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燕妮
初中阶段是学生完善“三观”的关键时期,很多学生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等都是在初中阶段完成的,身为初中教师,只有做到以学生学科素养培养为中心去开展体育的课程,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学科素养发展,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学科素养观念,这一特性对体育教育也同样适应。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当采用合理的授课模式,将学科素养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基于学科素养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能力和体育学习习惯。
1. 安全化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1.1保证安全的学习环境
许多学生因热身不充分,导致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受伤,进而对体育运动产生畏惧、抵触心理。面对这一问题,身为初中体育教师,想要避免学生因热身不充分而导致伤害事故发生的情况出现,必须采用强化训练,重视课前热身,不仅仅是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也需要教师言传身教,给学生真正做到榜样的作用。
采用播放体育运动比赛视频的形式,真实展现给学生一些运动员因热身不充分,导致严重伤害事故的发生,给予学生警示效果,避免部分学生口头应承。同时也可以采用在体育课堂上借助学习的成绩进行侧面宣贯,让学生清晰认识到热身前体育成绩和热身后体育成绩的差异性,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给予训练提供保障
初中体育训练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结合相关的训练配套设施以及一些必备的医疗设施,来避免学生在体育项目训练中受到伤害后能够及时进行治疗,同时也应开展与体育训练相结合的配套训练辅助项目。例如,开展训练前的预防受伤和伤痛培训,这样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中出现的受伤现象,能够有效降低伤痛等级。
开展一些肌肉拉伤或者酸痛等症状的缓解措施培训,利于学生在高强度体育项目训练结束后进行恢复训练或者肌肉拉伸,以减轻高强度训练后出现的肌肉酸痛等不适症状。利于初中生在身体发育阶段,更好地坚持训练,也能有效避免因训练方式不恰到导致离开体育训练场地,为学生重返训练场地打下坚实基础。这种基础自我保护的方式培训,是对于初中生最基础的保障,也是初中进行初中生培养和训练的基本保障。在保障身体隐患消除的情况下,可以适当为初中学生开展一些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培养训练课程,让学生經常关注到国家优秀的运动员,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给予初中生前进的动力和前进的梦想。
2. 构建良好学习氛围,提供学生学习环境
2.1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度
完善的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是不能脱离学生群体的,学生的主动性展现是在群体中对比而出的,因此,在体育课程中开展团体活动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团体活动的前提就是需要人员的互相配合,单靠一人独行是称不上团体活动的,在初中体育教育中想要实现团体活动,提前对初中生们进行合理的分组安排是首要任务,基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性格来进行综合考虑,在差异化的学生群体中寻求均衡化,保证分组的公平公正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达到让学生在课堂小任务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体现自我价值,增加学习自信的目标。
例如:在学生进行篮球团体性运动的时候,为了达到科普球类运动规则的目的,对学生进行小组分配,在球类对抗所需人数不能满足学生基数的情况下,不能多次分组,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分组模式的团体学习效果目的达成。面对这一难点,可以选择改变活动模式,或者采用选举中立裁判的方式,这样既能保证小组的成员稳定性,中立评判组的设立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这样有利于普及给学生球类运动的规则。同时为了保证公平性,采用游戏内部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评判,也都有机会参与到游戏中去。这样的竞技类团体活动在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对学生互相探讨、克服困难、探讨方案以及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都起着正向作用;同时,也可以向学生传达球类运动中的团结协作精神、体育竞技的拼搏精神,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进而达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之中的目的。
2.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营造趣味性的课堂氛围,能最大限度释放学生的本性,展现其独特的个性。同时,不仅能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感情,还能拓宽学生眼界,以趣味的力量带动自身发展,培养阳光向上、充满青春活力的初中生群体。在这个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运动状态,保证安全的角度,这样的指导帮助背景是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点,这样对学生的课堂知识吸收有着非常好的效果,这样的活跃性课堂也能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在放松的环境中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开展与短跑、跳远、投掷相关的趣味性游戏,让学生自主提出建议,然后进行共同选举。比如针对短跑的游戏可以选为花样接力趣味运动赛,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接力模式,可以采用正反跑接力、重量递增物品接力等形式,以接力比赛为主线,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这种方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着很大的帮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 借助团体活动开展,提高学生参与度
3.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中国传统的授课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者,学生接受知识的形式、关系开展,在面对学生体育教学的时候也是如此,教师仍旧是课堂上的主导者,不单一地把控体育课程主题方向的进展,同时也引导着学生的行为思维。针对这一现状,想要做到有效地培养学生学科素养,首要目标就是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身为体育教师需要做到和充分发挥的是在学生接受体育和健康教学中,进行学生学科素养引导和指引作用。
例如,可以在课后开展分享活动,盘点同学及自身的表现。营造互动课堂氛围,能最大限度释放学生的本性,展现其独特的个性。同时,不仅能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感情,还能拓宽学生眼界,以趣味的力量带动自身发展,培养阳光向上、充满青春活力的初中生群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运动状态,这样对学生的课堂知识吸收有着非常好的效果,这样的活跃性课堂也能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在放松的环境中提高学习效率。
3.2促进学生融入体育运动
随着素质化教育的开展,初中教育的丰富度也随之增加,对于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来说,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短跑”“长跑”“健身操”等运动,部分地区也普及了“武术基础”“太极拳”等运动,对于这些团体类的比赛运动项目,能够很好地带来良好的课堂环境和氛围。同时也可以借助团体训练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中国传统运动之美,培养学生的民族归属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开展体操运动团体训练活动的时候,摆脱传统“喊节拍”的上课模式,将学生从枯燥的单一训练环境带入到生动有趣的群体氛围的环境之中。使学生尽快参与到课程之中,保持愉快心情,消除运动带来的疲惫感。当学生进行“800/1000米”长跑训练的时候,可以选择团体接力形式进行训练,让学生稳住呼吸,保持体力;在进行到冲刺阶段的时候,通过接力小组其他成员的呐喊助威,让学生产生亢奋的心理,为学生坚持最后的长跑冲刺提供动力,帮助学生在测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在长跑结束后,选择一些舒缓的团体操,协助学生平复心跳。因此,在训练之中进行团体训练活动,可以探究出那些学生更加合适体育锻炼、利于体育优秀人才的选举和培养工作开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以及学习的效率。
4. 融入美术元素,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4.1在体育课程中合理穿插美术元素
多元化学习,全面化发展是当下新课改背景下产生的主流思想,在面对初中生们的学业压力重,不易接受单一课堂传统教学的现状下,教师需要将体育和美术进行有效结合,达到互相促进学生进步的作用;同时,在体育课程中开展合理的课外美术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可以通过课外美术活动的深入发展,帮助学生提升个人思想品质,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例如:体育老师可以在进行长跑、短跑运动教学的时候,通过美术知识,让学生运用其所学的人体比例基本知识,在运动中具体实践。在学生完成活动任务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在运动中不同状态下应该保持怎样的姿势动作?不同的姿势动作会产生怎样的运动差异结果?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复习美术知识,同时也可以结合美术姿势,更好地在体育课程中学习动作基础姿势,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期待感,让学生怀揣期待进入到课程之中,也可以借助这些美术元素帮助学生有效调整心态,让学生从学业压力中平缓地得到释放,给予学生营造良好的放松氛围。
4.2抽象动作美术化,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对动作把握效率低下的学生,这些学生在长时间不得方法的努力后仍不见成效,会产生自我放弃,甚至厌恶体育课程的心理。那么面对这些学生,不适合采用理论知识宣贯,最好采用美术元素融入的形式,利用美术所带来的直观感受结合体育运动的实践,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提起精神,认真對待体育课堂,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来引导学生进行动作训练和学习。
同时,美术元素融入体育活动之中还有着缓解师生关系、构建良好的沟通渠道的作用和意义。考虑到初中生思维能力、自主认知能力都已经形成,对于传统体育课程的“一令一动”式教学,不易接受,并且容易产生反感。因此,初中体育教师不可以将自己的想法直接强加给初中生,而是应该通过美术元素作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一些单线图进行动作解析,这样的形式更容易让学生们接受,形成良好的沟通中转,避免一些学生对体育教学模式的不满足而产生过激反应,形成良好师生关系,营造积极课堂氛围,最大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本文从安全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借助团体活动、结合美术元素四个方面,阐述了基于学科素养在初中体育课程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式和策略,可以简易分为课堂授课模式转变和课外互动活动开展两种方式,借助生动有趣的课程模式让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学科素养教育;同时借助课外互动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的身心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和成长,借此养成更好的体育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