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妍君 张鸣乐 李梓镒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围绕“立德树人”的发展核心,高校教师要结合育人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优势,探索多元化教学路径,逐步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成效。基于此,文章围绕高校育人机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发展价值、存在问题以及延伸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 育人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 有机结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0;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5-175-03
在众多教育范畴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高校育人机制中,身体和心理健康作为大学生发展的基础保障,在融入教学机制的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系统。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突破高校教育的发展瓶颈,创新育人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模式,夯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基础。
一、高校育人机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性
(一)教育方向的一致性
育人机制的建立,是高校教育思想的集中凝结。通过育人机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能够帮助大学生明确社会主流价值,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充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尤其是在教学培育上,两者充分遵从和确保了青少年个体道德发展规律。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借助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深化道德教育思想,发挥心理学的指引价值,在大学生群体中达到教化的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由此可見,育人机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是对高校教育方向的协同推助,尤其积极的发展特性。
(二)教学逻辑的融合性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育人教育的重要抓手,凸显积极的教学性能。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发展理念,教师需要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实效,进一步创新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局面。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每一门课程之中,在高校育人机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机制上,从而充分发挥教育的意义,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使得育人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融合,塑造统一的教育和培训方式,凸显出鲜明的教育发展特色。
(三)教育目标的完善性
高校育人机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其教学目标具备鲜明的发展特性。为此,教师要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既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又要明确高校的职业性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育人教育的全面深化,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形成统一的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学生学习效率,凸显教学成果,为国家建设和培育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四)教学功能的互补性
对大学生群体而言,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凸显了“内部”的教育和深化,更重视心理教育层面:另一方面,育人机制的建设,实现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推动,凸显了积极的教育成效。为此,教师要通过对育人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将良好的心理素养作为政治素养的重要前提。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在教学内容和技巧的相互借鉴上,加速心理健康教育的转型。
二、高校育人机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育人机制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需要建立在对二者教学关系的深入研讨上。然而,在当前高校教育中,教师在实际的操作上,缺乏对二者有机结合的积极思考。尤其是在教学关系、教育模式的构建上,并未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整体层面之上。这也导致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面临一定的困境,缺乏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两者的教学内容分界不明确,相互交错的地方较为混乱、相互区别的地方也难以凸显特色和亮点。
(二)组织机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组织机构的建立需要秉承协同教学的发展因素,进行合理合规的规划。但是从整体上看,高校教师对于育人机制和心理健康机制的融合不够深入。在具体的操作之中,缺乏统一的意见指导。尤其是在对组织日常工作的安排和监督上,尚未制定完善和统一的标准。在思想政治教育机构的发展层面上,仍然存在分散和混淆。例如,部分高校将育人机构的建立放在学生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划拨到德育处,而具体的心理健康教学则由思想政治教师来开展。各部门之间的归属较为混乱,导致工作的任务不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和育人机制的融合存在尴尬的境地。
(三)师资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建立一支专业、严谨、公正、客观的教师队伍,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为此,高校管理者需要强化师资建设,在育人机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中建立高标准的专业队伍。但是从目前来看,高校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有限,在师资力量上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尤其是在师资队伍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上,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科内的知识,确缺乏对不同学科思想的深入融合,导致高校育人体系中未能有机嵌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核心。
(四)教育背景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繁盛的市场经济带来了急剧膨胀的物质环境,受网络信息舆论的影响,大学生处于一个复杂的思政潮流中,更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自身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再加上大学生处于成才、成人的初期阶段,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多重保护,缺乏挫折、磨砺和社会经验,难以抵御现实生活以及虚拟世界之中的种种诱惑,导致个别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存在偏差。
三、高校育人机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路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强化实践教学
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育人机制的塑造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育人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劣势,避免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来开展。在实施教育融合的初始阶段,进行明确的规划和设定。
首先,高校可通过健全的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夯实育人教学的发展根基。结合本学院的实际特点,建立细化的网络分支。要自下而上地建立起明确的育人分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科室能够勇于承担责任,提高教学效果。而各专业学科则能够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深化实践探索,进一步完善教学的机能性。
其次,全面强化教师依法从教、依法治教的意识和理念。在推进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引导和督促高校建立明确心理育人的工作边界和职责定位。同时细化高校育人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发展实际,使其能够主动遵守伦理道德规范,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帮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最后,在加强现代教育变革的基础上,建立以“生”为主的教学核心,在强化实践改革教学的路径上,探索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方法。例如,利用当前热门的短视频APP,逐步融入现代教学的方式方法,组织开展话题探讨和趣味教学。让大学生的身心获得健康成长,进一步革新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利用网络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慕课等方式,来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智能化网络先进技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体会到独特的教学技术,增进教师的教学特色。以此加深专业育人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多项教学体系的融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全面增强育人教育的实施效能。
(二)完善教学机制,强化组织联动
完善的育人机制是增强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保障。为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工作场所、师资配备,从多个方面入手,完善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机制,并将高校的教学机制改革转化为多样的教育手法,将其作为心理育人质量的重要保障。
第一,建立健全领导到位、机构到位、师资到位、投入到位、场地到位的“五个到位”育人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发展核心。将高校育人队伍和心理健康队伍融合起来,从而深入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确保大学生能够强化自主能动性,自覺融入高校教育机制之中。教师要将教育、教学、党建、科研等元素合并起来,围绕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改革,整合多项教育资源,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机制。
第二,要发挥家校联合作用,强化高校教师和学生价值之间的力量融合。例如通过发放《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制作电子家校信息互通联络请柬等方式,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从而实现“以点带面”的教育力量,形成通力合作的教学格局,组建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链接的教学体系,使学校、家庭和社会达到相互连接和紧密结合。
第三,实施活动引领,狠抓科普宣传教育,塑造品牌活动。利用心理课程、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心理班会等形式,依托新媒体等载体,宣传心理健康理念和知识。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补充,扎实推进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以“3-20”心理周、“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为契机,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打造一批如心理博览会、心理情景剧、心理手语操等品牌活动。推动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助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三)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格局
要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要通过各类培训、讲座、文化沙龙,增强教师的职业能力,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特别是要结合本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各学科学生的实际,开创有针对性的教育举措。
例如,南京师范大学坚持“以生为本、和谐发展”理念,努力构建、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格局。学校健全工作保障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人才培养长期规划,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着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培训和案例督导,打造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气象员四支工作团队,通过开展理论教学、技能培训、个案研讨、心理辅导员沙龙等活动,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的整体实力。强化学生管理队伍培训,提升心理问题识别和教育干预能力,构建全员心理育人新格局。
(四)加强教学延伸,注重学生根本
为了提高教育效果,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不同阶段,开展“阶段性”教学。
在第一阶段,面向全体新生开展心理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针对测试结果异常的学生,进行跟踪回访,制定辅导方案,排除心理危机隐患。
在第二阶段,建立“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加强家校协同,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明确工作流程及相关职责,完成危机管理信息化,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教师要从高校大学生实际感受上出发,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实施教育和引导。
在第三阶段,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下,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学习、情感压力,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尤其是对于班级辅导员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做到“了如指掌”。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情绪,对育人的方法进行及时的调整。对于家境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在为他们疏导学习压力的同时,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协助相关部门,对于生活困难的学生健全勤工助学指导,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帮助,从而发自内心地信任教师。使得育人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更为完善全面。
在第四阶段,教师要优化咨询督导设置,加强危机干预。为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咨询需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将咨询时段增至每周90多个小时,覆盖白天和晚上、工作曰和周末,新增单次咨询、线上咨询、团体辅导等服务,实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多次和单次相结合、个体和团体相结合的心理咨询新模式。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育人机制之中,既能够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又能够完善高校教育发展成果.体现出了多项的教学作用。而良好的心理素养是形成正确政治素养的前提,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立足德育教学的发展实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推动高校获得长足的进步。进一步提升人才培育的发展成效,在育人机制上的融合更需要全面的部署。除此之外,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机制改革,将育人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功能协调、资源共享、体制健全、结构科学,切实提升高校教育工作的发展水平。
(本文为东莞城市学院校级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高校育人机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路径探析”)
参考文献:
[1]周少贤,社会变革下大学生情绪特点新趋势及应对[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04)
[2]于彩玲.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路径创新[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4)
[3]朱韩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教学:理念、问题与对策[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6):76-80
[4]孙耀胜,瞿弋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03):75-77
[5]李培斌,胡芸.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高教学刊,2021(05):56-59
[6]刘丽霞,刘丽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探宄[J].改革与开放,2020(18):109-112
(作者单位:东莞城市学院 广东东莞523000)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