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正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积极探索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有效路径与策略。不仅如此,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技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南阳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