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雨晓,马晓贞
1.禹州钧都医院妇产科,河南 禹州 461670 2.禹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河南 禹州 461670
子宫肌瘤属于女性常见且高发的良性肿瘤,其形成原因为子宫平滑肌组织增殖导致,患者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特异性症状。临床治疗选择术式可以尽可能切除病灶组织,快速有效降低疾病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1-2]。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LAM)属于目前临床常用手术,以手术方式剔除子宫肌瘤阻止患者病情进展,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但是手术过程中极可能损害到子宫附件,继而对卵巢内分泌功能造成影响,疾病出现复发概率极高[3-4]。近年来临床提出联合药物治疗,可以进一步降低疾病复发率,米非司酮为甾体类激素调节药物,可以有效改善贫血症状,同时缩小肌瘤体积[5]。基于此,本研究将对LAM结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及对性激素影响进行分析,旨在研究更理想的用药方案,以降低疾病复发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禹州钧都医院妇产科就诊的9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手术联合药物治疗)与对照组(单纯手术治疗),每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结合米非司酮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观察组年龄32~47 岁,平均年龄(39.41±6.59)岁;孕次1~3 次,平均孕次(2.10±0.32)次;病理分型(按照部位划分):肌壁间、黏膜下、浆膜下分别为29 例、7 例、9 例。对 照 组 年 龄31~48 岁,平 均 年 龄(39.56±6.47)岁;孕次1~3 次,平均孕次(1.95±0.39)次;病理分型(按照部位划分):肌壁间、黏膜下、浆膜下分别为27例、8例、10例。两组子宫肌瘤患者资料(年龄、孕次、病理部位分型)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诊断标准:参照《子宫肌瘤的诊治中国专家共识》[6]标准,患者可能表现出月经增多、周期缩短、淋漓出血、子宫增大等特异性表现,经超声检查显示为类圆形或椭圆形态的低回声的实性结节。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妇科疾病诊断症状及影像学征象。(2)符合肌瘤剔除术适应证,包括合并异常出血、不孕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经药物治疗无效或肌瘤持续生长者。(3)家属明确知晓手术难度及术后风险后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1)出现阴道出血、畸形、萎缩、脱垂等相关手术风险症状者。(2)存在手术及用药禁忌证,包括处于生殖道或全身感染急性期,对治疗手段不耐受,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及其他血液疾病。(3)病灶组织生长较快且存在恶性倾向者。(4)患者存在精神异常,无法正常交流者。(5)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
两组患者均行LAM,手术时机选择月经周期前半期实施,术前进行充分准备及评估,做好阴道消毒2~3 d 后进行。手术操作如下:全麻后引导患者取膀胱截石位,Trocar穿刺孔选择脐部、左右下腹,压力调整为14~15 mmHg(1 mmHg=0.133 kPa),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将腹腔镜置入并探查子宫肌瘤大小、位置等情况,观察是否存在异常。针对浆膜下肌瘤选择向下牵拉子宫肌瘤,促使切口嵌顿于阴道切缘处,应用智能双极电凝直接切除;针对略微突出宫壁肌壁间肌瘤,需要注射20 U缩宫素到宫体肌层,突出肌瘤部位,应用电刀沿着肌瘤最大直径切开包膜。行钝性分离完全剥离出瘤体,取出粉碎瘤体体积,应用可吸收线缝合关闭瘤腔,操作过程中需要仔细观察患者肌瘤位置、肌纤维、自身血管走行,辨认盆腔解剖,减少损伤。缝合肌层、浆膜层后,观察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若无则取出腹腔镜器械,对切口处进行缝合。观察组同时结合米非司酮(生产厂家: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10 mg×1 片装×30 片/盒,国药准字:H20000648)治疗,于术后第1 d口服,25 mg/次,1次/d,连续用药3个月。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相关指标:包括治疗3个月后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个数、子宫肌瘤大小(最大肌瘤数值)。
对比两组患者性激素水平:选择观察时间点为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采集患者2 mL空腹静脉血,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促卵泡生成素(FSH)、孕酮(P)、促黄体素(LH)、雌激素(E2)水平,试剂盒均采购于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对比两组患者不良结局:术后3个月随访,统计月经异常、潮热、子宫肌瘤复发(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等不良事件。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相关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相关指标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相关指标情况(±s)
组别观察组(n=45)对照组(n=45)t值P值子宫体积(cm3)80.32±6.45 92.47±5.38 9.704<0.001子宫肌瘤个数(个)5.38±1.24 6.07±1.35 2.525 0.013子宫肌瘤大小(cm)6.02±1.29 6.78±1.34 2.741 0.007
观察组FSH、LH、E2、P 水平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SH、LH、E2、P 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情况(±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情况(±s)
组别观察组(n=45)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n=45)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FSH(U/L)LH(IU/L)E2(pmol/L)P(mmol/L)43.67±9.25 14.84±2.36 34.47±6.42 15.78±3.26 537.65±23.68 256.31±16.49 34.57±8.32 82.37±21.56 t 观察组(治疗前后)值P 观察组(治疗前后)值t 对照组(治疗前后)值P 对照组(治疗前后)值t 治疗前(组间对比)值P 治疗前(组间对比)值t 治疗后(组间对比)值P 治疗后(组间对比)值43.48±9.64 20.37±4.25 20.259<0.001 14.715<0.001 0.095 0.924 7.631<0.001 34.53±6.35 24.67±4.79 17.413<0.001 8.316<0.001 0.045 0.965 10.293<0.001 538.49±23.21 349.23±19.37 65.404<0.001 41.997<0.001 0.170 0.865 24.503<0.001 34.61±8.29 71.56±18.37 13.875<0.001 12.299<0.001 0.023 0.982 2.560 0.012
观察组不良结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结局情况 例(%)
随着我国女性社会压力等因素的变化,子宫肌瘤患病呈现年轻化发展态势。但目前临床尚未明确子宫肌瘤的确切病因,临床普遍认为高龄、未生育、晚育、激素治疗等多种因素与疾病发生风险存在密切关联性,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机体性激素水平失衡、干细胞功能失调、遗传易感性等存在密切关联性[7]。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但是研究显示术后子宫肌瘤复发率较高,为了进一步提高预后质量,降低疾病复发率,有必要寻找联合配伍方案,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LAM是基于腹腔镜对肌瘤进行剥除,可以直接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及生长,继而阻断病情进展,改善预后质量。该术式可以保留患者子宫及正常生理功能,降低腹腔镜手术应激反应对患者卵巢功能造成的不良影响。但是腹腔镜手术仍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一系列创伤性应激反应[8]。米非司酮属于临床应用广泛的孕激素受体拮抗剂,其药理作用是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通过竞争性占据蜕膜中孕酮受体,促使孕酮作用出现撤退,蜕膜组织变性或坏死;同时可以促进内源性前列腺素释放,引起子宫收缩;在妇科手术中还可以软化宫颈,改善子宫手术应激反应,促进宫颈扩张,有利于手术操作[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FSH、LH、E2、P、子宫体积、肌瘤个数、大小、不良结局发生率、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原因在于手术治疗可以通过剔除子宫肌瘤阻断病情进展,保留卵巢血供,促进患者卵巢及激素分泌逐渐恢复正常,继而反过来改善病理症状。同时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该药物与孕酮受体之间的相对结合力大于孕酮5倍左右,可以有效促进抗排卵、抗着床,促进诱导子宫颈成熟,继而影响孕酮活性,溶解卵巢黄体,阻断雌激素作用,继而降低性激素水平[10-12]。该药物可以通过减少瘤体血液供应,继而影响肌瘤生长体积,同时通过减少孕激素分泌,抑制宫体表面表达对孕激素受体,抑制子宫肌瘤上皮细胞出现增殖,继而降低手术风险及复发概率。针对子宫肌瘤体积较大且生长部位不利于手术患者来说,应用米非司酮可以降低手术难度,同时减少手术应激反应,降低术中出血风险,促进患者术后康复;针对存在月经过多或伴随贫血患者,米非司酮可以通过引起子宫收缩,快速发挥止血功效,纠正贫血,减少输血风险。因此,LAM治疗过程中联合米非司酮效果更理想,更有利于保持患者性激素稳定,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可操作性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LAM结合米非司酮应用于子宫肌瘤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FSH、LH、E2、P 水平保持平衡,减少子宫肌瘤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