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华 任熠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要突出育人功能。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通过整合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模型,构建基于立德树人导向的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框架,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和学科核心素养水平三个维度界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内容与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试题编制程序,搜集相关素材,命制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试题。
关键词:立德树人;核心素养;高中地理;考试命题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03-0043-04
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背景下,考试命题必须突出立德树人导向,才能推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走在深处、落在实处。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高中地理学考”)在地理学科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学考试题不仅是测评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状况的主要工具,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构建基于立德树人导向的高中地理学考命题框架,命制体现育人要求的试题,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要求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高中地理学考命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的各环节。在中学地理教育体系中,高中地理学考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其试题是体现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放大镜”。在试题命制中突出育人导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全科、全程和全员育人”的基本目标,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高中地理学考是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地理学考是测试与考查高中学生地理学业质量水平的重要方式,其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的成绩分别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学考中的等级性考试对应目前的高考,其选拔功能具有“指挥棒”的作用,能引导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和改革的方向,在社会和广大师生中具有很高的关注度,成为了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中地理学考试题是体现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放大镜”
地理学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其核心是研究人地相互关系,从而使地理学的研究意义上升到关乎人类社会与地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核心思想观念使得地理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有着天然优势。高中地理学考试题不仅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而且涵盖了学科和社会价值观念的考查。试题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情境材料承载的价值意蕴,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认知视野,而且促进了学生情感认知的升华,加之其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使其成为一面体现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放大镜”。
(三)高中地理学考凸显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凝练与统整。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以及品德、责任等社会性要求,既体现了地理学科的贡献和特殊影响,又体现了其在育人体系中的独特作用。高中地理学考通过测评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状况,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增强学生内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凸显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素解读与水平划分方法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素解读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在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学科化表现,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其中,人地協调观是地理学基本概念和方法更为上位的思想观念,是人们对人类社会与所处的地理环境之间秉持的正确价值观念和行为指向;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必备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学科能力;地理实践力是人们自身具有的基本地理思想、观念和方法的外在显性化表现,体现的是人们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四个要素共同构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机整体。通过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帮助学生从地理学科视角认识和观察生活中的世界,领悟人与自然和谐之美,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观念和方法解决复杂现实中的人地关系问题,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合格公民必备的关键能力、情感品格与价值观念,体现了地理作为一门基础教育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方法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一方面体现学生通过地理学习逐步具备的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和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在地理评价任务上表现出的特征或水平。地理学科能力发展是螺旋上升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层次和维度。杨向东根据Deblock界定的学习的4个维度,对学习的概念、过程及程度进行多维度整合,构建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模型(见图1)。该模型强调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学生通过经历不同程度真实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科知识和技能、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维度的进阶。
构建能够科学测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框架,核心是确定测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的水平。在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模型基础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界定和划分,一是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深度和广度”即认知和要求水平,作为衡量学生学科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的达成程度和关键表现特征的基本标准;二是依托情境载体,对学生在应对不同的由简单到复杂的现实情境时的外在表现加以测量,将情境复杂度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的重要依据。根据学生在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中整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深、广度的能力和表现,将其划分为由低到高逐渐递进的四级水平,图2示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三、基于立德树人导向的高中地理學考命题框架与基本程序
(一)基于立德树人导向的高中地理学考命题框架建构
命题方向的科学确定,既是保证试卷效度、信度的需要,也是统一命题教师思想的需要。高中地理学考命题需要综合考量“立德树人导向”和“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状况”两个核心要求。其评价目标应定位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状况测试与考查上。考试内容突出立德树人导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试题情境材料具有德育意义,如选取体现党和国家先进的治国理政理念、社会主义伟大建设成就等案例作为试题情境材料,在学生阅读和分析情境材料过程中,渗透德育要求;二是试题考查的学科内容本身具有德育功能,如“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观”等地理学科知识观念。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实践中,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立德树人导向”和“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状况”核心目标基础上,通过优化考试内容,加强情境设计,构建基于立德树人导向的高中地理学考命题框架(如图3所示)。
基于立德树人导向的高中地理学考命题框架主要由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内容、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和学科核心素养水平三个维度构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内容根据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要求确定,主要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国际视野”和“生态文明”等主题。在命题过程中,通过试题内涵立意和相关主题情境的创设来表征,突出立德树人导向。试题的知识内容是测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载体,根据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和学业水平考试要求分为两部分,必修《地理1》和《地理2》知识内容涉及的学科核心素养需达到水平2,即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要求;选择性必修知识内容涉及的学科核心素养需达到水平4,即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要求。
(二)基于立德树人导向的高中地理学考命题编制基本程序
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制卷问题与管理实施问题是当前专业化建设亟待突破的核心问题。高中地理学考命题目标一方面考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状况,另一方面突出立德树人导向,准确把握“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真实情境”“任务问题”和“必备知识与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高中地理学考命题过程首先需要准确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和内涵,紧密结合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求,通过细化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测试内容、水平要求和评价目标。其次,以体现立德树人育人价值的真实情境或测试内容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等主题和“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等基本地理观念有机融入试题之中,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四个自信”, 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等。
在地理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并将有用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真实情境的问题。因此,在真实情境创设的基础上,以情境材料内涵和课程标准能力要求为依据,以实际问题为测试任务,设问内容要与试题情境无缝衔接,命制高中地理学考试题。最后,依据评价任务要求和学生地理核心素养预设水平表现,编制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有效真实地反映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状况,图4为基于高中地理学考命题框架的试题编制程序。通过命制基于立德树人导向的高中地理学考试题,帮助学生通过“解题”,学会“解决问题”,通过“做题”,学会“做人做事”,从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要求。
四、基于立德树人导向的高中地理命题典型案例分析
依据图3命题框架和图4试题编制程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要求,从具体知识内容、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和水平出发,精选立德树人导向的情境材料,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合理规划试题难度,突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例如地理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试题,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和价值诉求。
典型案例:(2020年文科综合全国Ⅰ卷)景泰蓝制作是北京市地方传统技艺,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北京市某企业依托其景泰蓝艺术博物馆、景泰蓝制作技艺互动体验中心以及工厂店,在夏秋季节每周五、周六17时至22时,举办“景泰蓝文化体验之夜”活动,吸引众多的市民与游客前来观光和互动。
简述举办“景泰蓝文化体验之夜”活动的旅游价值。
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典型案例以“夜间经济”为背景,探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作为旅游资源,所体现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引发学生对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的思考。该案例是对现实中的地理事像即举办“景泰蓝文化体验之夜”活动,从思维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其具有的旅游价值,例如增加经济收入、提供就业岗位和有利于景泰蓝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等,引导学生了解、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和增强植根于中华文明传承土壤中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党对社会主义教育的明确要求。在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中突出立德树人导向尚处于探索阶段,通过深度融合有助于实现从地理学考命题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