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玲遐
学生从小学便开始学习古诗词,古诗词意境悠远,需要教師在教学中运用丰富的语言构勒出古诗词的意境,将诗句中的情境内容如屏幕影音般逐一呈现,而这种呈现模式通常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来还原意境。然而,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对诗词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小学古诗词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从文中读出意象、感受意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解,利用想象力构建古诗词意境,在意境中与古人对话,感悟古代诗人深沉的思想魅力。
一、结合古诗词的韵律吟诵,感知古诗词的空间意境
反复吟诵一直是语文学习的一块敲门砖,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能增强学生的语言逻辑。古诗词的教学亦如此。随着古诗词中平仄韵律的吟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印象,还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古诗词意境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感悟诗歌中塑造的意境,进而感知其主题。多媒体的使用,还能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对古诗词意境的认知,从初步感知意境到通过想象构建古诗词意境。
以小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暮江吟》为例。《暮江吟》是白居易的一首写景佳作,不仅平仄韵律明显,而且描写的景色也十分具有特色。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后结合古诗词韵律反复吟诵,形成感觉记忆,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其次,教师的范读作用也十分重要,通过教师的朗诵,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语言魅力中能感知古诗词的意境及风采。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对古诗词中的部分意象进行解读,加深学生对意境中意象的体会与理解。最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吟诵古诗词展现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段时间里的景物,让学生通过字面意思了解景色的美好,从听觉的角度帮助学生打开心灵之窗,将诗歌内化为思想和心灵深处的美好。
因此,结合古诗词的韵律吟诵,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在吟诵时获得对古诗词意境的体验,从而达到感知古诗词空间意境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挖掘自身对古诗词的想象力,拓展其在现实生活中对古诗词意象的认知与理解,学以致用,将古诗词的文化发扬并传承下去。
二、结合生活中的事物体验,想象古诗词的具象场景
古诗词不仅浓缩了中国古代诗人的精神世界,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而如何让其精髓在生活中得到运用及深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与义务。教师作为教育新生代的领军人物,更承载着发扬及传承古诗词精髓的重担。如何让古诗词的一字一句在学生心中泛起波澜,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也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增强对古诗词的感悟及认知,在想象的意境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悟和拓展古诗词,还要通过品鉴生活中的故事来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从生活体验到阅读体验和情感体验,无一不与想象力有所挂钩。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对古诗词的反复吟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拓展。
同样以白居易《暮江吟》为例。“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阳光是残破的,而它却“铺”在水面上,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读。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理解“铺”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事物和“铺”这个动作相似,“铺”与“趴”这两个动词有何异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划分小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体验,通过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铺”的认知。最终得出结论,“铺”与“趴”的动作非常相似,而“铺”这个词更多与物品相关,“趴”这个词更多与动物相关。如,凉席铺在床上,小猫趴在那里一动不动,懒洋洋的。另外,教师还能通过引导学生对相近词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与认知。而这一切都是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得到的基本认知。将古诗词教学与生活场景相结合,通过联想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能够帮助学生感悟古诗词。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加深对古诗词具象场景的认知。即生活和意境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诗人在古诗词写作时基于对生活的感悟,使古诗词的意境不仅“生活化”,而且具有一定的意境与韵味。
三、结合实践中的实际体验,打造古诗词的想象基础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构建意境,还需要在课堂中对古诗词进行品析,品词析句不仅是古诗词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同样是学生了解意境、分析意境的常规方法。学生有时会因缺少相关生活经验,而难以理解诗词内容,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若通过语言描述、反复诵读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达到教学效果。这时,借助多媒体,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打开视野,获得对古诗词内容的新体验。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新事物的实际体验,还通过分析古诗词内容获得对新事物的理解。教师借助课文插图以及电脑等多媒体工具,以视频、插画或音乐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看真实景物的图片,为学生提供视觉体验,帮助学生感知世界,使学生最终掌握知识、收获成长。无论是动态美,还是静态美,古诗词都能让学生走进更加广阔且悠远的世界当中,这一切都源自学生极其丰富的想象力。
还以白居易《暮江吟》一诗为例。其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一句,学生难以理解“瑟瑟”一词的含义。教师首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宽阔景色,让充满魅力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随后,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分析何为“瑟瑟”,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学生逐步识别图中的半片江域和其中红日笼罩下的江水,那“瑟瑟”的定义是什么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图片中一半的江水是红色的,另一半的江水是绿色的,用“碧绿色”更能表现出江水在没有阳光照耀下的本来颜色。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探索发现并理解古诗词中较为生涩的词语的意思,从而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和构建意境的过程中,培养其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学生结合实践中的实际体验,发挥想象力,不仅可以积累新的古诗词,还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为古诗词意境的搭建打好基础,使学生在深化古诗词学习后,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社会交往中学以致用。渐进式的教学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对古诗词意境进行建构,从而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构建出不同的古诗词意境,还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持续动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找准角度切入古诗词教学,将生活体验与古诗词的韵律吟诵相结合,感知古诗词的空间意境,想象古诗词的具象场景及实际体验,构建古诗词的想象空间,逐渐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加强阅读学习效果的同时,提升语文课堂中古诗词学习的有效性。同时,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之所在,同样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对古诗词的认知,从而在未来的学习中,传承中华文化,将古诗词的精髓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温泉路学校)
(责任编辑 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