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淑云
融也,通也。融通,即融会通达而无碍滞。宋·杨万里在《庸言》中说:“学而不化,非学也。”意即学习却不能融会贯通,便不是卓有成效的学习。
“双减”背景下,学科育人如何落地?落实“双减”目标,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是师者的不懈追求。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初中语文教师需严格遵循语文课程教与学的规律,以核心素养为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追寻语文作业的“融通·立人”,注重多重学习内容的融会贯通、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运用,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文学与许多艺术形式有相通之处,语文教师要敏锐地关注学情,抓住学生的能力点,鼓励同学自主布置创新作业。教读《黄河颂》后,为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黄河大合唱》这组诗,感受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我布置的作业为学唱《保卫黄河》并集体展示。成果展示时,在指挥的示意下,学生的钢琴声先奏起;然后悠扬的小提琴演奏加入进来;接着,浑厚的女中音开始朗诵“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朗诵一结束,全班同学慷慨激昂地演唱《保卫黄河》,有齐唱,有二重唱;舞台一侧,两名同学正在绘画,另两名同学正在写书法;演唱结束时,同学们展示了保卫黄河的书画作品。这次作业,同学们将朗诵、音乐、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融通,很好地展示了“爱国”这一核心词。
课堂的魅力,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启发学生自主思考、阅读、研究。在整本书阅读方面,也可以尝试跨界融合。教读《诗经》,我鼓励学生在课后开展《诗经》整本书阅读活动,引领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进行阅读,以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并将其沉淀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成果汇报时,有太多的感动与震撼。在声情并茂诵古诗环节,同学们不仅配乐朗诵,还有同学现场配乐吟唱《关雎》《蒹葭》《子衿》等诗歌,更有同学朗诵许渊冲老先生翻译的英文版《关雎》,让听者感觉到,当经典遇上英文,真是美哉妙哉!在别出心裁品古诗环节,同学们除了将自己的品读形成了一段段唯美的文字外,还借助更多的艺术形式来展示,有同学献画一幅,题为《春韵》,并配有画作介绍。在分门别类编辑环节,有同学收录了《诗经》中自己最钟爱的十首诗歌,并写好摘引,编成集子,取标题为《匪我思存》,并画了插画,写了后记。
师者的创意作业,发其隐微,学生融通各种艺术形式,有助于对文本的深度阅读。教读《北冥有鱼》之后,布置学生观看电影《大鱼海棠》,有同学将其编成舞蹈,启迪我们珍惜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的人;教读《石壕吏》后,有同学根据情节编排了戏剧,再现那个悲苦的时代;阅读《红岩》之后,开展了“阅读悦美革命故事我来讲”活动,学生通过讲述故事,再现了共产党人那段烈火中永生的岁月。当然,也可以设置前置作业。如阅读八下必读名著《傅雷家书》前,四名女生合作完成了该书的好书推荐,并拍成视频。
多种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很好地构建了“多元共美”的学习模式。
美国教育家克勒斯涅克提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可以說文章是对生活的一种反应,读和听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应,写和说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作为完整的育人目标体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整合,强调在变化的情境中各素养联结在一起发挥作用。因此,语文教学更要关注能否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关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就需读写结合,鼓励学生与社会融合。
以八上新闻单元为例。这一单元共设置三个任务活动单,分别是: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作品的背后,是复杂的选题、采编、写作活动。这一单元的学习,如何科学设置作业,怎样用作业涵养学生品德,我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课段,新闻阅读,激发民族自豪感。课上,我带领孩子阅读教材上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了解新闻内容,把握各自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
课后,我布置孩子阅读《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报刊,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新闻本身的发展。教师或学生适当补充其他新闻材料,丰富学生对新闻的认知,加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领悟。
第二课段,新闻采访,提高审美判断力。学生在熟悉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后,自主确定报道题材,制订采访方案,草拟采访提纲,分小组进行采访实践,收集新闻素材。
为使报道的题材有意义,有价值,彰显正能量,学生需要有一双慧眼,有批判性思维,能甄别采访对象与内容。学生小组合作,就学校的热点话题、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制订采访方案,明确组内分工,各有侧重。有同学采访校领导,有同学采访通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调员,有同学采访110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有同学采访智慧养老工作负责人……
明确采访对象后,需草拟采访提纲,其中,采访问题的设置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如,需将问题化大为小,具体明了;需明确对象,有的放矢;问题要有逻辑,便于追问。学生在采访区疾控中心流调员时,设置了这几个问题:您从医多少年了?您去支援南京都做了什么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您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此次支援南京有没有令您比较难忘的事?
采访过程中,学生的沟通能力提高了,他们更懂得了尊重,尊重采访对象,尊重客观事实,言行得体。表情亲切自然,举止落落大方,语言简洁干练。
第三课段,新闻写作,打造美丽精神色。各小组根据采访收集的素材,寻找独特的切入角度,自选任务,撰写消息、通讯、特写,并将本组的新闻作品加以整理,编辑制作成报纸。
在写作过程中,塑造了学生的品格和意志,让他们精神上得以成长。有一小组制作的小报名称是“智慧养老,与爱同行”,在这份小报的上端,学生写了这样一段文字:山河壮丽,岁月峥嵘,筑梦新时代,离不开每一个奋斗的中国人……在编辑小报的过程中,孩子们将“奉献”这两个字铭记在心底。在撰写新闻、通讯时,学生被“救民于水火、救民于危难”的消防员的忘我精神所打动,被脚踏实地尽责做事、用心造就卓越品质的学校后勤工作人员所感动,被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武警所震撼……他们发现美,欣赏美,践行美。读写融通,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追寻语文作业的“融通·立人”,是师者的不懈追求。在跨界融通中,在读写融通中,学生更好地与时代、与社会相融合,语文学习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在综合、多维、连续的语文活动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规律”。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建构知识体系,获得更多的直接知识,并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与此同时,在交往中、在活动中,孩子们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