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萍
摘 要 错误,这是一个令人避之不及的词汇。殊不知在错误中往往孕育着真理,在错误中蕴含着价值,错误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运用恰当就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以错误为切入点,巧施“化错”之策略,就会在课堂上生成一些意想不到的美丽,抵达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化错 教学资源
错误,这是一个令人避之不及的词汇。殊不知在错误中往往孕育着真理,在错误中蕴含着价值。如果运用恰当,错误就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但是在平常的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或者展示课上,我们会看到“一问就答,一答就对”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以错误为切入点,巧施“化错”之策,就会生成一些意想不到的美丽,抵达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一、识“错”,一种真实的学习状态
教师大都喜欢行云流水般的课堂,只要教师在课堂上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就积极举手,踊跃发言,答案正好是教师所要的,师生的思维一直在一个频率上共振。于是在评课过程中,就把课堂的流畅性作为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教师及时控制好课堂的进阶,教学节奏在预定的轨道上跳跃,避免在任何一个地方出现偏差,这样的课堂确实让施教者心情愉悦。但是仔细推敲这样的课堂,似乎缺少了什么。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个有生命、有思想的个体,弱化了甚至取消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看似行云流水般的课堂,实则是虚无的教学,学生学习生态的多样性明显地被弱化了。
在一次同课异构《记承天寺夜游》的活动中,有一位老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描写月亮的名言名句,从写作手法到作者情感,分析得丝丝入扣,有条有理,但是整节课下来明显感觉内容太单一。而另一位老师则用“ 的月亮”为主题,让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再填空。学生仔细品味课文之后踊跃发言,课堂上呈现了精彩纷呈的思维碰撞。比较这两节课,第二位老师真实、多元的课堂很显然更值得欣赏。语文课就应该是在徘徊中前进,在前进中突围。
特级教师肖培东在面对自己的学生上课时,善于识“错”。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深入文本深处的切入口,是解读文本的牛鼻子。肖老师在上《春酒》一课时,问学生:“标题只有两个字,你们想一下,该怎么读?”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呈现了多种多样的读法。有学生从标题中读出了“悠长”;有的读出了“自豪”;有的读出了“甜蜜”;有的读出了“平淡”;有的读出了“悲伤”;有的读出了“喜爱”,还有的读出了“快乐”。春酒中的各种味道,伴随着学生的诵读,在肖老师的追问和点拨下逐渐酝酿成琼浆,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两个字的小标题,在肖老师的课堂上竟然读出许多不同的味道,是因为学生的阅读体验不同,教师恰恰尊重了学生的不同阅读体验。后来,评课教师指出:“学生的情感一直慢慢被老师唤醒,生命伴随着深情含蓄的文字在慢慢地生长、丰盈。”这确实值得我们细细思考,到底是什么让原本年少的孩子们能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入的交流,让春酒在岁月中慢慢酝酿,让乡情在岁月中慢慢发酵?肯定是肖老师对学生成长的静静守候,对学生思维、情感的慢慢引导、催生。学生一开始的阅读体验虽然和老师的期待不在同一个频道,甚至会出现出错,肖老师都是在耐心地倾听,不急不躁。他对孩子们的包容和认可犹如春风一样舒缓温暖,慢慢拨动了孩子的心灵。其中有一位学生读得比较平淡,换做其他老师可能因为学生理解文本不到位而批评学生,但肖老师不动声色,还是那样认真地倾听。这份容纳和尊重增添了学生发言的勇气,成为学生走入文本深处的催化剂。真情、巧妙的师生对话也就会应运而生,真实的学习体验也会在老师的尊重中形成。
二、用“错”,一种珍贵的学习资源
在课堂上如何搅动思维之湖?把已有的的问题,有关的错误当作现实生活中的石头用力抛向湖中,势必会激起浪花,閃出智慧的涟漪。黄厚江老师认为,优秀的老师不是直接将正确的答案引出来,而是把学生思维深处错误的答案引出来,促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真正的提升。
例如,在执教《记念刘和珍君》时,笔者在黑板上故意把标题写成《纪念刘和珍》。学生马上发现了老师的错误,一片哗然,指出应该把“纪念”写成“记念”,“君”字漏掉了。这时候,笔者问学生:“我们现在不是经常用纪念吗?刘和珍和刘和珍君不都是同一个人吗?”面对这样强词夺理,学生急了,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指正着。有一位学生站起来:“题目中的‘记和您写的‘纪应该是一样的,但是在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的用词不是那么规范,但我们还是应该尊重鲁迅先生的原文。‘君字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的尊重,在这里是不能省去的。”面对学生有理有据的分析,笔者肯定了学生的纠错之举,改正了前面的板书“错误”。显然,教师适时用“错”,能生成珍贵的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中,教师把错误当作资源来开发、利用,对学生的思考给与适当指导,有效避免了简单的灌输,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就得到了有效的延伸。这就在无形间弥补了错误和正确之间的认知距离,学习在课堂上得到了真发生、真体验。
三、转“错”,一种生成的资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学生在课堂中的不可预测性是最大的挑战,更是最美丽的资源。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预期不一定可期。教师的设想往往是站在备课的基础之上的,力求课堂的全面、完整,而学生的表现常常代表鲜活的自我,在展示个性中张扬自我。所以,教师的备课目标在课堂上到底能够达成多少,往往取决于教师、学生之间的默契、协调。教师在课堂上万万不能仅仅抓住备课本不松手,更不能对学生只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应该充分考虑教学的每个环节,密切关注课堂的生成,根据学生思维的发展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
要立足于学情、立足于课堂,把好预设问题的方向即可,结合教学中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运用多样的方法,处理好没法预见的生成性问题。于漪老师在教授《宇宙里有些什么》一课时,有一位学生问道:“课文中有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老师,万万到底等于多少?”这时候,同学们哄堂大笑,一位同学骄傲地答道:“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问的同学羞郝地坐下了。于漪老师问学生:“既然万万等于亿,那么课文中为什么不说宇宙中有几千亿颗星星呢?”老师的这一问,同学们都鸦雀无声了。一会儿,一位同学说:“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一个是用‘万万听起来朗朗上口,容易听清楚;第二是用‘万万显得特别多。”这个时候,大家又笑了,于老师及时表扬了回答问题的同学,特别表扬了刚才提问的同学。提问的同学自然就消除了刚才的沮丧。可以相信,这一节课对提问的这位同学来说,肯定是终身难忘的。面对课堂上这样的小插曲,于老师不慌不忙,自始至终站在学生的立场,没有回避,把这些常识性问题转化成语言探究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探究是扎实有效的,更是一举两得,多元并进的,有设疑,有唤醒,有激励,构成了一幅语文教学的鲜活画面。
总之,“错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一种难得的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只要立足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就会促成“化错”的美好境界,就能抵达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作者通联:江苏泰兴市老叶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