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广++彭萍
摘 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是一种极具民族性及地域性的旅游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有序开发可以增加本地域旅游的文化内涵,丰富旅游内容,满足旅游者文化异质化的心理需求,增进旅游兴趣,提升本地旅游口碑。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渔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民间文化的精髓和文化积淀,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而言,各类型的民间歌舞戏曲、地域特色的民俗习惯、传统手工艺品等都承载当地居民的的文化基因,体现出其自身的审美情趣,我们对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解和欣赏,可以领略到地方民间文化的精髓,把握地方文脉,体验地方文化。对于旅游而言,它的本质是体验,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核心属性,对于旅游异质文化体验是重要的推动力。对于萍乡渔鼓而言,它始于清末民初。19世纪末,一批湖北人来到安源挖煤,逢年过节湖北同乡会邀请老乡聚会,席间喝酒、猜拳、品茶、唱小曲小调,萍乡本地的劳工也参与其中,久而久之萍乡本地人在湖北小曲小调的基础上融合萍乡方言,形成了独具赣西特色的萍乡渔鼓调。渔鼓艺人手抱竹筒,竹筒长约两尺、宽约6厘米,筒口铺上蛤蟆皮或兽皮为鼓膜,演出时既是击鼓乐器又是表演道具。后来,经过几代民间艺人和文艺工作者努力,萍乡渔鼓这一说唱艺术逐渐走上艺术大舞台。特别是随着全国人民掀起向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学习的热潮,由雍开全主唱、李仁玲扮演、甘露琼等14人表演的萍乡渔鼓《老阿姨》获得中国曲艺节最高奖——优秀节目奖。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文学作品类、艺术(音乐)表演类、民俗类、工艺美术类和医药类。其中渔鼓是属于音乐表演类,因此在旅游上来说,可以依托当地特色来进行开发,下面将从以下几个部分论述:
1 唱响当地特色——创作取材当地
不同的地域有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人文历史文化,这些内容是最为吸引广大旅游爱好者的卖点,旅游者对于异于自身生活环境的人、事、物具有天然的好奇性,也会更容易接收这些信息。基于此可以利用旅游产业与其他行业的关联性,在渔鼓的传承和开发的过程中,将渔鼓作为一种旅游的衍生物来进行开发和推广。通过创作出与当地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相关的作品,唱响萍乡旅游,促进萍乡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萍乡市而言,作为湘赣核心区域和龙头城市,有“湘赣通衢”、“吴楚咽喉”之称,是一座有1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近代史上,萍乡是中国工人运动策源地、秋收起义策源地、中国少年先锋队诞生地、红领巾的摇篮。对于地理环境也是得天独厚,因此可以用于创作旅游推广的地理环境题材包括武功山、羊狮幕、孽龙洞、杨歧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鞭炮、花果、傩文化等,历史人物或当代名人有文廷式、刘凤诰、干祖昌、龚全珍、彭苏萍、颜龙安、陈述彭等,通过渔鼓作品的创作和传唱,让这些做到家喻户晓,让游客在欣赏美好自然风光的前提下,也可以领略到萍乡独有的吴楚文化,增加旅游的内涵和底蕴。
2 强化游客体验——创新表演方式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大部分的游客都是作为旁观者的角色来进行欣赏,只能通过表演者的表演了解到这种文化的历史及艺术魅力,并没有真实的参与其中,无法亲身感受这些文化遗产的魅力。为了改变渔鼓这种艺术形式的单一性,可以借鉴其他民族与地域的民俗活动的方式,如傣族的泼水节、回族的开斋节、僳僳族刀杆节等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在渔鼓表现方式上可以适当创新,开发出两种不同类型的节目,一种是尊崇于传统的正规场合演出用的节目用于电视舞台表演宣传用,保持其作为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另一类可以创作编排一些互动类的渔鼓表演方式,邀请游客参与,让游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者来完成作品的表演,增强表演的趣味性和游客参与度。针对于游客群体来自于五湖四海的特殊性,可以表演一些由普通话发音,按照渔鼓韵律编写的节目,便于游客理解和记忆。
3 周边产品开发——丰富表演外延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表演类的的旅游开发来说,可以从服饰、道具、形式、内容、风格上加以创新。在渔鼓表演艺术的周边产品开发上,可以多动些脑筋。从服饰,表演用的渔鼓、作品的相关人物、景物等方面着手开发:如可渔鼓相关的微型演奏乐器、演出用头巾帽子等、表演道具等,也可以结合萍乡当地的人文及环境开发渔鼓节目中提及到的傩面具、秋收纪念碑、总平巷等景点的实体微缩景观等,让游客通过渔鼓作品的宣传唤起消费者的潜在购买欲望,增加旅游产品的销售。这个方面可以参照湖南韶山旅游产品开发的模式,做到三维立体式的开发。
4 参与演出活动——扩展表演渠道
针对于渔鼓这种艺术的表现形式逐渐被小众化和边缘化了,因其属于地方曲艺的一种特殊的表演形式,因此不可能像歌曲、表演、影视类在大学里面开设专业进行学习,一般都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小范围的教学活动。针对于渔鼓而言传承人是非遗项目的主体,谈到对于非遗项目保护、我们主要是要对传承人的技艺的继承与延续。主要内容包括两点:第一,主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言传身教,让后续传承人掌握渔鼓的创作方法、表现方式、技艺展示技巧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活态传承;第二,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的表演内容、表现方式、风格特点以及使用的实物等历史性资料的完整记录、保存,也就是所谓的固态传承。对于萍乡渔鼓而言,因为其地方戏曲有其表演的局限性,从业人数较少,再加上在该行业中从业的艺人的薪资待遇不高,从而导致部分从业人员弃业从商或者外出务工,导致从业人员流失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当地政府需要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对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当然单单依靠政府扶持还是不够,从业人员也应该积极地从荧屏中走出去,多参加一些商业演出、文艺下乡活动或者是参加地方特色的庙会之类的群体活动,使渔鼓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多多呈现在大众的目光中,让该艺术形式从群众中来回到群众中去,让渔鼓焕发新的活力与魅力,也让这种在百姓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群众中重新生根发芽,迎来渔鼓的新的艺术春天。
5 相应时代号召——说唱热点时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于意识形态上的关注也越来越重视,在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重点强调对于意识形态的把握是重中之重,特别是习总书记对江西工作提出的新的希望和“三个着力、四个坚持”的总体要求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精心组织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重大主题宣传,坚持每月推出一个专题学习讲座,每季开展一次好书赠阅活动,常年开展解放思想主题教育活动,全面准确地把中央、省委和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送进千家万户。同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增强,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作为渔鼓的创作团队应该把握住这个大好的契机,多多创作出宣讲党的政策推广、关注民生问题、以及社会正能量的宣传等。如《老阿姨》等先进人物的事迹宣传等类似主题,通过渔鼓这种大家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的传唱,让大家更能易于接受。渔鼓的创作也可以从全国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面着手,多挖掘生活中的实例,通过生活的小处来投射到核心价值观上,让越来越多的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看在眼里。这也是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社会责任。
6 数字媒体应用——开发网络和手机媒体
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依赖手机和网络,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传承及保护,必须要通过大家熟知的媒体进行传播才能让大家更为快速和有效的接收。对于渔鼓的推广可以依托一些主流的手机媒体或者互联网网站增设渔鼓相关模块,或者利用手机微信公众号进行推广,也可以通过官方渠道独立开发相关网站或者手机App的客户端,便于广大网民和手机用户访问和浏览,增加渔鼓在广大用户面前的曝光率,可以让渔鼓对于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广泛宣传,让广大网友既熟悉了渔鼓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能为当地的旅游起到宣传和推广的作用,一举两得。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在对自身资源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尽最大程度的开发既有利于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可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吸引广大旅游爱好者,增加旅游者的兴趣。当然,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时候也要防止无目的开发和破坏性开发,要本着文化发展方向性的原则、文化本真原则和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本土文化特色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开发。这样,渔鼓这种传承了七百多年历史的曲艺形式会一直传承下去,并会越来越被打中所接受和认可。
参考文献
[1]王冉,郑扬.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价值——以邯郸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为例[J].河北学刊,2013(01):206-208.
[2]曹诗图,鲁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07):75-78.
[3]王善虎,周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策略探析——以砀山唢呐为例[J].艺术百家,2016(01):252-253.
[4]李江敏,谭丽娟.基于RMP分析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6(06):49-54.
[4]李江敏,谭丽娟.基论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角色定位——以江西省域为个案的分析[J].汉江论坛,2013(10):115-121.
作者单位
萍乡学院 江西省萍乡市 3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