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循文本表达特质 深入洞察人物形象

2023-05-28 02:16:27徐海彦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4期
关键词:黄继光言行人物形象

徐海彦

四年级下册编选了红色经典文本《黄继光》,单元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作为略读课文,很多教师会删繁就简,直指人物的言行细节。课文是一个有机整体,无视文本的表达结构及其他的价值体系,直接以剥离的方式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是脱离了逻辑体系的生硬介入,也是脱离文本语境的“机械训练”。

《黄继光》一文,以抗美援朝时期的上甘岭战役为背景,描写了志愿军战士黄继光为了部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夺取597.9高地,保护来之不易的战斗成果,在最后的紧要关头,选择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人的抢眼,最终壮烈牺牲的故事。但这篇故事并不是直接聚焦人物的言行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而是将人物言行与故事情节、背景介绍、环境渲染等进行了统筹安排。因此,聚焦人物言行,不能割裂而行,而需要整体把握和利用教材中的资源,保证文路、学路和教路的和谐统一。

一、依托背景介绍,衬托人物形象

教学中,如果直击黄继光“堵枪眼”的行为,即便再壮烈,学生所获也仅仅是直观的画面,至于内心的触动,则无法形成应有的认知共鸣。原因很简单,学生并没有顺应作者的思维,没有依循作者的表达脉络。课文中人物所展现出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鲜活情境和情节发展至此的自然之举,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展开质疑:到底发生了什么需要黄继光最后用“堵抢眼”的方式获取战斗的胜利?又是什么力量能够让黄继光甘心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堵住抢眼?当学生形成这样的困惑时,便明白这些都是在为最后的高潮做铺垫。

如在教学开篇部分,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以快速阅读的方法关注内容信息,并在提炼和概括之后,将核心信息点概括如下:“战斗已经持续四天四夜”,已经筋疲力尽,速战速决才是上策;“黎明之前夺下597.9高地的主峰”,任务艰巨,尤其是时间很紧;“攻不下高地的主峰,已经夺得的那些山头就会全部丢失”,影响重大。

简单的信息交代,营造出了紧张的氛围,更为黄继光的主动出战和最后的选择埋下了伏笔。这是黄继光最后“堵抢眼”的第一波推力。

二、梳理行动障碍,明晰人物形象

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最忌讳平铺直叙。从“主动申请出战”到“光荣牺牲,完成任务”,不能是“直通车”,否则,人物形象的鲜明感就大打折扣。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深谙此道。

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自由阅读第7~8自然段,罗列黄继光等三人在完成任务时所经历的困难。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文本信息中所指向的困难进一步扩大。

困难1:被敌人发现,黑夜变白天。想象:探照灯将黄继光等人的周围照得如同白昼,三人完全暴露在敌人面前,已经成为了敌人炮火攻击的活靶子。困难2:炮火密集,行动艰难。想象:紧扣“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冒着浓烟”“冒着烈火”,结合观看的影视作品,着力想象黄继光三人冒着枪林弹雨,只能匍匐前进的艰难。困难3:一个战士牺牲,一个战士负伤。想象:失去了帮手,原本需要三个人合作的任务,现在只能由黄继光独自完成。困难4: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想象并组织学生讨论,炸毁敌人火力点,需要怎样的身体,再结合黄继光“肩上腿上”都受伤的现实,着力想象此时此刻黄继光身处的险境。

为了进一步感受这四种困难的表达作用,教师不妨组织学生来一次思维的“迂回”:这种情况下,如果黄继光选择撤退,作为营参谋长的你,会责怪黄继光吗?结合课文信息,说说自己的判断。

从浸润文本情境的角色视角出发,教师设置了“是否会责怪黄继光”的情境任务,旨在帮助学生以更加主动的思维,综合性运用文本信息,以营参谋长的身份,通过综合判断,既强化和巩固了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又与下文黄继光出人意料的举动形成了强烈反差,在意想不到中将黄继光“英勇无畏、迎难而上”的特点跃然纸上。

三、聚焦言行细节,洞察人物形象

黄继光炸毁火力点是文章的高潮,同时也是黄继光人物特点最为鲜明的体现。课文对黄继光的表现着墨并不多,却将人物的特点鲜明而形象地展现在读者前面,作者究竟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策略呢?

首先在情节上,有“难上加难”的构思设计。作者创作不能平铺直叙,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作者已经呈现了四大困难,但这些问题和困难并没有让黄继光望而却步,而是迎难而上,独自一人扛起了“炸毁敌人火力点”的重任。但是,黄继光炸毁敌人火力点也不是一帆风顺。首次炸毁,只“塌了半边”,导致战士们“才冲到半路”,就完全“被压在山坡上”。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难中之难”的情节对于展现黄继光“迎难而上、英勇无畏”精神的表达作用,将黄继光的一言一行都置放在具体的情境之中,想象他遭遇的危险,如此,才能顺应作者创作的文本,更好地凸显文本的内在价值,为学生搭建对话人物的高效通道。

其次在环境上,有“匹配鲜活”的环境渲染。人物形象的刻画不能仅仅依托于对人物的直接描写。学生对于人物特点的体悟只是单层面的,教师可以将这一部分渲染情境的文字全部去除,只保留纯粹描写黄继光言行的语言。学生对比阅读,立刻就能认识到:战斗的残酷、紧张消失了,黄继光的表现也就不再震撼人心。针对此,教师组织学生深入思考:描写黄继光的语言,改之前与改之后,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呢?鉴于此,语段中的人物表现与环境渲染的语句交相辉映,形成了共同的表达合力。

教师不妨将黄继光的表现浸润在渲染的环境之中,让人物的每一句语言、每一个行动都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因为环境的浸润,散发出触及人心的深刻力量。如黄继光“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仅仅是“爬”而已,充其量是“顽强地爬”,为何却能将读者的心揪起来呢?教师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其一,“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黄继光的周围充满了未定之数。无数的子弹在他的耳边“嗖嗖”作响。其二,“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是怎样“顽强之爬”呢?将“负伤”与“爬”结合起来,学生就拥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顽强”一词也变得感性、细腻而丰盈。其三,“还有二十米,十米……”。教师要让学生在距离的变化中,结合具体的环境,揭示其背后蕴藏的表达价值:距离越来越近,成功也近在咫尺,这里有内心的兴奋;距离越来越近,危险也就越来越大,这里有作者表达的焦急……

环境和言行是展现人物形象的两条表达线,这两条线相互依存,彼此支撑。仅关注其中一条,对人物的感知必将陷入机械、单一、片面的泥潭,唯有统整把握,融通协同,才能读透人物。

四、统整信息资源,梳理人物形象

事件有高潮,但作者往往并不会让高潮过早到来。前文中的一切描述皆为铺垫,高潮来得顺其自然,充满力量。《黄继光》一文,整个事件的高潮时刻就在于最后环节,黄继光“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梳理和提炼动作并不复杂:张开—猛扑—堵住,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艰难动作,却以最写意的方式呈现。如此巨大的冲突,形成了摄人心魄的力量。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层层铺垫,学生自然能够理解黄继光的这一系列动作。所以,这一自然段的教学,已经无须在表面维度着力,而需要借助看似轻松、写意的动作,挖掘人物背后的所思所想。面对生与死的重要抉择,黄继光是怎样想的?面对敌人机枪的扫射,黄继光为什么义无反顾地“张开双臂”,为什么奋不顾身地“猛扑上去”,为什么会毅然决然地“堵住敌人的枪口”?

这一系列的追问,驱使学生站在故事发展的高潮点,对事情的来龙去脉进行一番梳理,继而汇聚成为推动黄继光言行的逻辑力量,让最后的选择顺理成章。同时,又将学生从客观的学习者,轉变成为故事情节的经历者,以积极体验的方式,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实现外显言行和内在所思的真实体验。

叙事性文本以叙事、记人为己任。教师要善于揣摩作者构思背后蕴藏的表达用意,顺应文本结构,将学生的学路,依循着作者创作的文路,最终研制出自身的教路,推动学生语文学习的高效呈现。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东王集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黄继光言行人物形象
黄继光烈士纪念馆
动作中的爱国精神
致敬英雄黄继光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32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艺术评论(2020年3期)2020-02-06 06:29:38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中华诗词(2019年11期)2019-09-19 09:05:18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战友给黄继光起绰号“八大员”
饮食保健(2017年6期)2017-03-29 02:45:47
请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谨言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