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波
跨学科教学要在单科教学的前提下,形成思维的聚合和发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彰显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目标,凸显跨学科教学的教学价值和优势。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和认识。
一、从语文课程出发,强化学生语文能力拔节
跨学科教学,统整和聚合了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其他课程资源。不仅仅是语文课程,其他课程也在2022年版课标理念下,积极倡导跨学科教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积极开展跨学科教学时,应该充分确立语文课程在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准确而合理地设置跨学科教学的内容。基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在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习语文课程之外的知识,促进学生语文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五年级上册习作七“ 即景”这篇习作要求学生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者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并提出了以下的习作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从这篇习作的要求來看,描写景色的习作以展现画面为主,按照顺序凸显动态变化。为此,教师要避免向学生直接渗透这一习作的表达知识,而可以将其与摄影技巧进行跨领域学习,借助摄影知识,为习作表达而服务。
教师可以将摄影知识融入到单元的教学体系之中。在这个单元的经典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描述了两次前往“鸟的天堂”的经历。其中,第一次将描写的笔触聚焦在大榕树的大而茂盛上。第二次则是将描写的笔触聚焦在喧闹的群鸟上,由此而形成的静态景色和动态景色,对于作者所设置的写作顺序以及采用的写作策略形成了较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将作者蕴藏其中的写作方法与摄影知识结合起来,为学生借助摄影技巧完成本单元的习作奠定基础。
如描写静态景色的榕树大而繁茂时,就采用了从远到近的顺序,先后从整体上描写了榕树的庞大、枝干的数目多以及枝叶的旺盛生命力。为此,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学习任务:假如你来到“鸟的天堂”,要拍摄几张照片带回去,让更多的亲戚朋友了解榕树的特点,你会选择拍摄哪几张照片?在阅读品味、交流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一边引导学生紧扣语言文字,感受榕树的繁茂,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相同的景物从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拍摄,也能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景,从而在摄影领域下的构图、选图的过程中,让学生习得摄影知识,学会合理选择适切的图景,以展现景色的优美。
再比如描写群鸟喧闹的场景时,作者借助“起初……后来……接着……”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在具体描写时,又采用了点面结合的表达策略,这些表达方法都与具体的摄影层面有着较大联系。教师一方面紧扣语句内容,提炼作者描写视角和方法的特点,另一方面借助摄影思维,让学生感知如此表达的好处。
整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将多样化的表达策略,转化成为扎扎实实的摄影技巧。带着这样的认知,学生再次走进习作,就可以运用习得的摄影方法,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合理选择经典内容,并借助合理顺序、点面结合的方法,感受景物的变化和优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纵观这一表达教学案例,教师将经典课文以及习作单元的教学,巧妙放置在摄影的领域,为学生解构文本、完成习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为语文教学服务,推动学生语文能力形成
2022年版课标积极倡导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绝不是要抛弃语文的本质属性,而是要借助多维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否则语将不语。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六年级上册《竹节人》的第一部分时,就根据编者在导读提示中设定的第一项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制作竹节人,并开展了比一比、玩一玩等围绕着竹节人的实践性活动。整个过程,学生完全动了起来,课堂也非常热闹,学生玩得兴奋不已、不亦乐乎,但遗憾的是,整节课上完,并没有太多关联到语文能力的教学,学生除了在完成制作过程时,需要对相关语段进行相应的阅读之外,整个跨学科教学就再也没有了与语文相关的元素,这显然不应该是语文课程实施跨学科教学的初衷。
事实上,编者所设定的第一个学习任务是“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背后蕴藏着丰富的语文价值点。
首先,要写玩具制作指南,就必须要对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进行深入、全面、通透的理解。纵观课文的这一部分内容,作者并没有针对如何“制作竹节人”进行专门介绍,而是将制作的方法和过程,自然而巧妙地融入到文本的字里行间,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准确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学会梳理信息、整合信息、提炼信息,从整个语段中选择能够指导自己制作玩具的内容。因此,在与手工制作进行跨学科教学之前,教师不要急于布置学生进行手工制作,而是要组织学生先静心默读课文,一方面在整体理解语段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关键信息的提取和整合,并从中敏锐地捕捉制作信息,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逻辑顺序和精准程度。同时,很多学生在阅读了课文语段之后,并不能完全内化到手工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则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关键性字词表达的作用,并为后续“教别人玩这种玩具”奠定基础。
其次,“教别人玩这种玩具”是这一任务的第二个要求,也正是这一要求,很多教师都会组织学生利用自己制作出来的竹节人开展游戏活动。这一教学本身并没有错,可以让学生充分享受手工制作形成的愉悦体验,营造跨学科教学的良好氛围,但教师要树立为语文服务的意识。在这一要求中,“教别人玩”的本质,就是要在理解语言、吸收语言、内化语言的基础上进行表达和倾吐。因此,教师不能让学生一玩了之,而是要将玩竹节人的过程作为蓄积感性经验的过程,对文本语言进行调节和整合。
跨学科教学,旨在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发展,但要以语文课程的教学为中心,否则跨学科教学就失去了重心。
三、回到课文中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生长
跨学科是一个系统化、序列化的过程,不仅要在源头上“从语文课程出发”,也不仅要关注过程中的“为语文教学服务”,同时还需要在最后“回到课文中去”。因此,以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为抓手,跨学科要在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达成学科之间的交融和贯通。
以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四季之美》的第1自然段为例,作者清少纳言将描写的笔触聚焦在春天黎明的日出中,借助色彩的变化,展现了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虽然整段文字篇幅不长,但蕴藏着丰富的教学价值。如果教师单纯从语言文字品析的角度出发,学生的思维就容易受限,不仅不能全面感知语言文字中的美感,也无法准确洞察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技巧。为此,教师不妨将这一自然段的教学,与美术进行跨界整合。首先,将这一自然段文字根据日出的过程,分解成为不同的画面,并组织学生以美术学科绘画的方式,将不同阶段的画面,借助具体的文字描绘出来。这一步骤,学生的绘制,就需要对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细致、深入的分解与品读,在头脑中形成丰富而多维的画面,完整、真实地将语言文字转化成为直观的图画。其次,日出时,整个色彩呈现出鲜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作者非常精妙地运用了“泛”“染”“飘”,对于这三个动词的体悟和辨析,仅仅凭借学生思维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可以与美术中着色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整合,从而让学生想象“泛”是颜色的点缀其间,“染”是逐步渗透,而“飘”则呈现出虚无缥缈的状态。学生在掌握了这一美术表现技巧之后,对三个动词所展现的变化过程、展现出来的表达效果,就有了感性、直观的体悟,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学生根据自身的解读,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完成绘画之后,教师需要重新再回到课文中去,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绘制的美术作品,对春天黎明时的日出的过程进行集中复述,一方面巩固和内化文本语言,另一方面借助绘画的过程和体验,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
跨学科教学是发展语文能力、推动核心素养发展的手段,教师要遵循从语文课程中来、为语文教学服务、回到课文中去的原则,在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云南宣威市双龙街道第一完全小学校)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