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学、深学、乐学,提升语文学习力

2023-05-26 19:03:28刘红伟
阅读(教学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三学课堂

刘红伟

【摘要】课堂是学生真实经历生命成长的地方。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变得更智慧。但是有些教师存有急功近利的思想,造成学生假学、浅学、苦学。阅读教学要努力克服假学、浅学、苦学现象,走向唤醒学生生命内驱力的真学、深学、乐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爬坡”的过程交给学生,把快乐的体验送给学生,致力于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三学”课堂;有温度的教学;思维爬坡;快乐体验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生命成长的地方,教师需要点燃学生主观能动的内驱力引擎。教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学也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教和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并由学会达到会学,从而拥有孜孜以求、学而不厌的学习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假学、浅学、苦学的现象不胜枚举。假学不可能学会,浅学不可能会学,苦学消泯了学习动机。只有外压,没有内驱力,真实学习不能发生。因此,只有创设真实的、有意义的、有趣味的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真学、深学、乐学,提升语文学习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一、真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1.真实的阅读过程

学习方法的引领,最为重要的是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简单有效地运用,从而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過:“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不用心读书,那是假读书;真实的读书是心、脑、口、耳并用的一种劳动。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但是就思考问题而言,朗读不如默读效果好。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不能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暗示他们高声朗读,而不用心地把读书与思考相结合。这样不能真正进入角色,只是图个形式,没有有效挖掘出文本的育人价值,或是偏离了文本价值取向。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一课,笔者追问:“你觉得故事中哪个情节让人揪心,最惊险?”“看插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此刻孩子面临的危险?”“从孩子的摇摇晃晃、两条腿在发抖,我们看到了怎样的危险?”“读到哪些词让你体会到揪心、惊险?”“一失足就没命了。失足的可能性大不大?”我们在平地上走上一段窄窄的木头,都会摇摇晃晃,何况横木有三四层楼那么高,又在无风三尺浪的大海上,多危险啊!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体会来读一读课文。

2.真切的解读体验

阅读教学需要引领学生直面文本获得真切的体验,发现文本特别的内在美。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一文,作者笔下的那种独特的韵味是本文的特质。文章选材视角就很独特——选取四季之中的某一时间段,而不是选取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泛泛而谈。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读出美在哪里,更要读出独特在哪里。一位教师执教《四季之美》,先让学生说说“如果让你写四季之美,你会写什么”。以春天为例,有的学生说“写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有的说“写柳树垂下了条条绿丝”,有的说“冰雪融化,溪水潺湲流淌”。教师顺势引导:写“四季之美”我们往往写四季中常见的景物,而本文的作者却写几个时间段:“黎明”“夜晚”“黄昏”“早晨”,这就是作者独特的视角。

3.真正的有效迁移

迁移是推动真学有效实施的重要策略,它使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能力习得,这是由外向内的转化过程。一位教师执教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联系生活让学生理解“折枝”的意思是“压弯了枝条”,然后出示诗句“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价千金”。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说话:“道旁李子_____,初疑颗颗_____。”再出示诗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要求学生再用下面的句式说话:“道旁李树李子__,________压枝低。”在这样的迁移运用中,既加深了对文中“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的理解,又培养了语感,习得了怎样运用文言句式表达。

二、深学:把爬坡的过程交给学生

1.指向问题整合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就坚定地认为语文教学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唯有具备思维能力,一个人才能真正具备语文素养。深学,表现为思维品质的有效提升。好课要看有没有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没有思维参与的教学是无意义的。提升思维品质,就要设计、整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领学生走向深度思考。一位教师执教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设计问题:“理一理:课文每句话主要讲了什么?想一想:王戎怎么知道李树上的果实是苦的?说一说: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议一议:你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道理?”其实这里的四个问题可以整合为一个,即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因为其余三个问题答案都是显而易见的,无需探究。而要想明白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就需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弄懂故事内容,明确文本的写法——通过对比——王戎“不动”与其他小朋友“竞走取之”的对比。一位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物形象就更加鲜明了。

2.彰显独特发现

阅读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是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发现新的认知的过程。它需要消化吸收、整理评判他人的见解和观点,也要归纳梳理自己对文本的阅读感悟和独特发现。执教六年级(上册)《火烧邱少云》一课,笔者引导学生思考:邱少云和千斤巨石之间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的学生说:“他的意志像千斤巨石一样坚定。”有的说:“巨石是稳定的,邱少云在烈火中也像巨石一样稳定。”教师小结:“邱少云,千斤巨石,他们都不怕烈火焚烧。”再作引导:“巨石是一块石头,没有生命,而邱少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人怎么能够忍受烈火烧身的巨大痛苦呢?同学们,你们有过被火“烫”的经历吗?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学生们都说:“火辣辣地疼,实在受不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真切的感受。教师再播放电影片段中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镜头。随着画面的呈现,教师动情地说:“这就是烈火中的邱少云。他的十根手指深深地抠进冻土中,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这就是巨石一般的邱少云!面对这样的英雄,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们纷纷举手:“你那么痛苦,怎么做到一动不动的?”“你当时在想些什么?”“你那么年轻,怎么会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发现自己的问题,他们对文本的阅读体验逐步得到深化。

3.生成深度对话

阅读课堂不是教师唱“獨角戏”,也不是个别学生表演的舞台,而是每位学习个体经历生命成长的过程。请看一位教师执教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灰雀》的教学片段。教师引导学生生成探究题:假如你是列宁,你会用怎样的方式让小男孩把灰雀放出来?有的学生说可以直接批评呵斥,命令他把灰雀放了。有的学生说可以给他讲道理。马上生成课堂辩论:

“你应该把灰雀放了。”

“灰雀又不是你家的,你管得着吗?”

“不是我家的,却是大自然的,你不能把它占为己有。”

“我把它关在家里给它吃给它喝,有什么不好?”

“‘爱它就要给它自由,你把它关起来,它还有自由吗?”

辩到这里,教师适时点拨:“这些道理,列宁懂吗?他为什么不批评小男孩?”由此让学生明白列宁爱灰雀也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把美好品质传递给他们。学生的辩论之所以精彩纷呈,是因为他们走进了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交流。

三、乐学:把快乐的体验送给学生

1.学得轻松:激发儿童情趣

唤醒学生学习的情趣,不仅需要他人激励,更需要发挥学科知识本身的魅力,将知识情趣化,学生必然悦纳乐学。教学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课,为了让学生直观地学习生字“商”,教师出示阿凡提的脸部速写,让学生观察阿凡提的面部特征与“商”字有什么共同点。二年级的学生兴致勃勃,他们陆续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一顶宽帽子,一双亮眼睛,方方正正一张脸,两撇八字胡,能说又会道,全靠这张口。借助图片,利用字形和图形之间的联系学习识字的方法,能够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非常深的印象——他们知道中间是“八字须”加“一张口”,再也不会写成“古”。有形象思维参与的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上升到联系与区别。由此,过渡到商店里卖的东西叫商品,购买商品的人叫顾客,学习的过程就不再生涩,而是轻松自然。

2.学有所获:符合学习规律

崔允漷教授说:“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学会。”学生一旦学会了,就会由衷产生一种幸福感、获得感,并且生发出孜孜以求、乐此不疲的志趣。但是不可采用灌输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那样会催生厌学情绪。乐学要有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一位教师执教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时设计了三个探究题:一是“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地观察,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三是“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看看作者通过细致观察具体写了翠鸟的哪些方面,圈画精彩的句子和同桌交流”。三个探究题的目标指向很明确,联系紧密,又有递进关系,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即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的观察”是引导学生学会“留心观察”,而“具体写了翠鸟的哪些方面”则引导学生学会“细致观察”,要求逐步提高,但不过高,重在培养“学会观察”的兴趣。三个探究题循序渐近,让语文素养在学生身上生根。

3.学有创悟:还原文本情境

乐学的最高境界是学有所悟,学有创造。细读文本,可以抓住文眼,还原情境,揣摩人物精神。教学五年级上册《白鹭》一文,紧扣首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生动地描写了白鹭外形的精巧,以及它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细细品味文本,不难发现,课文中有三幅富有诗意的画面:钓鱼图、望哨图、低飞图。如果能抓住“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一文眼,在教学中还原当时的情境,就能使学生对白鹭本身所蕴含的那种韵味美产生真切的体验和深切的感悟。在教学中,教师抓住这三幅画面,借助多媒体课件还原情境,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在读中品味,读出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三幅图先逐个展示,再同时出现,先部分,再整体,饱含浓浓的诗意,无穷的意蕴,加上诗一般的语言,以及多媒体课件中播放的精彩画面和轻柔的音乐,学生对“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理解便水到渠成。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力的提升与进阶,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植根于学生的成长需要,贴近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就会乐于追索并享受阅读教学的情智体验和审美创造。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猜你喜欢
三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初中数学线上教学“三学一练一辅”模式探究
昆山市以“三学三小三结合”赋能党史学习教育落地落实
美在课堂花开
谢耀荣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嘻游课堂
十几岁(2020年4期)2020-02-02 06:00:22
嘻游课堂
十几岁(2020年13期)2020-02-02 02:08:44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三帮”促“三学”助他当上状元郎——记沈阳铁路金州站行李员矫正伟立足岗位成才的故事
中国火炬(2015年8期)2015-07-25 10: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