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然 张炜祺 张雅慧
摘 要:线性文化遗产是大区域范围的文化遗产族群,对文化遗产科学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传承历史文化、增进民生福祉,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和文化体验需求。滇越铁路依托于线性的铁道路线,是世界唯一仍然在运行的米轨铁路,同时,沿线遗址具有文化属性与观赏价值,文旅融合或将成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本文提出分段开通滇越铁路滇段的合理设想,首先打造碧色寨站至波渡箐站一段的旅游路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方便山区居民出行的同时,通过发展米轨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分段开通;滇越铁路
中图分类号:F590;F22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云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资助“《历史之吻·文化之魂》滇越铁路云南段文化创意旅游”(202110673024X)。
(一)有关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
线性文化遗产是以运河、铁路、道路等线型空间为依托,通过串联的方式将沿线的重要文化资源联系起来,形成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最终实现文化遗产由局部到整体的协同发展。因此,线性文化遗产规模较大,其形式与内容具有综合性、特殊性与多样性的特点。
针对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已有20余年,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关注线性文化遗产的管理、保护与利用。近年来,国外的研究主要聚焦遗产管理[1],探寻遗产周围环境,以生态旅游、文化旅游[2]、可持续旅游的发展带动资源利用[3]。而国内的研究更关注线性文化遗产保护[4],寻找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强调文化遗产的利用与城镇可持续发展相适应[5],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响应国家号召,提倡建立遗址公园[6]、系列博物馆群等[7],关注游客旅游的体验感,研究对象主要为大运河、丝綢之路和茶马古道[8-9]。
(二)有关滇越铁路的研究
滇越铁路作为百年遗址,是受关注较少的铁路遗产,但其曾在历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作为交通枢纽促进了铁路沿线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已有学者从“廊道遗产”等理论视角强调滇越铁路的独特价值[10],也有学者立足于实践,聚焦于局部范围,如开发滇越铁路的重要节点——碧色寨[11-12]、人字桥等,或对滇越铁路旅游资源进行分析[13],主张挖掘红色旅游资源[14]、历史遗迹及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等[15],为滇越铁路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思路与对策。
然而,作为线性文化遗产,滇越铁路的旅游利用应注重整体性[16],全线整合文化遗产、全线统筹发展规划,能给游客带来多元且便捷的旅游体验,也可以更好地发挥滇越铁路沿线文化遗产的协同效应,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一)分段开通:唤醒沉睡的滇越铁路
滇越铁路北段于1910年竣工,全长468 km,从云南昆明到河口,沿途共设有34个车站,包括昆河站、金平站、河口站等重要站点。出于安全性和实用性考虑,自2003年起,滇越铁路滇段全线停止客运,货运活动也大幅缩减,仅在部分路段保留了改造型棚车用于沿线居民的日常通勤。近年来,随着多方协调和共同努力,滇越铁路开始区域化恢复旅游性客运,2015年5月1日,位于蒙宝铁路干线(蒙自—宝秀,滇越铁路扩建线路)的云南省建水县开通了临安—团山的13 km旅游观光线路;2020年10月1日,“石屏—临安”米轨旅游线路正式合并;2021年10月1日,石屏县推出“异龙号”环湖旅游列车,运行于蒙宝线的“石屏站—坝心站”。这些旅游项目的成功运营,为滇越铁路滇段注入了久违的活力和生机,也印证了分段开通滇越铁路的可行性。
在考虑项目的可行性与效益性后,本文认为分段开通滇越铁路滇段的工作应首先开通碧色寨站至波渡箐站一段,随后往下延伸到白鹤桥,最后延长到河口边境,方便山区居民出行的同时,通过发展米轨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二)文旅融合:助力滇越铁路的发展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也就意味着,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文旅融合将不断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文化与旅游业协同发展。滇越铁路作为线性文化遗产,是大区域范围的文化遗产族群,兼具文化属性与观赏价值,因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益结合或将成为滇越铁路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开通的碧色寨站至波渡箐站一段,途经两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碧色寨车站和人字桥,跨越滇越铁路全线工程量最大、最惊险的一座展线——四岔河展线。碧色寨站位于蒙自市,蒙自市在晚清民国时期就对云南省对外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最大的外贸港口,东西方文化在此碰撞,文化底蕴浓厚。人字桥则位于屏边县,这座法国定制钢桥横跨四岔河峡谷的山腰,设计精巧美观,被列入《世界名桥史》,它还曾被英国《泰晤士报》称为“世界三大工程奇迹”之一,独立桥头,便可俯瞰百米深涧和怪石嶙峋的峡谷。随后开通的波渡箐站到白鹤桥站,途径湾塘瀑布和白寨大桥。白寨大桥长136 m、高34 m,桥身呈圆弧,背靠峭壁,为滇境内最长的一座桥。此外,白鹤桥站曾是热闹的“米轨集市”,承载了一代人的生活印记。因此,滇越铁路沿途地区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沿途风景极具观赏价值,这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仅仅由于可进入性差,沿线许多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分段开通滇越铁路可以将这些文化遗产重新带回大众视野中。
米轨旅游项目从碧色寨站出发,游客可以从准轨蒙自火车站乘车25 min抵达米轨出发站。同时,由于电影《芳华》的拍摄,碧色寨车站及其周边被商业化改造,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也已建成,一个较为成熟的商业旅游枢纽是旅游项目成功运行的前提条件,能够为游客的旅游体验提供有力保障。旅游线路可设碧色寨、芷村、倮姑和波渡箐4座停车站,保证旅游路线的安全性和持续性。其中,芷村站原是昆河线上重要的编组站(拥有工务、机务和车务),也基本上是行程的一半,进行商业化改造后,可以作为重要的旅行休息和中转站。因此,短期的旅游路线可以从碧色寨出发,经过芷村和人字桥后,转由波渡箐站返回,中长期则可以向南延展到河口边境,最终开发一条跨国旅游路线。
线性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审美及科学价值,线性文化遗产的科学开发与利用有助于传承历史文化、增进民生福祉,同时能够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和文化体验需求。本文结合已有研究和滇越铁路滇段的实际情况,为米轨旅游开发提出以下建议。
(一)关注整体:统筹全线发展规划
“全线”是指相关部门要整合全线遗产资源,统筹全线发展规划,在时间上、空间上、文化传承上都呈现整体性、全局性的连贯发展趋势。首先开通的米轨旅游项目需要蒙自和屏边合作开通,如果想要实现“站站有风景,站站有特色,站站有文化”,就需要碧色寨、芷村、倮姑和波渡箐4座停车站全力配合,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
旅游开发应同时考虑文化挖掘与公共服务,蒙自市是云南过桥米线发源地,屏边县是云南省仅有的苗族自治县,白鹤桥有铁路集市文化,文化的复兴与挖掘势在必行。在公共服务方面,实践经验表明,将线性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融入社会文明与市民生活是科学路径,如美国的伊利运河在内的遗产廊道通过开发慢行步道或者城市公园,成为市民的休闲空间。滇越铁路米轨开通后,可以效仿之前联运的方式进行客货混装,串联高铁和柏油马路到不了的地方,为沿线居民的出行提供便利。
(二)多方参与:构建多元合作机制
滇越铁路米轨旅游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工程,覆盖全省多个地市,涉及自然资源、文广旅体、国家铁路局等多个部门,经过众多村镇,部门工作需要协同,省市工作也需要统筹。同时由于滇越铁路经过的村镇大多位于偏远地区,需要构建多方参与的机制,确保跨区域、大尺度的线性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工作有序开展,也要为滇越铁路沿线村镇构建新的社会网络,实现知识更新,走上致富之路。
我国铁路国有化之后,铁路局拥有对米轨的使用权,而政府拥有管理权,这就要求开发过程中二者通力合作,目标统一,协同应对米轨的开发工作。与此同时,滇越铁路跨度大、沿线文化遗产空间开放,铁路影响着民俗与生活方式,改变着沿线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形态,与沿线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社区和民众的参与已成为必然。政府要增强居民的责任意识,鼓励他们参与到旅游业开发中,共同做好滇越铁路的文化保护与旅游利用工作。
(三)数字化开发:运用数字化技术
由于可视性、互动性、稳便性等优点,数字化技术逐渐被用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它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旅游信息,还可以更好地展示文化和历史遗产,增加游客的旅游体验感。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层面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具体体现在服务优化、便民利民、优化旅游体验等方面。
碧色寨站至波渡箐站一段米轨旅游全程70 km,中等长度的米轨体验配合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或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增加游客的体验感。例如,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实现人字桥修建的场景再现,游客可以身临其境般见证这个凝结了人类智慧的工程是如何完成的。建立数字博物馆可以实现铁道文化廊道的概念化立体化,打造集馆厅管理、信息讲解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从而在优化游客旅游体验的同时,缓解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冲突,推动文旅开发与遗产保护的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进入乡村振兴发展新阶段。乡村振兴既是发展中国家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全球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旅游产业则是带动新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强助力[17]。分段开通滇越铁路并以旅游经济作为支撑,融合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发展周边产业、推动沿线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碧色寨站至波渡箐站一段的米轨旅游的开通,曾经的重要站点之一、始发站——碧色寨站可以凭借它曾经繁华时刻遗留下来的各种特色建筑吸引大批游客。为推动碧色寨旅游发展模式完整性、创新性和产品独特性,政府应当率先发展独具当地特色和与之有关的项目,带动当地休闲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在因地制宜的情况下,牢牢把握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展现碧色寨再现生机的新面貌。打造历史广场、特色文旅产品、特色小吃街等多种特色发展模式,引导村民参与碧色寨的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停靠站倮姑村当前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较差,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在旅游路线开通后,倮姑村政府可以效仿碧色寨的成功案例,成立旅游合作社,即让当地村民搬出老房子住进新房子,并以租赁方式获得老房子的使用权发展旅游业,从而在降低运营风险[18]、节约开发成本的同时提高倮姑村民的生活质量。
停靠站芷村镇当前正在以“枇杷小镇”建设为引领,从当时的滇越铁路一等车站积极转型,已经在林果产业、中草药种植产业有了新的突破。旅游路线开通后,将在“政府+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中加入“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这一强大助力,增强交通区位优势、挖掘红色及绿色资源优势、提升特色产业优势,把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以市场为导向,助力芷村镇乡村振兴。
此外,随着线路分段开通,滇越铁路的知名度再度提升,不仅能够通过产业链联动吸引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解决劳动力过剩问题,还能获得旅游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额外经济利益,并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环境等方式回馈当地村民,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助力乡村振兴。
本文认为分段开通滇越铁路滇段的工作应首先开通碧色寨站至波渡箐站一段,随后往下延伸到白鹤桥,最后延长到河口边境。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相关部门要整合全线遗产资源,统筹全线发展规划,构建多方参与的机制,并灵活使用数字化技术,确保旅游路线“站站有风景,站站有特色,站站有文化”,保证游客高质量的旅游與文化体验。
此外,对线性文化遗产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有助于文化遗产继承,将整体性的保护与开发融入沿线居民生活是滇越铁路等铁路形式线性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沿线居民提供交通便利的同时,文旅融合发展能够为周边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带动沿线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增进民生福祉,改善生活质量,助力乡村振兴。
[1] 张书颖,龙飞,刘家明,等.线性文化遗产的管理保护与旅游利用:研究进展与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3(2):1-14.
[2] YUAN C C,GAN L,ZHUO H L.Coupling mechanisms and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revitaliz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y integrating cultural tourism:the case of Hunan province,China[J].Sustainability,2022(12):6994.
[3] HU B M,HE F R,HU L S.Community empowerment under powerful government:a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path for cultural heritage sites[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2,13:752051.
[4] 刘蒋.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线性文化遗产的“三位一体”保护模式初探[J].东南文化,2011(2):19-24.
[5] 刘庆余.国外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经验借鉴[J].东南文化,2013(2):29-35.
[6] 唐琦,陈易.论铁路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以杭州铁路遗址公园为例[J].住宅科技,2016(6):33-39.
[7] 李永乐.线性文化遗产系列博物馆群: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J].东南文化,2017(2):21-27.
[8] 俞孔坚,奚雪松,李迪华,等.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J].人文地理,2009(3):11-16.
[9] 朱晗,赵荣,郗桐笛.基于文化线路视野的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安徽段隋唐大运河为例[J].人文地理,2013(3):70-73.
[10] 李沁,周鑫.“廊道遗产”概念下的滇越铁路线性文化遗产再认识[J].文化学刊,2021(10):16-19.
[11] 陈光毅.滇越铁路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途径探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3:6.
[12] 李沁.历史感重构与补全式开发:滇越铁路遗产廊道滇段的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1(8):100-101.
[13] 范玉潔.滇越铁路滇段旅游资源开发概论[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1(5):64-65.
[14] 沈云芬.滇越铁路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及红色旅游开发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2(3):147-155.
[15] 刘庆,刘强.滇越铁路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探析[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9(1):62-64.
[16] 李芳,李庆雷,李亮亮.论交通遗产的旅游开发:以滇越铁路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5(10):57-62.
[17] 殷卫卫.乡村振兴下的旅游经济发展路径之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3(1):6-8.
[18] 李飞,邹统钎.线性文化遗产重要节点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云南碧色寨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2(5):13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