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方
在大语文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为学生后续能够高效地开展语文知识学习做好铺垫。而主题式教学是指围绕某一个学习主题开展教学,从更加精准、细致的角度,对学生渗透语文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字词主题,夯实基础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和综合性均较强的学科,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开展语文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文字及语言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学好语文知识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依据。而字词学习则是学习语文知识的敲门砖,扎实掌握字词学习内容,才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字词内容的学习包括字形、字音、笔顺、偏旁四个部分,教师可以分别制定每一个部分的主题学习计划,启发学生有规律地进行学习,降低学习难度。应注意重点开展同音字、多音字、音近字、形近字,以及汉字的基本义、衍生义等字词教学,增强学生对汉字的理解、记忆,以此达到学生会认、会写、会用、会区分、会理解的字词主题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奠定语文学习基础。
以《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字词主题预习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字词知识,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省更多的时间用在课文内容的讲解方面。由于字词主题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较强,学生单纯地学习生字、生词,能够有效提高字词理解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字的字形、字音、笔顺、偏旁入手学习生字,在认知生字的基础上,再逐步学习生词。针对课文中“旅行、答应、悲哀、一骨碌、笑眯眯、贮藏、蹭来蹭去”等重点生字、生词,教师应按照字形、字音、笔顺、偏旁四个步骤带领学生逐一学习,然后,让学生理解每一个生词的含义,尤其应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生字、生词在文中的应用意图,让他们懂得不同的词语在不同句子、不同篇章中的应用意义会有所区别,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凸显语文字词主题学习的价值。
二、语法主题,学习归纳
语法主题教学涉及内容较多,学习知识点较为复杂,教师可以从词法、句法两方面入手开展主题教学。首先,词法包括词性、词义及使用场景三个内容,要引导学生学习动宾结构和主谓结构的词法,理解词语的含义。其次,在句法方面,包括句子关系、修辞手法、句式转换、缩写扩写、病句修改、关联词语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渗透这些知识点,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画出课文中的一段关键句,并结合关键句理解整段话的含义,以此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以《美丽的鹿角》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分析出其中蕴含的語法内容。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分析课文最后一段内容,鹿原本喜欢美丽的鹿角,讨厌丑陋的四肢,但关键时刻,美丽的鹿角却差点要了它的命。通过理顺段落中各句话的关系,学生应确定关键句,并详细分析每一句话的含义,以及其他句子与关键句的关系,还应认知每段话中使用的拟人、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语法主题的学习,能够产生更强的代入感,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归纳能力,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段落含义。
三、阅读主题,强化理解
阅读教学强调以“读”为本,只有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才能真正体会到课文的魅力。因此,教师可以开展多元化的阅读主题教学,如单人主题阅读、小组主题阅读、情境主题阅读、角色主题阅读等,不同模式的主题阅读,能够产生不同的作用。如:单人阅读可以锻炼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小组合作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情境主题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促进学生高效理解阅读内容;角色主题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代入感,让学生深度体会课文主人公的情绪。此外,教师还应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阅读情境,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背景图片、视频内容、音乐等,以此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阅读情绪,而这也是学生深入理解阅读主题的基础。在阅读结束后,教师应要求学生总结阅读内容,以此考查阅读效果。通过开展多元化主题阅读教学,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单人阅读,学生在家庭预习阅读学习中,可以高声朗读,而在课堂阅读学习中,则可以默读,以此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共读,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课文的含义。本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运用大量的笔触描写了圆明园被毁灭前的辉煌、壮美,更加凸显出其悲剧色彩,所以,在合作朗读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段的方式,每名学生朗读一段内容,并注意突出心中的仇恨与痛心。同时,教师也应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圆明园遗迹,以及通过视频还原的圆明园仿真场景烘托出阅读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在阅读结束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分段总结课文含义,如第一段描写了作者对圆明园的毁灭充满了愤怒之情,第二到第四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圆明园的规模、布局,以及收藏的文物等,为读者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壮丽,第五自然段详细描述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如此,阅读与概括总结二者之间互相促进,通过阅读可以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而通过总结又可以深入分析课文,以此确保更好地完善阅读主题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写作主题,实践应用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应用。学生只有掌握了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字理解及应用能力,才具备进行写作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构建写作框架,设计人物、场景,并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事物发展顺序等进行关联与组合,使之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之后再对写作内容进行修改、润色。完成一篇好文章,并非一蹴而就的,即使完成了创作,也需要对作品内容进行不断打磨,直到作品内容逻辑清晰、结构合理,且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这才是一篇合格的作文。所以,在对学生开展写作主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在阅读各类文字内容的基础上,再在生活中寻找创作元素,以此丰富写作内容。
以《落花生》一课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与生活内容十分贴切的文章,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写作主题教学的过程中,应让学生通过深度阅读课文,仔细揣摩课文中各个人物的内心,并分析生活中的事件及人物,以此丰富学生的写作思想,让学生在动笔中有内容可写。课文讲述了一个家庭在父母的带领下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的过程,并通过借物喻人的方式,赞美了不图虚名、默默为人们做好事的人。教师可以将“乐善好施”定义为写作主题,启发学生通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手法学习写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体现出写作主题的育人效果,让学生不仅学会理解课文,掌握更多的写作手法,还学会了通过文字表达自身的情感,培养学生养成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习惯。
总之,语文主题教学的主旨在于,对不同的语文学习内容进行分类引导,确保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内容。同时,通过开展主题式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主题思想概括能力,让学生学会围绕课文的中心思想开展分析思考,促进学生分析解读能力及综合辨别能力的有效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澜学校)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