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二十大对社会建设作出一系列部署。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努力实现社会服务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我国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关键。完善“七位一体”的社会治理运行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建设现代化; 社会服务; 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01-0018-04
党的二十大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报告,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党的二十大报告亮点很多,其中最突出的亮点和核心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建设现代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任务之一。党的二十大对社会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部署,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社会建设现代化的重要遵循。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总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五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发展坐标。这九条本质要求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任务和重要着力点。
社会主义现代化,说到底是人和社会文明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我们必须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落实到社会建设的实践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中国式社会建设现代化,应该把握以下总体要求: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国的最大制度优势和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国的道路优势和前进方向。三是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我国的理论优势和行动指南。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我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团结奋斗、重在基层,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建设效能,这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要求和工作着力点。上述这五条,应该落实到推进中国式社会建设现代化以下两个方面工作中。
扎实推进我国社会服务现代化
中国式社会建设现代化,是人民至上、服务为先的现代化,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放在了突出位置,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部署了扎实推进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工作。
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将公共服务体系在原有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二分法”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活服务,分为三个方面,提出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推动生活服务为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拓展空间,并从统筹规划功能服务设施布局、构建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格局、提高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健全公共服务要素保障体系、强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等方面,对系统提升公共服务效能作了部署安排。这既包括均等化的兜底服务、普惠性的扩大服务,也包括现代化的高品质服务。这种划分法主要是从政府供给角度划分的。从社会建设角度划分,社会服务还可以分为社会基本服务、社会便民服务、社会公益服务。基本服务以政府为主,便民服务以市场为主,公益服务以社会为主。这就要求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发力、互联互动,在不断加强政府服务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的服务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精准化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
明确社会服务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党的二十大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强调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目标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七有”要求,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特别强调了四项重点任务:一是完善分配制度,二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四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社会服务的内容非常广泛。关于社会基本服务,在2018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中,从九个方面对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提出了要求,包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优抚安置、残疾人服务,以求实现“七有”目标。关于社会便民服务,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是重要抓手,这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明确要求。关于社会公益服务,主要是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等。
扎实推进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社会建设现代化,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被作为一节作了专题安排。虽然这段文字不多,许多内容未展开论述,但很精到,内涵丰富。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经过近些年的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基本成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内容,要着重把握七个关键词:“完善体系”“健全制度”“畅通通道”“完善平台”“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共同体”“提升效能”。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主要是指完善“七位一体”的社会治理运行体系,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概括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这个体系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具有显著优势。实质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除了“七位一体”的运行体系外,还应该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组织体系、共建共治共享的制度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完备的保障体系“五大体系”。其中,组织体系是主体,制度体系是依据,运行体系是路径,评价体系是标准,保障体系是支撑,“五大体系”既相对独立又互为一体。
健全社会治理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三项制度,其中包括“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要抓住坚持党建引领、社会参与、依法治理相统一的关键,这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具体体现。要抓住党建引领这个关键,在坚持党对社会领域工作的全面领导上下功夫,在党的建设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上求实效,特别是要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这是健全社会治理制度的龙头工程;要抓住社会参与这个关键,在推动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上下功夫,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上求实效,这是健全社会治理制度的基础;要抓住依法治理这个关键,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上下功夫,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上求实效,这是健全社会治理制度的保障。
畅通矛盾化解通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这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党中央推广的北京市“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的经验,就是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的有益探索。
完善基层治理平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这是加强基层社会服务、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保障。在基层,社会服务不精准、社会管理不精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基層治理平台不完善甚至没有建立起来。要按照全面覆盖、多网融合、一体运行的要求,建好这个平台。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要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0%,我国已经成为城市化国家。国内外先进经验表明,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发展,相对省域和县域而言,以市域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更加有效。党中央提出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乃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市域现代化建设地位独特、作用重要,相对省域现代化和县域现代化而言,更具有空间优势、主体优势、手段优势、集约优势,更易于统筹规划、整体协调、调动资源、提高效能,可以更大力度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承上启下连接国家与基层、聚合政府市场社会力量、带动乡村发展。近几年,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应该在此基础上加大力度,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意义深远。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要以基层治理“五社联动”为基础。要着力构建“1+5+N”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1”是以街道(乡镇)为主导,建立健全区域党建工作委员会和地区社会治理委员会,形成“党建引领,街道(乡镇)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加强综合协调。“5”是在社区党组织引领下,推动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社会单位与社区居民“五社联动”,共建共治共享。“N”是综合运用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的方式方法,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党的二十大强调“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尤其有针对性。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要坚持“五个工作导向”: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抓紧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二是坚持需求导向,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三是坚持目标导向,立足当前、面向长远;四是坚持创新导向,创新体制机制、体系路径、方式方法;五是坚持效能导向,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求实效。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要提高“六个能力水平”:一是提高系统化能力水平,加强宏观顶层设计,完善中观运行机制,夯实微观基层基础;二是提高社会化能力水平,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建共治共享;三是提高法治化能力水平,完善社会政策法规,加强依法治理;四是提高智能化能力水平,加强智慧社会建设;五是提高专业化能力水平,加强专业化专职化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六是提高精细化能力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推进中国式社会建设现代化,意义重大、任重道远,需要不懈努力。概括起来,其实现路径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是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把加强社会服务与创新社会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抓住党建引领、改革创新、重在基层三个着力点,在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四是不断提高系统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精细化能力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建设现代化水平;五是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工作体系,不断推进社会建设体系现代化;六是不断提升社会建设效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宋贵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社会建设促进会会长)
责任编辑 / 王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