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健康 杨祥全
1.天津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天津 301617;
2.天津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天津 301617
习近平总书记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中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1]武术作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力助推剂。当前,武术已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国文化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合,面对多元文化,中华武术更要坚守武术特有的文化精髓和民族遗存。
中华武术历经千年,源远流长,而“劲力”是中华武术的精华与核心,是技击与强身的重要法宝。其实在中国武术的整体概念中有两个个体概念,一是“技法”即招法,二是“劲力”。武术之“技法”和“劲力”二者如鸟之双翼,技法依靠劲力行云流水,劲力则依靠技法凸显价值,历代武术家无一不对武术中的“劲力”进行深入探索。而“劲力”始终是一股神秘力量,贯穿于各武术拳种之中,这就造成了武术习练者对“劲力”的认识不尽相同。单从“劲力”一词来说,很多武术研究者将“劲”与“力”分开定义,如,严天放认为在武术中由全身各有关肌肉协调一致的运动所产生的冲力称为劲力,而仅由身体的某些局部肌肉的运动所产生的冲力称为力。张方认为局部肌肉收缩而产生的是外力,缺乏灵活性,运行时间长,穿透性差,没有整体感属于人体的局部之力。而劲则是外力作用于筋,筋贯穿全身带动肌肉、骨骼、关节的舒张与收缩而产生的灵活多变、穿透力强的整体之力。[2]当然也有很多武术研究者将“劲力”作为整体来看,如陈寿云认为,武术中的“劲”与“力”是一个动作的两个端点,始动成为“力”,止动称为“劲”。力是本源,劲是结果。[3]在思维认知上,笔者也比较崇尚东方的整体性思维,武术作为东方的传统体育项目本身是一个整体,而它又包含了“技法”和“劲力”两个小整体。所以“劲力”的概念可以概括为:“劲力”是以人体的肌肉力量为本源,通过与武术技法的融合,将整体性的肌肉力量施力于一点为“劲力”。
“核心力量”源于二十世纪初期的西方,是体能体系里的一个板块。国外学者将“核心力量”的研究分为两类:一为躯干支撑力量,二为提升稳定性的力量,认为核心力量的训练等同于核心稳定性训练。但国内外学者对“核心力量”中的“核心”一词持有不同的观点。Frederick Sonm 等从肌肉群的角度去解读核心的定义,认为核心包括腹部、背部和髋关节的相关肌肉,主要包括腹直肌、腹横肌、背肌和臀肌等29 块肌肉。[4]我国运动训练专家王卫星教授指出,人体的运动核心包括了腰部、骨盆、髋关节以及这三部分中所涉及的二十九块肌肉,在人体运动中起着传递能量与平衡的作用。[5]除此之外,也有学者将整个躯干看作是人体的“核心”,也有学者将腰、腹、臀、髋视为人体的“核心”。但目前大部分研究认为:核心区主要包括腰椎、骨盆、髋关节周围区域为核心区域。国内将“核心力量”概括为:核心肌群( 肌肉) 在稳定人体重心、产生和传递力量的基础上,以发展神经支配和控制能力、整体协调用力的能力和本体感受性能力等为主要目的而表现出来的力量能力。[6]
“劲力”与“核心力量”的概念从历史层面来说:“劲力”是中华武术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也是中华武术中存在的一个独立整体,伴随着中华武术传承千年,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而“核心力量”是二十世纪初西方国家提出的一个现代名词,是现代体能体系里的一个独立板块。从内涵层面来说:“劲力”与“核心力量”二者都是以人体的肌肉力量为本源,其目的都是通过身体的整体性发力来更好地完成技术动作。所以,单以概念之辨,二者有异有同,各有特点。
“劲力”讲究发力的整体性与协调性,但并不是说武术“劲力”的发力需要周身四肢都去用力。杨建营教授解析了两种武术发力方式:一是以根节为起点,自下而上节节贯穿的发力方式;二是以命门和丹田(指下丹田)为核心,从中节向四梢传递的复合式发力方式。[7]前者是武术普遍具有的发力方式;后者是中华武术发展到一定层次之后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发力方式。周伟良教授曾言:“以静制动”内家拳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武术一种新的历史走向。[8]内家拳的出现使得这种特殊的发力方式应然而生。赵堡太极拳歌诀中有“劲由脊发丹田生”之说。[9]太极拳大师田金龙也曾详细介绍了这种以丹田为核心的发力方式。除此之外,螳螂拳讲究“蓄劲在裆腰”;心意拳的“浑元桩”旨在“滋养丹田”,形意拳讲“内劲发自丹田,运至周身”。[10]这足以说明,丹田和命门是“劲力”的特有发力区域。
基于上文对“核心力量”概念的定义,核心力量的训练及发力区域即为核心区域,即是以腰部、骨盆、髋关节以及这三部分中所涉及的二十九块肌肉为发力区域。“劲力”与“核心力量”在发力区域方面大同小异,“核心力量”以腰部、骨盆、髋关节以及这三部分所涉及的29 块肌肉为发力区其实在中华武术早已有之。丹田、命门这种蓄力、发力的人体中节位置正是对现代“核心区域”的集中反应。这点在国外出版的关于中国功夫的相关资料中也有印证,有文献把“丹田”英译为“Core”(核心)。[11]所以,通过对“劲力”与“核心力量”的发力区域之辨,我们应思考二者之间的联系。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且种类繁多,而“劲力”又是众多武术拳种的最高追求。虽然不同拳种所凸显的“劲力”不尽相同,但在发力区域和发力特征方面都符合武术的技击规律。所以,武术“劲力”在训练发力过程中具有相同特征。(1)整体性特征:武禹襄的《太极拳解》提到:“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支撑八面”。[12]所以说,武术“劲力”是人体各肌肉、关节和骨骼有机协调配合所产生的一种和谐力,是人体意念、呼吸与力量高度统一所产生的一种整体力,具备整体性特征。(2)爆发性特征;武术“劲力”的进展过程中分为爆发劲、寸劲和炸劲三个阶段。爆发劲是指人体肌肉力量与丹田充分融合所爆发出的浑圆劲,快速爆发出整体力量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爆发性。寸劲是爆发劲的升级模式,是近距离内,瞬间抖身弹放出来的劲力,是有形和无形之间的刚柔劲,发劲干脆,一触即发。而炸劲由寸劲转化而来,是在任何状态下,随意而发的无形柔劲。如,“子弹出膛”瞬间产生劲力,速度特别之快,爆发性极强。(3)集中性特征;从武术技击角度讲,在应敌时需要意念、呼吸、肌肉力量的高度集中统一,何为发力?乃全身之功力,集中于一点击于对方。“劲力作用于外界时,强调聚全身之力于一点发出”。(4)连贯性特征;拳论曰:“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13]劲力在整体性的基础上是一个连贯的传递过程。同理,也正是“劲力”的连贯性才使它形成了整体性。任何武术项目在习练过程中不仅要动作连贯,而且肌肉间、关节间和骨骼间之间的协调发力也要连贯。这两者结合到一起更要协调连贯,也再次印证了中国武术的两个个体概念,即“技法”与“劲力”。
“核心力量”作为二十世纪初西方提出的新概念,能够迅速的应用于各体育项目中必然有其出色的训练特征。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将“核心力量”的训练特征总结为以下几点:(1)稳定性特征;“核心力量”顾名思义是核心区域肌肉所发出的力量,而对核心区域的力量训练最初是损伤康复的一种手段。后来发现核心区域的力量训练不仅有康复的效果,还能加强核心区域的力量,增强身体的控制和稳定的能力。(2)针对性特征;“核心力量”虽然是体能体系里的一个板块,但却被广泛应用于各运动项目,它在各运动项目中起着“枢纽”作用,能够承上启下。且不同的体育项目对“核心区域”力量的需求不尽相同,有的项目需要稳定的耐力力量;有的项目需要快速的爆发力量。“核心区域“肌肉数量虽然较少,但却能够较强针对薄弱的肌肉进行训练,从而使整个核心区域的肌肉更加稳定有力。(3)协调性特征;在技术性项目中,核心区域的整体力量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如,《拳论《中所说:“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而稳定、有力的“核心力量”是四肢肌肉充分发力的有力支撑点,使运动员整体力量及协调性得到提升,以此保证成绩的提高。
“劲力”的整体性、连贯性、集中性和爆发性的训练特征与“核心力量”的稳定性、针对性和协调性的训练特征两者看似各有特点,但仔细比较发现两者训练特征很多是相通的。如,“劲力”的整体性、连贯性与“核心力量”稳定性、协调性这四方面特征,从词义上理解四个词的词义相通,训练发力的整体连贯才能使身体稳定协调。同理,在训练时,协调稳定的发力才能使动作整体连贯。四个词在运动训练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四方面的训练特征想要达到的目的来说,都是为在完成技术过程中核心区域的发力能够整体、连贯、稳定、协调。而“劲力”的集中性与爆发性特征是针对某个动作,某个击点的集中发力。“核心力量”的针对性特征是对薄弱的肌肉群或者是为完成某动作对相应肌肉群的集中训练。看似三个特征关系不大,实则如“劲”与“力”一样,是一个事物的两个端点,针对性训练是蓄力,而集中性与爆发性训练是发力。基于两者的训练特征之辨,武术的“劲力”训练与现代“核心力量”训练在训练特征方面是否是同根不同源呢?
中华武术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千年,“劲力”始终是一股神秘力量贯穿于习武者身体之中。“丹田”“命门”作为中国式的核心区是“劲力”蓄力和发力的地方,经过历代武术家的研与练总结出了多种武术“劲力”的训练方法,但由于我国拳种过多,至今对武术“劲力”的训练方式没有统一。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笔者将人体核心区稳定、控制、导力和本体感觉能力的训练方法归纳总结为四类:(1)静态平衡类:如提膝平衡、蹬腿平衡、扣腿平衡、盘腿平衡、望月平衡、探海平衡、燕式平衡等这种在独立支撑的基础上调整控制人体重心平衡的训练方法。(见图1)
图1 (图片来源:房永明,编著.中国少林功夫[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5: 9)
铁板桥功和睡罗汉等这种在意念和呼吸的支配下依靠腰脊发力使身体悬空来增强核心区稳固的训练方法。(见图2 和图3)
图2 (图片来源:房永明,编著.中国少林功夫[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5: 9)
图3 (图片来源:房永明,编著.中国少林功夫[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5: 9)
(2)静态稳定类:如,八极拳的两仪桩、太极拳的浑圆桩、八卦掌的夹马桩、形意拳的三体式桩等各拳种的桩法是中华武术“劲力”最具民族特色的训练方法。所谓站桩是指身体在稳态下保持一定的站立姿势,用意念加强对神经中枢、肌肉、筋骨的刺激,从而锻炼整体劲力,(见图4)这类静态稳定类的桩功训练能够有效提升核心区的肌肉系统控制能力和本体感觉能力。(3)动态定型类:如,鲤鱼打挺、乌龙绞柱、铁牛耕地、豹子卧洞等这类身体处于动态过程但动作是固定模式的训练方法,对“腰、腹、髋、臀”有很好的训练作用,能够很好地提高核心区协调发力、灵活发力的能力。(见图5)(4)动态灵活类:如跑桩功、跑缸边功以及软绳悬吊练习等(见图6)
图4 (图片来源:中国功夫网 http: //www.Cnkungfu.org.)
图5 (图片来源:全球功夫网 http: //www.Qqgfw.com)
图6 (图片来源:全球功夫网 http: //www.Qqgfw.com)
这种将身体处于动态过程中完成灵活动作的训练方法,需要身体的局部稳定肌和整体运动肌的全部参与。以正确的运动姿态在动态过程中使身体处于稳定状态,这就需要强大的核心区肌肉力量能够协调、精确和稳定的力达四肢。通过这种训练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核心区肌肉的稳定能力及对周身的把控能力。
随着“核心力量”一词的出现以及各体育项目对核心区域肌肉力量训练的重视。武术项目中也引进了各种新式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基于前人研究,笔者查阅了大量关于新式武术“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文献资料。郑楠等人提出了三种武术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14]一是徒手单人训练方法,如,坐式控腿躯干旋转练习和俯卧双腿旋转练习等,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腰腹背肌群的扭转力量;二是单一器械训练方法,如,坐式瑞士球平衡练习和仰卧双腿夹瑞士球旋转练习、俯卧滑轮屈起练习等,其目的是提高核心区肌肉的力量及稳定性与控制性;三是组合器械训练方法,如,俯卧瑞士球哑铃上举练习和跪式瑞士球杠铃侧屈伸练习,其目的是为提升核心区域肌肉的力量和控制能力。席饼嗣提出运用国外的TRX 悬挂训练体系来打造更加结实的肌肉、稳定灵活的关节和坚固的核心力量。[15]其方法是利用一对悬挂绳、拉环和固定装置将部分身体处于悬空状态完成训练动作,如,悬挂箭步蹲、悬挂俯卧撑和悬挂侧身提膝等练习方法提高核心力量的稳定与控制能力。黄颖祺等人就核心力量训练在福建省武术队的应用作了三个阶段的分享:[16]第一阶段采用无器材静态和动态训练如,腹桥、侧桥、仰卧两头起和侧桥翻转等练习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强化薄弱点,提高深层肌肉群的控制能力;第二阶段采用器材介入静态核心训练,如,单脚独立半蹲、悬吊侧桥分腿和无极桩静蹲等练习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稳定环境下的躯干控制能力;第三阶段采用器材介入动态核心力量训练,如,单腿升蹲、站立式腹肌轮、跪式三点滑轮和负重燕式平衡等练习方法,其目的是加强不稳定状态下动态动作的完成能力。
“劲力”的训练方法是我国传统的训练方法,是我国历代武术家智慧的结晶,源于生活和实战,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虽然现在很多训练方法只能在史料中找到踪迹,但就笔者所总结的四类“劲力”的训练方法与现代“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基本是大同小异如,席饼嗣在武术“劲力”训练中引进TRX 辅助练习方法与动态灵活类方法中的软绳悬吊练习是如出一辙,只是辅助器械比较现代,其训练效果可能有过之无不及。再如黄颖祺等人在福建省武术队的应用核心力量训练的三个阶段与静态平衡类、静态稳定类和动态定型类的训练方法可谓之非常一致。至于郑楠等人所提出的三种武术“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只是在我国武术“劲力”传统的训练方法中加入了现代辅助器械。如此看来,我国武术先辈们对“劲力”训练的先知先觉与西方国家对“核心力量”训练的“后知后觉”乃是殊途同归。
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的先辈所创造的东西凝结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对武术“劲力”与“核心力量”的辨析,不禁引人深思。反思一: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我们很多时候只朝前看而不往回看,先辈留下来的好方法却被遗弃,结果被别人学习、加以改造,我们再引进,谓之新技术、新方法。再引进是件好事,因为我们要学习,要进步,但我们要学会变,学会创新。反思二:对于我国传统的东西,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没有继承,何来创新,没有创新也无所谓继承,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真正做到千载传承。反思三:当今世界不仅是经济的大融合,也是文化与科技的大融合。各个国家也都在相互学习和互相引进。当然,我们也不能固步自封,但在走“引进之路”时,也要着眼于传统,要有审视古今中外的视野,不仅要“洋为中用”,更要“古为今用”。
反思之后我们也要有所改变,针对武术“劲力”训练方法的传承提出以下几条建议:(1)“劲力”伴随武术已传承千载,其训练方法也多种多样,我们在对武术史料进行保存时也应该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收集。(2)各高校武术专项的学生在进行日常训练中除了运用现在的训练方法外,也要多运用中华武术传统的训练方法,要学会思变与创新才能提高技术水平。(3)要及时对多种“劲力”的训练方法进行归纳和梳理,运用现在科学技术梳理出一套不但能够适用于武术训练,而且适用于各体育项目训练中的科学化、规范化的训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