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逐梦风正劲,韶华不为少年留

2023-05-29 03:56刘泽军
师道 2023年5期
关键词:科组新课标知识点

刘泽军

当我从高校毕业,踌躇满志地回到广州,走进中学课堂时,我完成了从象牙塔的学生到教师的转变。新环境、新工作、新挑战促使我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值得庆幸的是,学校大力提倡“共同成长”,这不仅包含了对年轻的学校、年轻的学生成长的期待,还蕴含着希望教师踔厉前行、共同进步的寓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我们应当顺应时代要求,尽快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从团队中获得经验,从科组内、科组之间以及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中收获成长。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文人墨客喜欢探讨梅、雪孰优孰劣,南宋诗人卢梅坡则别出心裁,一分为二看待雪和梅,认为二者各有所长。梅花缺了雪的白洁,雪缺了梅花的香气。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我们需要择善而从、取长补短。

在德尔菲神庙石柱上,镌刻着一句著名却朴实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作为一名新入职的教师,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因此,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而要依托学校的科组,学习其他老师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与研究,甚至可以借鉴其他科组老师的教学风格和方法。这样,我们既可以少走弯路,也能更快的成长。

良好的课堂是教师成功的起点,互相听课可收获宝贵感悟。

其一,课堂节奏的把握。听过很多老师的课后,我发现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对节奏的把握十分精准,这是我们年轻老师尤其要注意的点。她们有着强大的气场,上课时很多学生会自动跟着老师的节奏认真听讲,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她们语音语调抑扬顿挫、铿锵有力,不会一个音调持续一节课,这种语音的变化会把一些走神的学生带回课堂;她们一个眼神就能制止学生的小动作,沉浸在自己世界的学生能很快反应过来,迅速做出调整。尽管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的沉淀才能形成,但是我认为可以从简单的模仿开始,把一些方法融合到自己的课堂之中,再根据听课老师的反馈意见,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课堂管理,经过时间的积淀,逐渐形成自己的课堂风格。这样既不会故步自封,也避免了刻舟求剑。

其二,我们可以用“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方法来解释历史概念。历史学科作为初中新增课程,对于刚刚小学毕业的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尤其是一开始就要学习中国古代史,涉及文言文和一些抽象概念。因此教师在讲解概念的时候需要注意方法,例如在讲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时,教师不仅要简单介绍他们的含义,还需要举出具体例子。生产力简单来说就是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到七年级上册的例子,学生学过的“从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石器,到夏商周时期人们使用青铜农具,再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使用铁制农具”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表现。生产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人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制度开始形成,这类制度就属于生产关系。我上课就用这个例子告诉学生不要害怕抽象的概念,只要将陌生的概念与熟悉的概念联系起来,就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其三,知识点的落实。从与其他历史老师的交流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只是想学好历史这一门学科,难度并不大,难的是他们如何平衡各个学科的学习时间,如何做到各学科齐头并进。初中生的学习科目增加,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落实好知识点是每个历史老师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很多老师经常在课堂上预留五分钟用来默写重要知识点。一些易错的练习题,老师也见缝插针地穿插在课堂之中。因为历史老师知道,如果重要的知识点没有在课堂落实,学生在课后很难抽出时间复习或者预习历史这门“不太受学生重视的学科”。

此外,历史科组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开展各类教研活动,或者组成团队参加比赛,这些对于新教师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为了加强电子资源的共享,科组还专门在电脑公共区上传、完善科组资料。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的课件、试题、公开课视频等资料,便于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疫情过后,学校积极联系有经验的名师来听我们的课,使我们受益良多。作为一名新教师,上好复习课有很大难度。我们有时候会囿于琐碎的知识点的讲解之中,或者一味布置题海战术,亦或是只参考练习册的大纲,做好专题复习便浅尝辄止。回首过去,我发现自己很少停下脚步,思考复习时如何从宏观上把整本书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也很难以高屋建瓴之势把握2022年颁布的新课标。广东省优秀教师李漱萍老师给我们历史科组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教会我们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观视角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

一方面,李老师教会我们如何解读2022年版新课标。与以往旧课标相比,新课标着重强调以下几点。首先,历史课程理念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不是简单机械地罗列在教学设计中或者出几道题就能体现的,而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课堂。例如时空观念,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的疆域图的变迁,反映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因此,我们要重视教材中历朝历代的疆域图,使学生学会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叙述历史。其次,要注意跨学科主题学习。新课标在课程内容部分中专门列出一个章节叙述教师如何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并列举了很多跨学科活动设计案例,历史科组可以尝试与其他科组合作,共同探究这部分内容。最后,教师要注意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原则、命题规划的转变。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減少机械记忆题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创新性题型比例,命制题目要创设新情境,考察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每一次考试,总会有学生反馈,明明知识点背了,但是题目给了一段材料、换一种设问就不会了。这是因为现在的试题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从简单识记到理解历史概念再到学生能够调动所学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之中。因此,学生对于主干知识要理解式记忆,然后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也要明白教材每一个知识点是基于哪个或哪几个核心素养设置的,本堂课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某一个知识点是否能融入其他课程中,例如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近代科学与文化”就和物理、化学、艺术科目相结合。在选题时要注意是否设置情境,是否落实了核心素养,是否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简单、机械的题目要减少。如果我们学会紧扣新课标、落实新课标,就能从总体上把握历史学科复习的方向,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时需要注意知识的结构化,将知识点按照一定线索串联成线,再根据时代特征整合成面,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碎片化的学习。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讲述了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我们可以用时间轴、大事纪年表将一个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再根据阶段特征用大概念将其概括出来,从而形成知识面。本单元主要有两个重要概念,即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早期国家包含了夏商周时期,这个时期政治制度有什么变化(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分封制出现)、文化有什么成就(青铜器与甲骨文),这样就将第四课、第五课内容串联起来。社会变革包括经济上的变革(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都江堰的修建)、政治上的变革(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变法运动开展)、思想变革(百家争鸣),这就把第六、七、八课内容整合起来。于是,整个第二单元我们就用“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这两个大概念理清了。在课堂上,我们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框架,用时间轴、大事纪年表将史实串联起来,就能帮助学生建立宏观框架,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化。在复习课时,我们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也要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迁移,这是和新授课最大的不同。

学生在新课学习时,可以采用苏轼的“八面受敌法”系统学习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绝不能浅尝辄止,而是要“数过读之”,毕竟历史是一门知识面广博的学科。在精读之后,采用韩愈的“提要钩玄法”,用思维导图等形式精辟而简明的勾勒出知识框架。再用知识框架延伸出详细的知识点,从而做到从“复杂到精简再到复杂”的过程。如果不能由繁到简,那学生的知识就是一些零散的碎片。而如果没有由简到繁,学生就无法掌握具体的史实。因此,两种方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除了听历史课以外, 我有时还会去听语文、地理等文科课程。有一次,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初三学生觉得诸葛亮的《出师表》既长而且难背,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学生之所以觉得《出师表》很难记,除了篇幅较长以外,还涉及较多的历史典故,学生不知道的话,就只好死记硬背。这样,他们既缺乏兴趣,也花费了大量时间,实际上这也是当下多数学生不喜欢古诗文的重要原因。以此为契机,我探索了一个包含诸多学科在内的大文科阅读古诗文的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没有历史知识的积淀,学生很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自然也就很难与作者产生共情,于是只好机械记忆。当然,如果没有语文的阅读方法,就不能含英咀华,融会贯通。因此,学科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

例如,诸葛亮在《出师表》的第一句就交代了时代背景,暗含了很多信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据了荆州五郡(其中南郡是向孙权借的,这就是“借荆州”的由来)、益州大部,引起孙权忌惮,遂向刘备索还荆州。刘备只借了孙权南郡一地,孙权却偷换概念,想要荆州五郡(后世出现的“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的歇后语值得商榷)。于是孙刘几乎刀兵相见,但曹操趁机占据汉中,威胁蜀地,刘备妥协,于是分荆州的江夏、长沙、桂阳属于孙权,南郡、零陵、武陵属于刘备。217-219年,惨烈的汉中之战爆发,刘备以极高的代价占据汉中,曹操撤军前迁走了大量汉中百姓。经此一役,益州损失大量人口、钱粮。221年,刘备起兵伐吴,却遭陆逊火烧连营,在夷陵之战中惨败,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许多将领阵亡,蜀汉元气大伤。223年,刘备病逝。南中之地的豪帅、首领发动叛乱,将太守张裔抓起来送往东吴,蜀汉政权岌岌可危。如果不知道这一段历史,就无法感受到当时有多么“危急”。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地理信息,这就是“左图右史”的阅读方法。这样就将语文、历史、地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了解作者写作时的想法,再去记原文就相对容易了。

又例如原文中的“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用语简单,但显示了危难重重。此处反映的是225年诸葛亮平南中之战。语文教材注解“泸”指“今雅砻江下游和金沙江汇合雅砻江以后的一段”。如果不结合地图,学生很难看懂这个注解。根据诸葛亮的行军路线来看,教材中的注释表示的意思是很准确的。诸葛亮自成都抵达僰道(今四川宜宾)后兵分三路,其中他自领西路军,沿金沙江而上,穿越大凉山后击败叛军,攻占越嶲郡邛都(今西昌),随后追击退守滇池的孟获。从地图上看,诸葛亮进军路线经过的“泸水”都是“雅砻江下游和金沙江汇合雅砻江以后的一段”。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分河流仍属于金沙江,如果学生仅仅只看地图而不了解历史,可能会更迷糊。因为雅砻江是金沙江支流,要笼统来说,直接把“泸水”当做金沙江也未尝不可。但只有结合解诸葛亮行军示意图才会发现他没有经过“今雅砻江下游和金沙江汇合”之前的那一部分,语文教材编撰者的严谨可见一斑。此外,文中的“不毛”不应理解为不长草木之地,因为这里基本位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不仅草木繁盛,还有原始森林。但三国时期这里人烟稀少,多数当地人仍处于渔猎的原始社会,因此应该理解为“贫瘠、未开垦的地方”。诸葛亮行军至此,难以就地征粮,加之運粮困难、瘴气丛生、野兽众多,因此南中平定之战可谓困难重重,与上句“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形成呼应。

限于时间因素,语文课堂上教师当然难以如此详细的解读。但如果依托阅读社团来细致地阅读古诗文,可能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我们常说的“文史不分家”,大抵如是。

青年教师正值多研究、多思考的好时机,在交流中发现不足,在相互学习中成长,在思维碰撞中创新。纵使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难,但只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披荆斩棘的信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行动,就可能收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龙岗区横岗六约学校)

责任编辑 成 盼

猜你喜欢
科组新课标知识点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基于中华经典文化的中学语文教研组的建设策略——以河源市和平县为例
深圳科学高中历史科组组稿之三 例说2018年全国卷“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方式与教学启示
深圳科学高中历史科组组稿之一 历史解释的两种考查类型及教学培养策略——基于2016年以来全国卷高考题的探讨
深圳科学高中历史科组教研活动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