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过程 尊重生成

2023-05-30 14:40宋吝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互动交流过程发展

宋吝

[摘  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合作、去探索,带领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以此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文章以“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课为例,通过研究性学习带领学生亲身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让“教”与“学”在互动中得以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 互动交流;过程;发展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为了赶时间、赶进度,大多数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这样表面上看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大量问题,但是因为缺少概念、公式、定理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难以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 另外,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中往往会有许多精彩生成,若在教学中忽视过程会让学生错失许多精彩,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带领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以此发展学生“四基”,培养学生“四能”.

笔者以“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课为例,通过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掌握数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基本情况

1. 学情分析

学生的基础较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同时,学生乐思考、善合作,具有较强的合作探究意识. 在本课学习前,学生具有探究两点间距离的活动经验. 以上经验、能力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方法保障.

2. 教学目标

(1)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理解公式的推导;

(3)渗透数形结合、化归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等数学学习能力,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研究方法,体验数学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3. 教学重难点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实录

本课内容既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又是学习解析几何的基础之一,其在整个高中解析几何中有着重要作用.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精心预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想、探索等活动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发现并证明两直线间的距离公式.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问题:已知平面内一点P(x0,y0)和一条直线l:Ax+By+C=0,试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d.

问题给出后,教师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很快就有了解题思路.

生1:如图1所示,过点P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H,将问题转化为求两点间的距离,即求PH的长.

师: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将问题转化为我们熟悉的内容. 请按照这个思路试一试,看看操作起来会怎样.

生2:这个思路操作起来会很烦琐.

师:你是如何判断它烦琐的呢?

生2:教材上看到的. (学生笑)

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看,大多数学生课前做了预习,不过从预习反馈来看,大多数学生走马观花,仅是简单的预览,并没有动手实践.

师:看来大家通过预习发现该方法运算烦琐,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具体是如何运算的. (教师投影展示)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定义可知,点P到直线l的距离为点P到直线l的垂线段的长. 设过点P的直线l的垂线为l′,垂足为H,则l′的方程为y-y=(x-x),與l的方程联立成方程组,解得点H的坐标为

,则PH2=

-x

+

-x

=

+

=+=,故d=PH=.

师:上述方法虽然运算过程烦琐,但其思路简单,易于理解. 你们是否还有其他求距离的方法呢?

生3:等积法.

师:具体说一说你是如何推导的.

生3:如图3所示,过点P作PM∥y轴,过点P作PN∥x轴,PM=

,PN=

(易证). 在Rt△MPN中,PH为斜边MN的高,所以PH==.

师:大家预习的效果非常好,思路清晰.

设计意图 借助问题检查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从课堂反馈来看,大多数学生对课本内容较为熟悉,给出了不同的推导方案,学生的反应和回答都在预设之中. 以上分别运用代数法和几何法完成了公式的推导,让学生感悟到了不同方法的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同经历了公式的推导过程,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解题信心.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直观观察、动手实践、思考分析等学习过程,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了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价值.

2.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推导方法时,有些学生跃跃欲试想要表达什么,可见他们有了新想法. 虽然学生的新想法可能会打乱教学预设的节奏,但教师还是选择尊重课堂生成,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师:现在有的学生又有了新的发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都发现了什么.

生4:不求H点的坐标也可以求出距离d.

师:哦,是吗?这个我并未尝试过,请你说一说具体应该怎么做.

生4:设点H(x,y),则Ax+By+C=0,而k=,所以=,则B(x-x)-A(y-y)=0①. 由Ax+By+C=0可得Ax-Ax+By-By=-C-Ax-By,所以A(x-x)+B(y-y)= -(Ax+By+C)②……

师:非常好,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想法,看来生4在课前有过深入思考. 请生4先坐下,大家思考一下接下来该如何求距离d. (教师适时打断生4说话,给其他学生预留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其他学生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下面内容的探究)

师: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学生积极交流,教师巡视,课堂气氛热烈)

师:现在请生5完成剩下的内容. (教师点名让学生完成)

生5:由Ax+By+C=0知Ax-Ax+By-By=-C-Ax-By,所以A(x-x)+B(y-y)=-(Ax+By+C)②. 又B(x-x)-A(y-y)=0 ①,①和②分别平方后相加得(A2+B2)[(x-x)2+(y-y)2]=(Ax+By+C)2,所以d==.

师:非常完美的解答过程,感谢生4给我们提供了这么精彩的解题思路,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以上求解过程.

师:注意到d=PH=,因此求(x-x)2+(y-y)2即可. 在整个解题过程中是否需要求点H的坐标呢?

学生齐声答:不需要.

师:我们虽然设了点H的坐标,但是在求解过程中却不需要求出H的坐标,这样的数学思想方法叫什么?

学生齐声答:“设而不求”思想方法.

师:很好,这个方法之前我们也接触过,那么运用“设而不求”思想方法解题时,往往还涉及什么思想方法呢?

学生齐声答:整体代换思想方法.

师:非常好,运用“设而不求”思想方法减少了运算量,这一思想方法在解决解析几何问题时有着重要作用,充分展现了数学的内在美.

设计意图 该班学生的基础较好,有着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看法. 生4给出解题思路后,教师适时打断了他发言,为其他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此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许多的“突发奇想”,教师对这些“突发奇想”的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仅按照预设教学,讲授完两种不同的推导方法后就直接运用公式解决问题,课堂上就会错失刚才的精彩. “生成”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应用心摘取,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课堂生成,通过“教”与“学”的协同发展,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优化学生的认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一味地追时间、赶进度,要学会放慢脚步,为学生提供独自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搭建平等交流的舞台,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在独立思考和互动交流中不断上升.

3. 乘胜追击,拓展提升

经过刚才探究,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教师抓住机会乘胜追击,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知.

师:当点H在直线l上运动时,PH的长有何变化特点?

生6:PH有最小值,即当PH与直线l垂直时取最小值.

师:很好,那么如何求PH的最小值呢?(学生陷入沉思)

生7:PH2=(x-x)2+(y-y)2=(x-x)2+

-

x-

-y,这样将问题转化为求二次函数的最小值.

师:很好,利用函数法能否求PH的最小值?(学生深思)

生8:上式展开得PH2= x2+x-2x0x+x2+

+

y+

+

yx. 接下来继续展开,但我还没有想清楚展开后该如何处理.

生9:可以分别合并含有x2,x的项和常数项,整理后得PH2=x2+

+

y

-2xx+

+

y+x.

(接下来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公式的推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解法的拓展来丰富学生的解题经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激发出来.

师:以上我们分别利用定义法、三角形面积法、“设而不求”法、函数法等方法进行了公式推导,其实该公式的推导并不限于以上几种方法,因限于时间,课上不再一一讲解如向量法、转化法等方法,请同学们课下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探寻其他方法.

设计意图 学生具有无限的创造力,不过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激发. 教师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寻其他的推导方法,以此通过适度拓展激发思维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4. 学以致用,巩固提升

师:刚刚大家利用不同方法推导出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思考以下问题如何求解. (教师用PPT给出例题)

例题1:已知点P的坐标为(2,1),求点P到直线l:2x-3=0的距离.

例題2:已知点P的坐标为(-3,4),求点P到直线l:4y=3x+10的距离.

例题3:已知直线l经过点(-2,3),且原点到直线l的距离为2,求直线l的方程.

对于例题1和例题2,学生套用公式即可给出答案. 对于例题3,部分学生因忽视直线斜率是否存在而出现了漏解,教师对此进行了重点讲解.

师:对于例题3,谁来说一说,应该如何求解呢?

生10:根据已知,设直线l的方程为y-3=k(x+2),即kx-y+2k+3=0,由d==2,得k=-,即直线l的方程为5x+12y-26=0.

师:很好,灵活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解决了问题,那么对于这一过程,你们是否需要补充?

生11:若直线l的斜率不存在,则直线l的方程为x=-2,符合“原点到直线l的距离为2”这一条件,此时所求直线l的方程为x=-2.

设计意图 公式的运用是学习公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完成公式的推导后,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通过具体应用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通过具体应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分类讨论思想,培养其思维的严谨性. 在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时,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灵活应用解题时出现的“生成”,通过互动交流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避免单一讲授所带来的机械模仿,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5. 课堂小结,升华认知

师: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生12:我不仅掌握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而且理解了其推导过程.

生13:理解了设而不求、整体代换等思想方法重要的应用价值.

生14:解决解析几何问题时会经常遇见一些复杂运算,面对复杂运算时应重视方法.

生15:解决问题时要善于多角度分析,这样可能会有不同的发现.

……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在学习中不仅要思考,而且要敢于创新,要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样往往会收获更多.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总结方法,提炼思想,提升认识. 课堂小结可谓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不过在实践教学中,受传统“题海”的影响,教师常常侧重“多讲多练”,占据了学生反思小结的时间,这样既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因此,教师应预留时间让学生反思、交流,以此升华认知,提升综合素养.

教学思考

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生成灵活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以公式的运用为点缀,将教学重点放在公式的推导上,虽然表面上偏离了教学目标,未完成教学计划,但是课堂上通过平等和互动的交流让学生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

在教学中,教师及时捕捉关键信息,引导学生展开积极思考,通过对知识的深度挖掘和拓展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与学相互激发,协同发展,使课堂成就了别样精彩.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精心预设又要及时生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实践、去合作、去表达,以此打造有效、高质的数学课堂.

猜你喜欢
互动交流过程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包装管理》教学中的运用
让小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学好语文
创设互动交流情境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研究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