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 薛艺航
【摘要】绘本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料被广泛地运用在学校的课堂之中,教师对绘本的解读决定着绘本教学价值的发挥程度。解读绘本作品,不仅仅是解读作为文本的绘本,还需要了解创作者以及接受者在面对作品时的可能性的反应。
【关键词】绘本;绘本解读;儿童文学
绘本,以图文为载体,饱含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艺术品,近年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料被广泛地运用在学校的课堂之中。教师对绘本解读得有多深、吃得有多透决定着绘本价值发挥的程度。
绘本作为完成了的作品,是主体创造活动的终点,同时又是接受主体欣赏活动的起点,它沟通了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这两个主体世界,因而解读绘本作品,不仅仅是解读作为文本的绘本,还需要了解创作者以及接受者在面对作品时的可能性的反应。
一、关注创作,了解背后的故事
绘本创作者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感受,通过图文的形式,运用一些表达技巧完成绘本的创作。将目光移至创作者或是创作的过程,能够获知创作者看世界、看某些现象的角度或方式,当然,如何将所看到的转化为作品、形成故事本身也是值得学习与参考的。例如,《萝卜回来了》这部由少年儿童出版社于1955年出版的绘本,称得上中国绘本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先后被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翻译、改编,被翻译改编的作品重新引进翻译后仍然深受欢迎。《萝卜回来了》的故事由方轶群先生创作,他在1953年1月15日的《新闻日报》上读到一封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写给家里的信,信中讲述了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志愿军战士获得了一个珍贵的苹果,但都舍不得吃,都想留给他人的故事。方轶群先生被中国军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事迹所感动,于是将故事的背景更改为冰天雪地,将主角改成小兔、小驴、小羊、小鹿四个小动物,将苹果改成萝卜,用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与语言完成了《萝卜回来了》的故事,传递了“人人为他人着想”的理念。《萝卜回来了》的故事原型,也曾以课文《一个苹果》的形式出现在不同版本的小学教材。当我们了解了绘本背后的故事,便可以将课本与绘本进行连接,延伸教材,丰富内容;也可以引领儿童通过对比,体会不同文学表达方式的魅力。
二、紧扣图文,挖掘绘本的价值
绘本是通过视觉图像语言与文字语言来共同完成表达的,图与文是绘本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素。绘本的文与图相互交织、相互补充,共同完成人物的描写刻画、故事情节的推动以及意蕴的传达。
1.了解人物的形象
绘本故事中一定有着相应的角色,通过文字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一定的角色信息,结合图画中的视觉语言信息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人物的特征、形象,进而通过对人物的感受与理解,引发有价值的思考。如谢尔·希尔福斯坦的绘本《爱心树》,用简单的黑色线条刻画人物的神态与境遇,文字语言呈现树与男孩的对话。文字中的树,虽是用“它”来指称,但这棵树说话的语气与口吻犹如一位满含爱意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说话;在阅读的过程中,阅读者能够体会到树如母亲一般的形象,并且通过前后的对比,能够感受到随着时间的流逝,“母亲”在不断地变老,“母亲”为了满足孩子不断增加的需求而不断地消耗自己。通常读到此,我们会感叹母亲的无私奉献与伟大。故事的另外一个角色是身穿红色背带裤的小男孩,封面上小男孩伸着双手接大树掉下来的果子,小男孩和大樹的姿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揭示了“索取与给予”的主题。在大量留白的画面中,通过各种细节可以发现,小男孩在一直长大、变老,但是他每一次回到大树的跟前,都是在向大树索取,钱、房子、船……最后累了,他也是从大树那里寻找了一个地方坐下,最后的画面用拉远的镜头呈现出他衰老、落魄与孤寂的身影。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用文字或图像呈现大树与小男孩互动的过程,进而引导儿童思考,大树与小男孩前期的互动为什么造成了最后落寞的结局呢?大树爱的行为对于孩子来说是适宜的吗?
2.把握故事情节与结构
人物的行动、语言以及环境的相应变化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具体的绘本故事展开中,在文本与视觉图像的带动下,多数绘本有着一定可把握的结构。例如,诺尼·霍格罗金的《晴朗的一天》的故事是回环式的结构,狐狸偷喝了老奶奶的牛奶、被老奶奶剪了尾巴,通过各种换物,最后终于把牛奶还给了老奶奶,换回了自己的尾巴;《胡椒生活在哪里》《鳄鱼爱上长颈鹿》的故事是对比式的结构;《打瞌睡的房子》《拔萝卜》的故事则属于“叠罗汉”式或“宝塔式”结构,等等。故事的情节与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儿童理解和审美特点的,教师在分析与理解绘本时,要把握住这一点,以多种方式呈现出故事结构,引导儿童感受乐趣,挖掘更深入的主题。
3.挖掘艺术与文化元素
绘本故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故事展开的背景、人物的形象、文本中的道具等等都在展示着创作者对于生活、对于世界的理解,表达中会呈现出一定的艺术风格或文化特征。例如,《荷花镇的早市》是一本可以观、可以游的绘本,观的是江南水乡独特的风景韵味,游的是主角阳阳赶的集市。作者周翔通过写意的画面和群像的描绘,展现出一个带有怀旧意味的温馨的故事。绘本中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元素,有助于儿童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理解故事的意蕴,也可单独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开展相应的活动。
三、重视读者,倾听不同的声音
儿童文学学者佩里·诺德曼曾说:“在被阅读之前,文本仅仅具有转化为经验的潜能,它真正转化为经验,是在读者脑中。”从文本以及创作者的视角可对绘本进行解读,这两种解读是在教学活动准备过程中,教师将作品呈现给儿童之前要完成的工作;作品最终要呈现在作为读者的儿童面前,绘本解读也要随着教学活动进行。每个儿童会因生活经验、阅读经验与能力等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例如,《萝卜回来了》是一个传递着温暖、善良与感恩的故事。有的孩子在读完这个故事后想到了自己曾经的经历,他把自己最珍惜的东西送给了自认为最好的朋友,但朋友想到的却是其他人,他因而感到失落与伤心。教师可以抓住儿童的感受组织关于如何面对此类情况的讨论(绘本中的兔子给我们展示了一种解决方式——豁达),并将儿童的读后反应作为课程生成、延伸的点,丰富对于绘本的解读。
【参考文献】
[1]郑荔.学前儿童文学[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2]吕兴祥.小学阶段绘本使用的现状及建议[J].江苏教育,2019(57):8-11.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