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庆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总目标的启蒙课程,也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在做中学、学中思,发现和提出生活实际中简单的科学问题,并尝试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予以解决。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开展高效的、与实际生活相贴近的科学教学活动,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点击生活,让科学课堂更加有趣
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无论是他们提出的问题,还是他们习得的经验,首先来自日常生活。科学课程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而又相对有趣,在科学课堂上利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引导学生探究其中隐藏的科学奥秘,能够充分调动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折形状》一课时,教师出示一个鸡蛋,提出挑战:“谁能把这个鸡蛋握碎?”学生跃跃欲试,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尝试,发现无论怎样用力,鸡蛋还是完好无损。于是,教师趁机提问:“我们的大力士为什么比不过一个小小的鸡蛋?是什么原因?”引导学生猜测,从而引出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在知道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后,教师出示一枚鸡蛋,继续提出挑战:“薄薄的鸡蛋壳还能承受那么大的压力吗?”学生猜测,有的认为能,有的认为不能。教师把鸡蛋排在一起,上面垫一块木板,邀请学生站上去试一试,看看这些蛋壳能不能承受一名学生的重量。学生一致推选班上最重的那名学生去挑战。当他小心翼翼地站上去的时候,其他学生都屏息凝视,生怕他会踩坏鸡蛋壳,结果站上去后鸡蛋壳却安然无恙。大家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教师趁机采访那个站在鸡蛋上的学生:“你紧张吗?”他自信地说:“不,我不怕,我想这些鸡蛋壳肯定能承受我的重量!”看来这就是知识的力量,一枚小小的鸡蛋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着学生,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觉得科学很有趣,不是想象中那样神秘,而是藏在我們身边的科学元素。
生活中看似普通的物体,只要用心就会发现其中隐藏的奥秘,学生对生活的探究热情高涨,就会去观察生活,用心思考。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学习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努力使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为学生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也要勤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寻找生活中的科学元素,在科学课堂中进行渗透,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关注生活,让科学课堂更加深入
儿童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未知的事物十分感兴趣,他们思维活跃,喜欢提问,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渴望进行深入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联系生活寻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去探究,让学生从中更加全面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在培养其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肥沃的土壤》一课时,学生知道蚯蚓是天然的犁,是改良土壤的能手,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小小的蚯蚓和餐厨垃圾制作肥料袋,在此基础上成立课题小组开展蚯蚓处置废弃垃圾和家禽生态链养殖活动,利用学校食堂大量有机物垃圾和蚯蚓吞吃垃圾的特性养殖蚯蚓,再用高蛋白蚯蚓喂养家禽,形成利用蚯蚓处置垃圾与家禽生态养殖共同发展的模式。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调查本地家禽喜欢吃的蚯蚓品种,选择合适的蚯蚓进行养殖。同时,引导学生探究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科学的养殖方法,探索蚯蚓处置垃圾的成效,引导学生对校园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置与深度开发,有效开展垃圾无害化处置。这一活动得到家长支持后,学生可把饲养的蚯蚓带回家喂养家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同时,可与学校附近的家禽养殖场进行合作,将鲜活成熟的蚯蚓送至养殖场,继续扩大生态养殖的开发效应,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出力。最后,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利用小小的蚯蚓可以让垃圾变废为宝,为家乡的垃圾分类作贡献,垃圾分类已然成为新时尚。
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利用所学科学知识,初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发现科学带给我们的便利,更容易加深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感悟。学生通过亲历积极的活动体验,意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未来的科学学习中如果遇到问题,他们会综合利用已学的知识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以此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以后的学习进阶奠基。
三、走进生活,让科学课堂更加宽广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教学期待要求课堂变革,要求课堂能提供给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复杂问题的机会,只有这样核心素养才能落地。这个真实情境其实就源于学生周围世界的真实任务,或在真实情境基础上产生的仿真任务,不管是真实任务还是仿真任务,都要求具有真实情境课程的典型特质。真实生活才能生长出利于跨学科学习的真实任务,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珍惜水资源》一课时,通过模拟实验用一杯水代表地球上的水,淡水仅相当于这杯水中的一汤匙,可供人们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其中的一滴,而这一滴水也被不同程度地污染了,学生意识到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水资源的珍贵,教师引导学生调查身边的河水被污染的案例。学生通过调查发现,身边水污染现象有许多,以前清澈见底的小河上面漂浮着人们随手乱扔的垃圾,河水发黑发臭,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学校花圃里的小池塘,学生发现小池塘里面的水是不流通的,而且很浑浊,以前养殖的观赏鱼早已消失,就剩一潭死水。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让小池塘恢复生机?讨论后,学生发现可以通过净化的方法解决池塘的水污染问题。聚焦如何净化水这个问题,教师则带领学生走进污水处理厂参观,请工作人员向学生介绍污水处理的过程和方法,同时邀请生态环境局的专家到学校举行净化水的科普知识讲座,最终学生明白了污水可以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来处理。
此外,学生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种植一些水生植物也可以改善水质。他们选择了一些蒲草、浮萍等常见水生植物进行种植,既改善了水质,又美化了环境,同时还在小池塘里放养了一些鱼类和螺蛳,用以维持生态平衡。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小池塘逐渐恢复了生机,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聚焦学生身边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书本上的知识通过与实践结合,面对所研究的项目,学生将会投入更多热情,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要从课堂小天地走向生活大舞台,在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现实情境活动中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科学素养。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明白科学源于生活、基于生活、通向生活,并能改善生活。
科学源于生活,课程走向生活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师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将学生的真实生活融入科学课堂,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课堂,构建生活化的科学课堂,引生活之活水浇灌科学之花,让课堂变得多姿多彩,让学习变得妙趣横生,让科学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溱潼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