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朋
自从《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出台和实施,我国教育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一线教师逐渐从传统的“一言堂”“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探寻减负提效的有效途径。“双减”政策下,如何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的功能,如何让“双减”落实到位、提升教学效果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对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主要路径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优化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基础知识的层面上,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忽视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的形成、忽视学生能力的整体提升,也就是忽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不到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实现,教学质量也低下。因此,“双减”背景下,探讨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应首先从教学目标的优化出手,首先在教学中精准定位“三维目标”,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以切实助推“双减”的落地生根。
优化教学目标,首先,教学前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深入研究学情,再立足新课程标准的建议,大胆突破“一言堂”的呈现方式,本着“生本理念”“发展为本”的精髓,将教学目标定位知识和能力的层面、过程和方法层面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面,让学生经历、探究、分析、归纳、交流等,让学生从经验、活动中获得知识的构建,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收获学生的快乐和自信,让学生更主动、更有生气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参与的自主性。这样明确了多元目标,教学时就清楚哪些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经验和活动等自主构建,哪些内容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需要创设什么样的情境等,这样的教学目标落实起来才充满灵活性、富有弹性。
以“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应了解“三角形中位线”是在八年级的“三角形中位线”“梯形的中位线”的基础上的关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以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的定理、平行线等分线段的定理等基础上的研究其性质,为以后的线段平行、线段倍分关系提供坚实的基础。教材要求学生动手动脑,九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但证明能力处于初始阶段,有了这样的分析,教学目标则定位在下面三个方面: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 明确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2. 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3. 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证明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過动手操作,经历定理的发现过程;
2. 通过一题多解等,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经历证明过程以及一题多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习能力;
2. 通过“实践——认识——实践”,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如此的“三维目标”的精准定位,让课堂上教学活动少走弯路,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双减”才能落实到实处,“减负”“增效”才能得到落实。
二、优化教学环节,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才能提升学习效果,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故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聚焦课堂改革,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优化教学环节,以提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和综合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慢慢回归到促进课堂主阵营轨道上。
优化教学环节,首先应注重学生的体验。长期以来,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辅导班、提高班,培训机构的超前学习,导致教师陷入了“内卷”的漩涡,为了照顾超前学习的学生,也要照顾没参加过辅导班的学生,于是,大量的刷题成为“内卷”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双减”的落实,就需要优化这种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改变机械训练、单一刷题的落后做法,而应以“生本理念”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扭转超前学习的不良现状,就需要注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体验,教师可以设计自主先学任务、设计“陷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反思,提升自主探究的欲望,增强学习的动力。如进行“全等三角形”第一课时的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平移、旋转、翻折等找到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角和对应边等,对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等,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样,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发展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优化教学环节,除了优化灌输教学,让学生体验、探究,经历学生的快乐之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营造探究学习的条件,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如进行《中心对称图形》的教学时,笔者在课堂伊始的概念的探究环节,先为学生借助于多媒体呈现出一条线段AB再提出问题:如果找到AB中点C,以C为中心,旋转180°,你会有什么感觉?平行四边形ABCD中,沿着对角线的交点O旋转180°,你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再用多媒体进行动态演示,学生通过观看,直观感知中心对称图形的特点,继而归纳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问题情境的创设,优化了教学环节,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优化课堂模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双减”政策的提出、新课标的全面实施,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学生不再被动地学习,而是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促进个性发展、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会“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教学,可以让课堂充满悬念,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因此,优化课堂模式,首先应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落后模式,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促其学会质疑,激发自主思维、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节课的好坏优劣不是教师讲得多精彩,而是学生参与度的高低,因此,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产生问题意识。如进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一个提前剪好的三角形实物学具,引导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依次拼接在一起,拼接后,学生会惊讶地发现,三个角拼接后成为一个平角;然后,教师再提问:通过操作,你会得出怎样的结论?你有哪些启发?于是,把学生引领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活动的探究中,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优化教学模式,除了问题教学以外,还应把学生引领到生活中,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让生活气息溢满数学课堂,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突出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如进行“平行线”的相关知识教学时,笔者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线,如电梯、双杠、黑板、课桌、文具盒等,通过这些生活物品的寻找和观察,引入平行线的概念,也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进行“二次函数的图像”的教学时,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抛物线”有哪些,学生会开动思维的机器,找到喷泉、投掷铅球时铅球的运动轨迹;进行“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的教学时,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包活生活中的物品,也包括字母、汉字、图标等。这些“找”的活动的开展更活跃了课堂,让课堂活了起来。
再者,融入趣味活动、运用微课微视频、开展合作学习等都是优化课堂模式、激发课堂活力的方法,在教学中创新教学理念,灵活运用新方法,让课堂教学既减负也增效。
四、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收获成功喜悦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产生乐学的欲望。传统的评价以结果评价为主要形式,评价的方式是简单的对错,并且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忽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忽视过程性的评价,忽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忽视评价的多样化等,难以发挥评价的功能,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作用微乎其微。为此,数学教学时,教师应优化评价方式,以评价方式的优化,助推课堂实现生态回归。
优化评价方式,首先应改变简单的对错的评价方式,改变批评的评价方法,应运用生动、幽默的评价语言亦或是会心的微笑、亲切的点头等,让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作用,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甜蜜,感受学习的快乐,增强自豪感。
其次,优化评价方式,应引入发展性的理念。教學理念是教学实践的先导,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想发挥评价的优势,就要改变传统的育人理念,将“以生为本”作为评价的指导思想,确立起“发展”的评价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快乐、主动学习。这就要改变传统的结果性的教学评价模式,而是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等进行全面评价,以促进学生综合情况的转变。如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对于学生积极参与的表现给以肯定和赞许,让其感受学习的快乐。
再者,优化评价方式,还应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为主角的评价方式,应运用多元评价,如学生自评、互评等,以促进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如对于学生的错题,教师改变对与错的简单的评价方式,而是将学生的错题呈现出来,让学生自主找到错误所在,或者组织其他同学开展“火眼金睛”游戏,找出出错的地方,并分析出错的原因,这样,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让课堂教学更高效、学生的学习更精彩。
五、优化作业管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双减”的重点之一是减轻学生的作业总量和时长。长期以来的作业设计,以“题海战术”为指导思想,作业量大、重复、枯燥,甚至超前,让学生对数学作业感到疲倦、厌倦,难以发挥作业的优势和作用。在“双减”政策以及“生本理念”下,优化作业布置势在必行,教师应合理布置,做到精准练习,且赋予趣味性、实践性,以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
首先设计动手操作、亲自实践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做”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如进行“中心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等教学时,布置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鼓励他们制作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教学“几何图形”的相关内容时,让学生设计户外实地测量的作业,通过对不规则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的测量方式,逐渐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也是优化作业布置的有效举措,层次性作业的布置,与新课改的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相一致。如进行“分式方程”的教学时,笔者设计了基础题和拓展题、必做题、选做题以及提高题等,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要求,鼓励学生挑战高于自己基础的作业题型而促进自身综合素养的发展。
总而言之,全面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是目前数学教学的当务之急,是落实“双减”、纠正超前学习之偏风、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把个性化、针对性、多元化作为教学的几个方面进行优化,只有落实这几个优化,教学才能回归主阵,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态,真正实现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