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新波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关系,历来是文学界争论的一大热点。罗兰·巴特提出“作者已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关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观点,以上都没有完全否定作者的存在,而是强调对文本解读需要“进得去”也要“出得来”,既需“知人论世”,也要学会“以本为本、就事论事”,由此拥有个性化的理解,形成自己的阅读经验。本文以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过比较迁移、替换代入、联系拓展等方法探究主要人物塑造意义。
小说人物常和作者具有相似的身世经历、相似的性格特征等,作品形象和作者相互映射,构成双重形象。教师指引学生找出学习提示相关表述,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主要从教材节选文本中寻找具体印证。
1.自传式的人物形象
《大卫·科波菲尔》是带有一点儿自传性质的小说,小说描写了大卫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长为一个有成就的小说家,而课文节选部分出场的米考伯夫妇也有狄更斯父母的影子,以上提示既能让学生对主要内容有大致了解,也能帮助其快速检索词句获得关键信息。学生首先从叙述视角入手,提出第一人称的运用便于作者直接讲述经历,更利于抒发情感。如“我”不厌其烦地一次次讲述米考伯夫妇的矛盾之处,他们看似因为债务忧心忡忡,焦虑不安,甚至拿出刀来要死要活,乃至真正惹上官司,但是“我”所见到的该擦亮的皮鞋、“我”所闻到厨房炉子该有的牛排味道、“我”所听说的该玩的九柱戏和在监狱里向“我”借了一先令买来喝的黑啤酒,无不连接着小说人物和文本作者,并由此建立更为全面、深刻、广阔的联系。作者正是借着以上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通过“我”的观察思考、情绪变化、分析判断和自我反思,最终实现成长,教师适时指出这一过程之所以打动人心,正是因为作者自传式的真实且带有疼痛的写作。
2.自省式的人生写照
通过学习提示,学生得知托尔斯泰好几部作品的主人公都以“聂赫留朵夫”命名,虽然故事不同却有相似的性格——心存善念而又有不少缺点,是现实生活和道德理想的矛盾集中点。节选文部分主要写的是男女主人公在监狱相遇的情节,这种不完美的性格体现在聂赫留朵夫身上就是他曾经始乱终弃,但还是想通过用金钱帮助玛丝洛娃达到自我赎罪的目的。作者的态度没有直接表现,而是借女主角鄙夷不屑的言行和冷漠无视的神情传达,当然也得到学生的阅读共鸣:对物质的过度推崇导致道德沦丧,但也制造矛盾冲突为聂赫留朵夫留下足够的“自省”空间,这是作者隐藏在小说人物背后沉默而深远的抵达。出身俄国贵族的托尔斯泰,却在82岁高龄抛弃优渥家庭出走,以毅然决绝的态度对抗自己所处的贵族阶级,这一贯穿整个生命的旋律终于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最强音。
3.理想化的人物化身
海明威的小说语言简练但又充满内在张力,运用著名的“冰山原则”分析节选文,更能全面分析圣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虽然海面上就只有圣地亚哥一个人,但是他却并不孤单,不仅有天地风浪为伴,还有各种鲨鱼和他战斗,学生认为此处运用象征手法,恰到好处地将自然界的波诡云谲和人生中的坎坷艰险有机融合在一起。圣地亚哥的处境就是海明威处境的真实写照,孤独,年老,但内心充盈,不屈从于命运。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这是海明威理想化的人物化身。但理想不等于现实生活,随着年老体衰,文学创造力逐渐衰败,海明威最终在孤独中自杀身亡,这是一个硬汉悲壮的人生结局,也是一个理想化人物的最终归宿。
纵览三篇节选文,学生能够明确感知作者的存在,而且通过阅读分析小说人物行为举止和性格特点,逐步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借别人的故事观照自己,进而实现自我治愈。
作者对笔下人物难免带有主观情感,是自身思想的表达,心灵的流淌,精神的写照。教师带领学生与人物对话,寻找与自己心灵的契合点,实现精神共鸣,抒发个人情感。
1.抒发个人情感
通过横向比较,不难发现,几个人物身上留下的相同情感密码可概括为几个关键词:孤独、精神抗争和不完美。大卫已是孤儿,遭继父谋害而成为童工,学生挑出“我整天都在货行里干活儿……从来没有人给过我任何劝告、建议、鼓励、安慰、帮助和支持”尝试代入角色朗读,以突出重音来表现控诉,以连读短语来展示酸楚。文末那个“好像被看到的孩子”,学生认为就是小时候的大卫,是在孤独中犹豫徘徊甚至痛苦了很久,才最终找回的那个本真和好奇的“我”。
灵魂的“孤独”还体现在玛丝洛娃的自尊中,在课文节选部分中,法庭相见的两人早已云泥之别,但是她以“又嫌恶又妖魅又可怜”的笑一次次折磨聂赫留朵夫,甚至以要钱来达到作践自己和隔绝他人的目的,学生分析认为自卑的她唯一的尊严就是享受的这种“可耻的孤独”,其实很可怜。而同样备受煎熬且得不到回应的聂赫留朵夫,则在魔鬼和自我之间由不断的精神抗争走向“复活”之路。
圣地亚哥虽是一个人但内心很强大,學生发现每次遇到危险前后似乎都有两个“我”在对话,或分析形势,或研判危险,或安慰鼓劲,作者所设计的这种精神博弈既有效推动情节发展,又与“硬汉”形象十分匹配,学生感受到老人不仅不孤单,还很享受这种孤独。
狄更斯虽然“最宠爱”大卫,也要让他经历磨难得以成长;托尔斯泰好几部作品的主人公都叫“聂赫留朵夫”,他们心存善念却也有不少缺点;“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是海明威借圣地亚哥之口喊出的“人的灵魂的尊严”。作家笔下的人物,或卑微,或崇高,但他们和作者有相同的精神追求,如同作者在写作中对抗命运,在痛斥卑劣中追求高尚,在拒绝平庸中走向深刻,在不完美中走向完美。
2.彰显时代价值
作者塑造典型人物的目的在于彰显典型人物的社会意义、时代价值,在创造人物时自省,实现自我超越。无论大卫、聂赫留朵夫、圣地亚哥,还是作者自己,都是一类典型的人物,这些人物个性鲜明,让人过目难忘,甚至影响了很多人的成长,这就是典型人物的意义。
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的概念,帮助学生对三组人物进行深层解读,剖析人物复杂的性格以及内外成因。接着给出这三篇现实主义小说不同的创作背景,鼓励学生大胆迁移从一种人(“我”)到一类人(“我们”),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社会功用,通过举例论证和比较讨论得出“文艺对社会生活产生作用”的结论,结合不同时代的文学评论思考其超时代的价值。
文以载道,文学作品是时代和社会的镜像。因此我们要坚定作者对作品负责任这一基本观点和立场,以此印证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普遍性与规律性,也为符合当代高中生拥有国际视野、认同多元文化的要求,并在此过程中濡染其心灵,最终能够为时代发声,写出中国好文章。
作者简介:湖南省长沙市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