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山月
如果你正为人生的意义感到迷茫,不妨看看罗曼·罗兰写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精神圣经”。
克利斯朵夫降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一户音乐世家,从小便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与不流俗的傲骨。他3岁学会了弹钢琴,11岁成为宫廷小提琴手,被不少人视作“在世莫扎特”。只可惜,他家道中落,父亲是个十足的酒鬼,母亲成了卑微的女佣,一家人活在众人的鄙夷中。有一次,一对贵族姐弟,碰上了正在路边玩耍的小克利斯朵夫。他们先是嘲笑他满是补丁的衣服,又骂他是下等的蠢货,还夸张地模仿他母亲的窘态。他们本以为克利斯朵夫会像其他穷人那样,哭着跪地求饶,却不想他噌地冲过来,挥舞着拳头,骂了回去。这天晚上,父母得知此事,生怕得罪了权贵,逼克利斯朵夫去道歉。但无论怎么打骂,哪怕被关在阁楼里饿了一整天,克利斯朵夫仍是不认错。这份骨子里的“倔强”在克利斯朵夫长大后,越发明显。
外界越要他做个循规蹈矩的小市民,他越是叛逆抵抗;众人越是希望他收敛锋芒,他越要自信张扬。见众人附庸风雅,他勇敢地扯下人们虚伪的面纱;见艺术家沽名钓誉,更是极尽批判之能事。在公爵府做乐师时,他不止一次揭露上流社会的矫揉造作,拒绝权贵们的无理要求。
克利斯朵夫与公爵的交恶,为他带来了灾难的“连锁效应”。杂志社和学校先后辞退了他,亲友们不敢前来接济,更多的人则在落井下石,克利斯朵夫决定去法国谋生。为了节省开支,他搬去贫民窟,每天只吃一块黑面包;为了赚钱,他混迹于社会底层,去破烂的小剧场当指挥,在酒馆给粗俗的客人演出。他咽下委屈埋头工作,丢掉尊严拼命赚钱,终于还清债务,养活了一大家子人。克利斯朵夫晃晃悠悠行至人生的半坡,这一场“中年之战”,惨烈又激荡人心。
克利斯朵夫于苦厄中冲锋的背影,让我们看到了现实中自己的狼狈与坚韧。到了茫然无助的中年,只有身临其境,才懂得其中的残酷。
当克利斯朵夫的生命年轮行至晚年,他的生活不再颠沛流离,有爱慕他的情人与忠诚的朋友,还能不慌不忙地搞创作。可每当忆起往事,克利斯朵夫却时常陷入自我纠缠的旋涡。他诅咒命运不公,痛恨社会腐朽,也失望于自己的脆弱。直到一桩意外降临,他才正式开启与命运的和解之门。
偶然的機会下,一家知名媒体刊发了克利斯朵夫的一篇乐评。谁承想,文章中的观点,被当权者肆意曲解,用以攻击政坛上的对手。被利用的克利斯朵夫怒不可遏,立马发文澄清,几番论战下来,却于事无补,还令自己的生活陷入混乱。无奈之下,克利斯朵夫索性不管了,而他放弃争辩后,事态竟很快平息。他这才发现:原来世间的事不必硬碰硬,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
一个人一旦摒弃傲慢与偏执,不再固执己见,便可以轻松与生活和解。晚年时的克利斯朵夫,释怀了一切,他隐居山林,在曼妙的自然景色中,活出了自己的悠游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