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萍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应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寓言故事的教学也不例外。寓言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具有篇幅短小,意蕴深刻等特点。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寓言故事,在传统的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对寓意的理解过分关注,存在着让学生机械背诵寓言寓意的现象,教学方法枯燥、单一、呆板,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那么,核心素养下的寓言故事教学应该如何开展呢?
一、在讲述故事中建构语言
在传统的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以传授为主,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只是通过阅读大致了解了课文意思,很少能够真正从阅读中学习语言,建构语言。对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空间,让学生通过讲述故事获得语言素养的积累,使学生在讲述语言中运用语言,建构语言。
教材中适合学生讲故事的寓言有许多,《坐井观天》《狐假虎威》《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等课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形象,特别适合学生讲述。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来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如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故事中人物的语言生动形象。在教学中,如果仅是从寓言寓意方面展开教学,很难使学生从语言角度感受到文本的趣味。鉴于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别画出描写陶罐和铁罐对话的句子,特别注意要把提示语圈出来,借助提示语读好人物对话的语气。比如“‘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这句话,教师要让学生借助提示语“傲慢地问”把陶罐的语气读出来。再如“不敢,铁罐兄弟”这句话,要让学生借助提示语把陶罐谦虚的语气读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读“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等。当学生读不好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轻蔑的神气读出来。就这样,教师指导学生先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把故事内容讲一讲。为了把故事讲述得更加形象生动,学生需要多次反复朗读课文,并把文本中的语言逐步转化成为适合讲述的语言。这样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化,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出发,让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内容讲一讲,把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更好地建构语言,运用语言。
二、在探明寓意中发展思维
理解寓言寓意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能够结合寓言故事引导学生在分析寓意中体会寓言蕴含的深刻道理。结合课文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改编寓言、思辨阅读、探寻寓意等多种形式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以让学生的分析、想象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促进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一课时,在理解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有学生认为狐狸太狡猾了,有学生认为狐狸很“聪明”,它太会审时度势了……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同。教学时,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认真分析,帮助学生形成对文本观点的正确理解与看法。又如教学三年级下册《鹿角和鹿腿》一课,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呢?在教学完课文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三说说自己对这些观点的理解和认识。有学生认为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实用的鹿腿才是最重要的。有学生认为美丽的鹿角和实用的鹿腿都很重要,各有各的長处。为了深化学生对寓言寓意的认知,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于是,学生结合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实用性和美的外表分别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可以把寓言故事中寓意的理解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对寓言寓意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文的个性解读或者思辨阅读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寓意,避免机械地向学生灌输寓言寓意或者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寓言寓意现象的产生,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
三、在鉴赏感悟中培养审美
寓言故事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寓言故事中的故事情节包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教师要注重寓言故事对学生价值观的熏陶。另外,寓言故事中也有一些优美的词句,这些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审美鉴赏的主要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引领学生赏析这些优美的词句来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如二年级下册《亡羊补牢》这篇寓言,主要通过一个牧羊人两次丢失羊、修羊圈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揠苗助长》一文告诉我们:做事不能操之过急,违反规律的道理。这些寓言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及提升个人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材中几乎每篇寓言故事都蕴含着一定的哲理,在这些哲理的理解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深化学生对寓言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寓言蕴含的哲理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事物的好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寓言故事中蕴含的哲思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如,三年级下册《鹿角和鹿腿》这篇课文中有不少优美的语言:“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这句话中的两个“多么”,以及“好像”比喻句的运用使得句子更加优美。教师可以通过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文本表达之美,体会句子蕴含的情感。教师这样引导学生阅读品味,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关注语言优美独特句子的好习惯,为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寓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有的是内容美,有的是语言美,有的是哲理美等。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从文本的表达之美和哲思之美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语言,理解课文寓意,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用发现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在联系古今中传承文化
寓言是文化的积淀,承载着传承文化的重任。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寓言故事,理解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文化,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的传承教育。结合寓言故事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文白对照、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或者联系古今中外寓言阅读等方法,引导学生感悟寓言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而实现文化的传承。
如在二年级下册《亡羊补牢》《揠苗助长》这两篇寓言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这些寓言故事的文言文版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照阅读,说说文言文版的寓言故事具有哪些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文白对照的阅读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魅力。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不光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还要以多元包容的视角引领学生学习寓言故事,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寓言故事的基本特点,还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外国寓言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中的内容,让学生阅读《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并让学生就中外寓言故事的特点进行对比,说说中外寓言故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提升学生对文化的辨识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要具有大教学观,不仅要立足于课内,还要立足于课外,可以依据学生阅读需要,引导学生感受中外寓言故事的基本特点,帮助学生从寓言故事中汲取更多的营养,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特点,从语言建构、发展思维、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等四个维度展开教学,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走进寓言故事,真正凸显出寓言的教学价值,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江宁区岔路学校)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