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楚 庞海真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塞罕坝林场时,高屋建瓴地提炼塞罕坝精神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这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新时代塞罕坝精神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构成的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塞罕坝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内容,对广大青少年来说,具有启智增慧、培育信念、塑造人格的教育意义,实现两者的融合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促进作用。如何实现塞罕坝精神与基础教育学科融合渗透,让学生真正做到入脑入心,需要在学科教学、课外实践等方面做出制度安排。
一、塞罕坝精神与基础教育融合的制度安排
推进塞罕坝精神与基础教育融合,要根据“统筹协调、共同推进”的原则,通过建立内外融合机制,整体促进塞罕坝精神与基础教育理念、学科、学段的有机衔接,实现与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匹配,不断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内化于心,与理念融合,形成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教育本质上是通过创造一种能发展或唤起每个人潜能的环境,引导个人做出有意义的努力的过程。因此,推进塞罕坝精神与基础教育融合,首要任务是解决教育理念的问题,创造一个适宜融合的环境,从思想上重视。一是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中小学阶段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抽穗拔节的关键时期。“教”是指引其正确方向,“学”是主动学习。要让塞罕坝精神“敢闯、敢创、敢拼,坚定理想信念”,成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滋养之源,成为“朝上、朝善、朝好”的不竭精神源水。二是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新时代成长起来的“00后”一代,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前提下,对于一成不变的枯燥说教,千篇一律的模式规则,会视为“敝履”,而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的精神养分方是他们的“新宠”。把塞罕坝精神融入基础教育,需充分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三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精神的引导与物质的传输有天壤之别:前者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一种“滴灌式”“浸入式”的过程,是隐性的、渐进式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相对而言,后者则往往有立竿见影之功效,是显性的。在推动塞罕坝精神与基础教育的融合探索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寻找诗与远方”的心境孜孜不倦学习,但也要有“沿途风景美如天”的心理期许。正如塞罕坝人将树苗栽入荒漠,可能面对狂风暴尘等恶劣天气,栽下100棵存活不到10棵甚至不到1棵的困境,却依然“屡栽屡亡,屡亡屡栽”,在前进的途中不断寻求方法,不断总结规律。
(二)外化于行,与学科融合,打通教育形式的交汇点
塞罕坝精神进课程,并非要与其他学科割裂、孤立,而是要充分挖掘各学科、各课程中蕴含的塞罕坝精神,并与塞罕坝精神本身的教育价值相结合,充分解决好各学科与塞罕坝精神的融合与衔接。一是融入学科教学。塞罕坝建设者们不畏艰辛、牢记使命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榜样的力量最容易打动人心,起到激励作用。要展现这样的力量就要加强教育宣传工作,将新时代塞罕坝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中,影响、熏陶、感化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也是对优秀精神的传承和展现新时代塞罕坝精神在时代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二是融入课外实践。将弘扬塞罕坝精神与地域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浓郁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底蕴的研学路线。以江西为例,江西是一片革命的红土地,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如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其中井冈山精神被概括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塞罕坝精神与其实为一脉相承。传统文化如庐陵文化、书院文化、戏曲文化、客家文化等,其崇尚的忠孝仁义、自强不息等内涵与塞罕坝精神中的堅定信念、艰苦创业等内涵亦有相通之处。让学生在追寻古人足迹、寻访历史文化遗踪的研学活动中体悟精神真谛,产生情感共鸣,在“行走的课堂”中不断感悟塞罕坝精神的方向指引。三是开发校本课程、教材。可以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省级教研专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以及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中力量,研发地方教材或校本教材,在“什么是塞罕坝精神、塞罕坝精神的现实意义、塞罕坝精神与我们的现实联系、如何学习塞罕坝精神”等方面进行编撰,力求讲好“塞罕坝精神故事”,弘扬好“塞罕坝精神”主旋律。
(三)细化于龄,与学段融合,打造教育融合一体化格局
基础教育不同学段学生心理特点、认知发展、人格发展的规律不同,推进塞罕坝精神与基础教育融合,须根据不同学段孩子的成长需要和他们的心理特点来安排不同的内容,呈现不同的形式,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实践性,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一方面,对于低年级学生,可通过讲述蕴含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故事,培养其良好的基本行为规范。正所谓,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在相关地方教材篇章中,把塞罕坝精神用孩子们喜欢的故事讲出来,通过故事梳理精神与价值,筑牢塞罕坝精神学习根基。另一方面,对于高年级学生,可增设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篇目,如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精神等。把塞罕坝精神作为构建中小学生精神基石中一个重要部分,在班会课、在思政课、在国旗下的讲话活动中多宣传,或采取学生自编、自导、自创的形式,把塞罕坝精神编撰成课本剧,让学生融入情境中、融入细节里,对塞罕坝精神再汲取、再消化、再升华。
二、塞罕坝精神在基础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施路径是制度安排的具体体现。如何将塞罕坝精神与基础教育实现融合发展,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去思考与探寻。
(一)融合的教研之维:强化校本教研
教研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教学人才的关键。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发展,校本教研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成为推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有效推进塞罕坝精神与基础教育融合,要坚持以教研为支撑,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教研机构为主体、中小学校为基地、相关单位通力协作的教研工作新格局。立足学校实际,健全塞罕坝精神融合教育的校本教研制度,明确教研职责、目标、任务,探索融入课程、教材的新渠道和新方法,通过以研促教,把塞罕坝精神与区域内的其他文化精神高度融合,以抽丝剥茧的精神,强化研究力量,编制系列教材,确定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鲜活的故事、直观的图画等,为中小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图、视频,确保“精神食粮供给仓库”丰盈。
(二)融合的文化之维:培育校园文化
校园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者,是文化自觉的培育主体。塞罕坝精神所蕴含的丰富题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充分发挥塞罕坝精神的教育功能,必须将其深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以文励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在学科融合教学的基础上,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建设,让广大中小学生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如: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将塞罕坝精神以更加直观、生动、鲜明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宣扬塞罕坝精神紧密结合于学生的日常;在校园文明比赛、校园先进班级评比等活动中设立塞罕坝荣誉,如“塞罕坝之星”“塞罕坝班级”“塞罕坝之校”等荣誉称号,鼓励塞罕坝精神落地生根,使其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
(三)融合的活动之维:开展主题教育
塞罕坝精神形成于几代塞罕坝人的生活工作实践,既为我们融入基础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载体,也为我们开展多样性的主题活动提供了可能。要积极利用一些关键节点、关键场域、关键活动,认真打造相关主题宣传、专栏活动。如:通过制作学习纪录片或建设塞罕坝展览馆,详细展现塞罕坝的历史与建设历程,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塞罕坝精神;开展塞罕坝实地研学,通过体验式教育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感受和践行塞罕坝精神传递出的正能量;结合当前全国红色经典电影进校園活动,加强部门协同,把相关影片、电视剧、电影到学校、社区进行播放,让更多的人了解塞罕坝精神、掌握塞罕坝精神、践行塞罕坝精神。
(四)融合的社会之维:构建家校社教育共同体
教育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家庭教育、社会育人在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实现塞罕坝精神与教育的融合,有必要将教育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组织。政府要强化社会教育责任,统筹利用各类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建设服务于学生和家长群体的塞罕坝精神教育校外活动基地;教育部门要在中小学生假期托管和课后服务中,积极探索学校与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社区机构等社会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健全包含社区干部、社工、大学生志愿者、退休教师、优质教育机构等在内的社会多元参与机制,培育多元供给主体,提供多样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让更多的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群众了解塞罕坝精神,凝聚社会共识,增进人民的价值认同感,使新时代塞罕坝精神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