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区治理的困境与纾解

2023-05-27 00:26王骞文
公关世界 2023年7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

摘要: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参与基层社区治理的现象已较为寻常,但其中出现的参与不充分等问题不容忽视,如何让大学生变“参与”为“融入”,使其更充分地展现青春力量,是亟需解决的难题。调研团队成员走进社区,浅探症候,提出对策建议,希望促进实现大学生融入基层社区治理的实效性和长效性,并对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提高社区治理科学化水平等方面有所裨益。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层社区治理

虽然教育事业在“大步前进”,但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概念的出现,表明“建立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仍任重道远。“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毫无例外,每个人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可能有国界之分,但人不会完全独立于整个社会之外而生存、生活,社会也由各有特色的人构成,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力量,每个人的发展同样也有赖于社会提供的环境、条件。“个体完整成人还必须置于人与人的彼此关系之中,置于公共交往之中,置于国家社会之中。”[2]真正的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社会人格的塑造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青年只考虑自我利益、只强调个人诉求是行不通的。单纯的应试教育培养出部分只顾学业上升而忽视将自身与他人、社会相连接,充分发展个体人格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与之相对的,志愿服务凸显出了促进公民社会发展和公共精神展现的价值的优势特点,[3]暂时撇开这组对比的逻辑性与真实性,仅从二者的影响特点来看,志愿服务或许能够成为塑造具有社会人格的大学生的有益补充。志愿服务对于塑造理想人格、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重要作用。

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的热度不减,但在参与的各个环节却出现了部分问题,如参加社区治理的积极性稍低,在志愿服务的具体过程中敷衍了事、不实干、服务质量较低等现实问题,其对于社区和大学生志愿者双方皆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基于此类问题,学者们从社区认同、青年人的年龄阶段特性、文化资源的影响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办法。例如,邓蕾从社区治理中青年的认知、行动及影响因素入手,探索出让青年走出“参与不足”,迈向“复合治理”的有效举措。[4]赵云亭等以黄浦区的青年进行的搜集整理街道社区口述史的项目为例,立足青年这一目标群体在社区参与时遇到的结构性困境,构建起了认同式社区参与的分析构架。[5]

上述研究均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贡献青年力量,但如何促进大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社区治理中,仍值得商榷。项目考察组成员身为大学生义工,是积极参与到基层社区治理中的亲历者,在来到街道社区进行志愿服务的同时,对志愿服务进程中的大学生的窘境展开考察和探究,加强体悟,揭示症结,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通过对Z社区的志愿服务部负责人进行访谈和制定、发放、收集、分析网络调查问卷,调研团队了解到,目前Z社区志愿服务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认同感不足。网络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志愿者面临的难题比例较高的是居民有不遵守秩序的行为出现且劝阻无效,志愿者没有赢得居民尊重、认可,居民对大学生能力有所怀疑,可见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面临社会群体认同度偏低的困境。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社区缺少有效的志愿服务指导、语言交流障碍和文化差异等也是造成社会认同感不足的可能原因。由于事先对所服务的社区和人群不够了解,志愿者在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中出现语言交流障碍等困难,这需要对志愿者及时进行疏导,提供技能培训,以提高志愿服务质量,提升社会认同感。

二是社区层面的社区志愿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形式不够新颖,同时缺乏一些有效的激励措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希望参与的社区工作的期望值由高到低依次是:精神文明建设、法治科普宣传、社区日常管理、身心教育、国家政策解读、调节邻里关系,说明大学生相对来说更倾向于做知识性的工作,这和大学生自身经常接触的校园生活与工作较为接近,社区常举办这类活动,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大学生而言也更好把握工作过程,而当大学生的期待与社区举办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内容有所出入时,不免会有一定的心理落差,参与的积极性可能会下降。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动机上,则主要趋向于锻炼能力,学以致用。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己,以及服务社会、甘于奉献,分别占比87.21%和68.95%。前述数据分析表明,大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总体而言是兼有利他型动机和利己型动机,这也验证了之前学者的结论,如刘旻净对志愿者动机“利他”、“利己”的提出。[6]若对大学生适当加以引导,启发大学生将实现个人理想与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紧密结合,进而践行志愿精神,展现青春力量。

三是大学生自身对社区志愿服务认知不够,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有待加强。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参与过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说明大学生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是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力量,合理配置、积极调动大学生资源可以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大量的新鲜血液。虽然大学生大多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但其对社区志愿服務认知程度有所欠缺,近半数的大学生群体对社区志愿服务缺乏全方位的认识,对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深入开展以及开发更多潜在的志愿服务人群具有一定困难。认知不足便难以指导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提供更优良的服务,加之大学生工作经验的匮乏和自身能力相对欠缺,志愿服务的质量便难以保证。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由于人力资源不足、社区实际需要等原因,一位志愿者有时会承担多种工作,由于大学生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和自身能力差异的影响,其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多为一些基础性工作,如果要拓展服务广度和深度,那提升志愿者素质势在必行。

鉴于社区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显露出的问题,结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发布的2022年版的文件要求和社区志愿服务负责人的经验之谈,团队从坚持党的领导、制度保障和能力提升三个层面提出了优化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区治理的建议。

1.注重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关系到志愿服务与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7]。基层社区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中最贴近民众的一环,社区治理的成效如何,关系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满意程度。坚持党的领导便是要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并为美丽社区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坚持党的领导需要健全基层组织体系和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

健全基层组织体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矢志不渝地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核心的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党的领导、繁荣志愿服务、创新社会治理,逐渐形成“一核多元、多元共治”的新格局。[8]

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引导党员通过志愿服务参与到社区治理中,自觉做到带头做实事,扎实开展聚民心活动,引导广大团员、群众积极向党组织聚拢,激发青年爱党护党、敬党入党的行动自觉和热情,带动影响社区群众参与社区活动,让社区治理充满活力。

2.注重健全制度保障

有效的制度是实现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的根本之策,是新时代社区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9]2022年8月25日,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发布《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指引(2022年版)》,文件强调“建立一套团组织主导的多元化参与的社区青年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具体包括四项机制:

其一是建立合适的志愿者预招募机制。招募的途径与渠道是否多样与通畅则是影响志愿服务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对Z社区的志愿服务部负责人进行访谈,调研團队了解到,目前Z社区志愿服务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招募大学生,一是上级单位委派,团委或者是组织部先招募志愿者,再根据各社区的需求,将招录的志愿者统一分配给需要的社区。二是通过志愿者招募平台,包括全国志愿者网、银川市志愿服务网等。三是大学生主动联系社区,表明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社区登记志愿者信息,后期通知志愿者参与相关的志愿活动。渠道要多,更要提高使用效率,多渠道、高使用率的志愿服务为大学生参与基层社区治理提供了途径,能够提高大学生参与基层社区治理的热情并调动积极性。

其二是推广志愿服务供需结对机制。供需平衡,才更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青年资源。社区居民的需求是多样的、差异化,面对广大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岳阳职院改变了志愿服务的方式:从单向送服务变成按需订服务,让社区开出“需求清单”,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10]获得了社区居民们的好评。这对Z社区的志愿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有很大的启发意义,Z社区的志愿服务负责部门可以结合社区文化特色和社区居民需求,打造具有社区特色的品牌志愿服务项目,更好地调动多主体参与,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还能够提高组织的效率,加强组织的稳定性。

其三是完善志愿服务项目管理机制。将志愿服务与项目管理相融合,有利于保证志愿服务的高效性以及组织的灵活性。完善志愿服务项目管理机制,需要注意志愿服务项目实施的前、中、后三个阶段。项目实施前,要根据社区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同时关注特殊节日等,策划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活动,创建社区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发挥特色项目的影响和宣传效应。

其四是加强志愿服务保障激励机制。[11]志愿服务保障激励机制是提高志愿服务活动质量的必要支撑。健全保障机制,要求着眼多方面工作保障,如安全保障:包括安全意识教育、防护物资、意外保险等;物料保障:包括志愿者服装、充电宝等;饮食保障:确保志愿者有充足用餐,矿泉水供给等。健全志愿者激励机制,增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外在动机,激发其内在动机,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要发扬志愿服务精神,用精神激励、感化、引导志愿者,可以向表现优异、具有模范作用的志愿者颁发参与志愿服务的证明,启发周围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同时,也要注意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3.注重能力提升

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的提升是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融入社会治理的重要条件[12],需要重点解决的就是大学生自身对社区志愿服务认知不够、社区社会实践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大学生应该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锤炼专业技能,使自己学有所用,有效帮助社区志愿服务长期长效开展。同时还需要社会层面、政府层面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志愿者志愿服务的合法权益,不断激励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加志愿活动的形式,能长期、经常性在基层社区参加基层社区治理,为社会治理提供新动能。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志愿者端正态度、增强能力,增加志愿服务公共基础知识储备,包括学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了解志愿者的责任和义务、理解志愿服务精神、懂得志愿服务理念和基本要求等,具备参与志愿服务的基本素养和技能,做到身体素质较好,工作细致认真,能适应高强度工作等。同时要服从指挥、有纪律,密切配合社区工作者,积极做好社区秩序维护等志愿服务活动。

2021年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印发《社区青春行动方案》的通知,引领广大青少年在社区中提高参与意识,加强实践锻炼,成为协助党和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青年发展之路理应多加重视,大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不仅是适应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是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方式,因此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促进其志愿服务更好地融入基层社区治理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在通过志愿服务参与基层社区治理过程中所处的困境,总结了通过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对青年发展、社区建设的积极影响,并从注重坚持党的领导、注重健全制度保障、注重能力提升三方面提出改进之策,期望对大学生更好地融入志愿服务事业有所助益。

本文系宁夏大学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221074981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2]刘铁芳,刘艳侠.精致的利己主义症候及其超越:当代教育向着公共生活的复归[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2).

[3]穆青.如何理解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03).

[4]邓蕾.社区治理中青年的认知、行动及影响因素——基于上海的调查[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05).

[5]赵云亭,唐有财.角色接纳、主体赋权与需求驱动:青年认同式社区参与的实现路径——以黄浦区青年社区口述史项目为例[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21,23(06).

[6]刘旻净.南昌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调查与启示[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08).

[7]张丽芬.推动志愿服务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N].光明日报2022-05-23(06).

[8]谭建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以新时代的青年参与为研究视角[J].青年发展论坛.2021,31(04).

[9]党秀云.新时代社区志愿服务的创新与发展[N].光明日报,2021-09-22(06).

[10]谭尔豪,阳锡叶.为社区治理赋能增效——岳阳职院创建“学院+社区”社会服务模式纪实[J].湖南教育,2022(07).

[11]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指引(2022年版)[N].中国青年报.2022-08-30(01).

[12]张丽芬.推动志愿服务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N].光明日报2022-05-23(06).

(作者简介:王骞文,单位: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系宁夏银川 75002;学历: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李雪威)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