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忠
当今高中语文界,流派众多,可谓精彩纷呈。不同流派的理论主张与实践途径往往同中有异,既碰撞交锋又相辅相成。这种现象虽然带来了百家争鸣的繁华,但“各自为政”有时也会湮没语文教学的本质。在这种大的语文教学背景下,就有这样一群痴迷教学科研的语文同人,他们既不参与任何教学流派,也不高举统一的理论大旗,而是以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为研究的出发点进行理据兼备的实证研究,努力探求语文教学的本质。热爱教研是他们最典型的共性,他们不仅积极从事教学科研,而且还坦诚交流,相互鼓励,共同提高。虽然散居全国各地,但现代化网络通讯的便利、高涨的教研热情和由衷的交流意愿,使他们成为虽然很少谋面但志趣相投的语文教研人。
我始终坚持认为,如果一位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和价值追求仅仅局限于对教学技巧的青睐,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名师的。完美的教学技巧,精深的教学内容,两者结合才能成就有价值的课堂。以教参为基础,对教参内容进行有理有据的突破,是教学内容趋向精深的主要途径;而突破教参内容的束缚,就需要教师主动追求对文本内容的新的理解,这是教学科研的主要来源。那种认为教学科研会贻误教学质量的错误认知,是绝对禁不起推敲的。鉴于以上认识,这些年来,在积极追求课堂教学技巧的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常常以教参为基础,将增添、深化甚至颠覆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这些新的教学内容一旦撰写成文,发表于各类杂志,就成为自己的教研成果。
随着见诸杂志的教研成果逐年增多,我的姓名也逐渐为很多语文同人所知晓,对教研的浓厚兴趣成为我和全国语文教研爱好者友好交流的基础和媒介。2020年9月,山东滨州名师左高超主动加了我的微信,共同的志趣爱好使我俩很快成为莫逆之交。他一直很亲密地称呼我“大哥”,我也非常乐意接受这个小弟。高超兄弟年轻有为,悟性很高,研究方向集中于高中语文教学行为优化策略。近年来他在各类语文杂志、综合性杂志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语文教研论文,这是他对语文科研的由衷热爱必然结出的累累硕果。我和他常常交流一些语文研究的心得和对当前语文界各类现象的看法,在结论上往往不谋而合,这可谓好友之间的“心有戚戚”了。高超兄弟和很多杂志的编委都有交流,非常乐意将语文好友的高质量文章推荐给相关杂志,颇具古道热肠的侠义风范。这使他在语文同人中获誉很高。2022年上半年,他对我说:“大哥,我俩虽未谋面,但志趣相投。我想和你共同发一篇文章,以此来纪念我俩的友谊。”正好他的一篇高质量论文《课堂情境创设的三种意识》刚刚经过我的修改,于是该文的第二作者署上了我的名字,最终我俩共同署名的这篇论文在《中学语文》2022年第12期刊载出来;作为回应,高超兄弟曾提出过中肯建议的拙文《基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课外深度阅读途径探析——以由单元课文向〈铁道游击队〉整本书的拓展阅读为例》刊载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3年第2期,署名也是我和高超兄弟。这两篇论文,成为我和高超兄弟友谊的见证!友谊形成的基础,就是深爱教学科研的共同志趣。高超非常热情地邀请我2023年下半年去滨州讲学,我俩都非常期待能和对方见面,但愿今年滨州讲学能够成行。
和安徽老家的章俊老师的交往开始于什么时间,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大家在多年前的QQ群里聊得很欢,他在群里的发言很有正义感,对各种教育不公现象态度鲜明,不卑不亢,这使我对他很有好感。某一天,我收到两瓶产地安徽的好酒,就是章俊老师寄来的。却而不恭,打电话过去表示感谢,他说:“我从你的同学和朋友那里获悉你喜欢喝点酒,就寄了两瓶家乡的酒给你尝尝。亲不亲,家乡人,在浙江成了名师也不要忘了家乡呀!”这使我非常感动。其实,我哪是什么名师,但骨子里浓厚的家乡情结却是实实在在的。就这样,我和章俊老师的交往多了起来。
章俊老师年龄比我大,是我的大哥。他对教学怀着由衷的热爱,将课堂教学的种种策略诉之成文,发表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文章。他非常谦虚,写好的文章总是先给我看,让我提出修改意见,然后他再加以完善。其实,这些文章无论立意、结构、文笔还是逻辑都非常完美,但他却精益求精,对教学科研始终抱着严谨、缜密、细致的态度。从他身上,我看到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责任心和自豪感。2021年是章俊大哥的丰收年,他在那一年获评安徽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教学生涯应当很完美了。他告诉我,今后的工作重点将放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指导青年教师学会两条腿走路,一定要灌输给他们这样的认识:教学与科研不能偏废,科研是成就名师的必要手段。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在读博士生刘锦华,之前在杭州下沙一所中学任教,是孙绍振老师的学生,酷爱语文教学研究。在他任教中学期间,因为我的名字经常见诸各类语文教学杂志,锦华通过这种特殊渠道知道了我,他很想和我认识。通过朋友关系,他加了我微信,我俩开始熟悉起来。因为杭州下沙和我工作单位桐乡市高级中学距离很近,锦华经常说要来桐乡拜访我,顺便请教一些语文上的疑惑,这反映出他的虚心和真诚。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和他始终没有见过面。2020年春天,名刊《学语文》杂志的张应中主任莅临桐高讲学,我邀请锦华前来一聚,无奈当天锦华有事,无法前来,我俩遗憾错过了见面交流的机会。
对各类语文杂志的信息,锦华都非常关注。我的文章在各类杂志上刊载,往往都是锦华第一个给我发来目录,然后对我祝贺一番。祝贺的时候,他也常常表达决心:一定要在北大核心期刊发表几篇论文。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他的论文《语文学科革命传统教育的实践路向》终于刊载于语文名刊《语文建设》第6期,算是圆了他北大核心期刊的梦想。2022年,锦华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博士,师从吴欣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学习任务群评价。锦华热爱语文教研,及时关注语文界的科研动态,并且真诚地愿意和语文教研爱好者交朋友。相信他博士毕业后,一定会成为语文教学论领域的专家。
在这个特殊的语文教研群体中,广东佛山一中的刘大鹏老师是比较独特的一位:他50岁之后才开始从事语文教研,但教研成果非常丰硕。这是多年形成的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厚积薄发才显示出文章的深度与厚度。短短一两年时间,大鹏老师就发表了近20篇高质量论文,其中有两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这不能不让人叹服。他的文章,文笔流畅,观点鲜明,论证过程严密细致,娓娓而谈中显示出极厚的理论功底。我非常服膺他的文章,尤其是《任务群视角下情境的理论特质与创设策略》一文(发表于《教学月刊》2022年7、8期合刊),我反复阅读,反复揣摩,仍旧意犹未尽,回味不已。毋庸置疑,读高质量的文章对提升自己的水平大有裨益,对热爱教研的双方而言,真诚的交流的确是能够相互提升学术素养的。我俩常常微信联系,交流一些语文新课标中的新概念,受他启发,我对新课标中的一些疑惑往往豁然开朗;对教育界的一些现象,我俩的看法也常常一致。就在我认为大鹏老师将会取得更大教研成就的时候,他却突然擱笔不写了,语文教学杂志上再也没有看到他的文章,他的微信朋友圈也不再发布刊发论文的消息。问他原因,才知道他将研究方向转到国学上去了。这的确是遗憾的事。就在我惋惜他将要远离语文教研的时候,没想到他最近又告诉我,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今后国学研究和语文教研要齐头并进,不会再偏废一端。我这才松了口气,又能看到大鹏老师的教研文章,是一大幸事。
语文教研人员中,还有一位活宝级别的兄弟,他就是江苏仪征徐集中学的徐青老师。之所以说是活宝级别,是因为他常常弄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让人忍俊不禁。他曾经把某名刊副主编的微信一下子推荐给了他微信圈的所有语文同人,结果這位副主编因为同时接到很多语文教师添加朋友的要求而感到莫名其妙,就责问徐青是怎么回事,徐青一下子慌了手脚,忙不迭地连声道歉。其实,为了避嫌,杂志的主编和副主编一般是不愿意陌生教师添加他们微信的;为了便于和录稿者与约稿者交流,他们会主动联系对方而不是相反。我把这些道理告诉徐青后,他才明白自己做事欠考虑,但他对朋友是真诚的,希望朋友能够加强和编辑的联系,多发表一些有质量的论文。
徐青对教研非常热爱,立志一定要在北大核心期刊发表几篇论文,但至今尚未如愿,仍旧在孜孜追求的途中。为了便于交流,他组建了一个微信群,把很多志趣相投的语文同人拉了进去,我也在其中。对漠视教学科研的所谓名师,徐青常常嗤之以鼻。曾经有一位正高级教师对我说:“杨老师,你每年发那么多论文,有什么用呢?你看看我,论文没有几篇,还不照样评上正高。”我把这件事发布到群里,让大家评价这位名师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徐青说:“名师不写论文,能够‘名在哪里?怪!怪!可惜了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因为假名师当道,只能默默无闻,无法获得评名师的机会。‘骅骝局促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可悲可叹!”这反映出徐青老师对教育不公现象的嫉恶如仇。
以上是我所接触的语文教研人中的几位典型代表。实际上,值得推崇的这类语文教研人还有很多,如安徽的童志国老师,谦逊踏实而文笔老练;广东的廖聪文老师,提携后进而不遗余力;海南的熊纪涛老师,文章注重理论阐释而且逻辑严密等等。语文教研人,这个特殊的团体,没有一统天下的教学主张,也不追随任何语文流派,而是一切以语文教研为核心,为机缘,大家以文会友,成为志趣相投的四海知音。虽然说教学和教研并重是成就真名师的必要条件,但很多始终坚持教学技巧和教学理念并驾齐驱的语文教研者未必会获得成为名师的条件与机会,尽管他们在自身素养上是完全合格的。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和叹息!但是,对语文教研的热爱却使他们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充实感,使他们消解了自身遇到的不公与偏见,避免了职业倦怠的产生,从而成为始终充满生机的语文人。
(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