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双喜
我和刘纲纪先生其实很少见面,多年前在湖北美术馆,我们见过一面。他可能不记得,40年前,外地有一个热爱美术的青年人曾写信向他求教。因今年9月“美学哲思——刘纲纪文献艺术展”在湖北美术馆举办,冀少峰馆长邀我过来参加研讨会,我就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到40年前刘纲纪先生给我的回信。
1981年,我给刘纲纪先生斗胆写信。当时我作为一个中学美术教师,想考美学研究生,这个背景就是中国的美学热。那个时候我读了黑格尔的《美学》、席勒的书等,就想要考研究生。1981年2月21日,我收到刘纲纪先生的回信,此前我向他咨询考研,没想到他很快回复。他回信告诉我,当时全国教美学研究的大概有哪几个院系,告诉我考试的科目:“现在国内可能招美学研究生的单位,大约有:哲学研究所(全国的)、北大哲学系、复旦大学中文系,山东大学中文系,四川大学中文系。请你留心招研究生的简章(可向郑州大学打听索取)。至于哪些单位招,现在我也不知道。至于阅读书目,招生简章上会列出的。大致上,不外是哲学方面的基本著作,美学史和美学史上的基本著作。考试科目,除政治外语外,大约为哲学、美学原理、美学史。”最重要的是给我的建议:“你既然学过美术,建议你多从美术方面来研究美学,但也不要局限于它,其他各门文艺都要有所了解,还要有较好的哲学基础。我国自编的一本美学教科书,本年七月可出版,该书可以参考。”
当时的大背景是改革开放,中国需要文化启蒙,便大量引进、翻译了西方学术著作。20世纪80年代各个地方都在自发地组织理论学习,我参加了郑州大学的哲学系、历史系和青年美术家的学习群体,几乎每个周末大家都会在一起交流读书体会。记得那时候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些书一出版,我们就找来阅读和交流,所以自然就生发出进一步深造学习的愿望。没想到刘纲纪先生很快就回了信,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和支持。其实刘先生当时正忙于筹备湖北省美学学会的成立工作。1981年3月25日湖北省美学学会成立,刘纲纪任会长,刘岱、阮璞、汤麟、周韶华为副会长,设立25名理事。研讨会上刘纲纪作题为《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主旨报告。其中名誉会长曾卓为萌萌的父亲。这个学术讨论会的特点是,注重人的本质、注重美学研究的不同角度,以人为核心,从艺术创作、审美范畴、审美心灵、审美立场等不同层次对美学进行评判;注重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探讨民族审美发展,注重美学研究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摸索总结美学的经验。现在回过头来看,40年一晃就过去了,我们所做的事情其实都没有离开这个研讨会的几个方向,包括美育。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的八位老教授回信,勉励我们发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优良传统,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还有1998年李岚清副总理到中央美术学院调研,提出要求:加大美育教育特别是社会美育教育的力度。中央美术学院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高等院校参与小学美育教育。我们今天所做的事情,如对中国古代美学哲学思想研究、社会美育等方面,以及人的主体性、实践美学等,前辈们其实一直在做,我们亦没有离开这个大的方向,这种学术思想在今天看来一点都没有过时。刘先生当时那么忙,能给一个不知名的年轻人回信,我很感动。1981年8月我曾游访武汉,但未敢打扰刘纲纪先生,东湖、归元寺都去看了一看,武汉珞珈山也看了,高山仰止。后来我没有考美学的研究生,而是转考了美术理论与批评专业的研究生。
19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后对西方文化的引进,被称之为“文化启蒙”,而新中国第二个美学热潮也在这时兴起(第一个热潮是1950年代的美学问题论战,李泽厚与朱光潜、蔡仪并列为三派)。1979年,由李泽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与上海文艺出版社文艺理论研究室合编的美学研究丛刊《美学》在上海出版,十六开本,1979年第1辑39万字(印行3万册)。1982年出版的第4辑《美学》(印行2万册)上,刊发了《孔子的美学思想》《孟子的美学思想》,文后注明,这是由李泽厚、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中的两章,均由刘纲纪执笔。
1981年,李泽厚出版了《美的历程》一书,从宏观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之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中的“人的觉醒”,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1981年初版后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万册,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2009年深圳商报的胡洪侠、张清曾主编出版过一本《私人阅读史》,献给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书中收入的学者有34位,美术界有曹意强和我,邀请作者谈30年对自己影响最大的30本书。我翻了一下,三十多位学者中有十多位都谈到了《美的历程》。当然,也有人对《美的历程》有不同的看法,如学术性不够强、入门书等等,但是在当时此书对文艺青年,特别是对美术青年影响重大。《美学》杂志我现在还有收藏,在第4辑目录第一第二的头条,是中国美学史编写组编写的《孔子的美学思想》《孟子的美学思想》等。目录上对中外美学都有研究介绍,包括中国古典美学。那个时候我们拿到杂志,似懂非懂,埋头学习。杂志的后面有发行信息,第四期2万册,定价2.05元。1981年中国人年平均工资798元,年均可支配收入414元,月均34元,一本杂志的价格大概相当于今天月工资的1/32。以今天一个人月收入6000元计,买这本杂志相当于要花费今天的200多元。当时杂志一出我们就买,回去从头读到尾,说明那个年代的青年求知欲非常强烈。
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美学观点和概念,根据他的观点,在大量史料基础上,1999年5月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李泽厚、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和《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全面分析了先秦两汉和魏晋南北朝的文论、书论、画论、乐论、人物品评以及佛学、玄学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和理论。如果说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是从中国考古史、艺术史上概括出来的审美感悟与美学思想,刘纲纪和李泽厚的《中国美学史》则更多地具有学术史的建构意识,更具有学理性、系统性。此书应该是国内第一本中国美学史著作,具有启蒙与奠基的意义。还有宗白华,他是最具有艺术气质、感悟型的哲学家、美学家,他对于艺术的品评品位是深入骨髓的,踏踏实实做学术性的梳理。所以,在西方文化引进的大潮中间,老一辈学者都是扎扎实实来研究中国美学史。今天回望,他们是奠基的一代,真正在学术上奠定了中国美学思想和学术根基。刘纲纪在《中国美学史》这本书的后面有一个说明——“本书始作于1980年,1983年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当时高校的科研项目没有今天这么多,《中国美学史》因为它杰出的学术成果,自然而然地成为国家重点项目。
1982年10月,《美学》第4辑刊登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三章《孔子的美学思想》,其中提到对于“诗”的理解,认为“诗”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政治性、宗教性、历史性的文献,不是单纯的艺术品;通过学诗可以获取做一个仁人君子所必需的有关政治、伦理、历史等等的各种知识。指出诗既是历史文献,也是艺术品,这样君子修身就必须学诗,既获得各种知识,也陶冶情感。
对“诗”这个概念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诗就是诗歌,这是最基本的;再有说诗是文艺,包含很广泛,例如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并不是只谈论诗歌的学问,而是讲悲剧和史诗,讲文艺学和美学;第三个就是刘纲纪提出来的,诗是文献。这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文献、历史、文学、艺术其实是交织在一起的,不是截然独立的,所以他说诗不是单纯的艺术。通过学诗可以取得一个君子修身成人必须的政治、历史等各种知识,这个观点对我的触动很大。我在当时的读书页面上写下“诗是广义的文化知识、素养、思想”。它告诉我们,诗是文献,君子如何修身。孔子对艺术的看法有“兴”“观”“群”“怨”四种功能,刘纲纪先生讲了这四个方面,特别强调中国美学注重审美和艺术的社会意义,把艺术看作一定时代人们道德精神的反映,要从社会历史观点去观察审美艺术。刘纲纪的概念在今天还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国的艺术有两个特点,一是强烈的社会性,一是强烈的道德性,我们的艺术主要是修身成人、锤炼培养人的一种道德感。“文以载道”,中国的“文”和“道”密切相关,与西方的纯艺术观念是完全不同的。这些都是刘纲纪非常深刻的思想,也是修身成人对今天传统艺术教育的价值。
“古代先贤对于艺术和审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观点反映了中国主流的美学思想——‘文以载道’,即艺术是提高人的素质,‘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艺术要符合‘仁’的要求,包含道德的内容,是‘美’与‘善’的统一,这是中国美学区别于西方美学‘审美无功利’的重要差异,也应该是中国艺术教育区别于西方艺术教育的特点,对此要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民族自信。”这段话是2016年5月全国政协领导到中央美术学院调研,我受学院学术委员会委托汇报我校的社会美育工作时的发言。现在回过头来突然发现,这些思想就是40年前的潜移默化,我读如刘纲纪、李泽厚先生各位美学大家的书,我的底色在那个时候已经打下了。人在青年时代读的书、受的教育会持续地存在,它不会消失,可能某个时候会掩盖,但是这些底色总会呈现。
湖北美术界是美术和美学融为一体的艺术环境,楚文化浪漫自由的想象力形成了湖北美术的基调,唐小禾、程犁的漆画作品《火中的凤凰》有非常精彩的体现。周韶华的美学思想深刻超前,邵学海有《先秦艺术史》,皮道坚有《楚艺术史》,彭德有《中华文化史》等著作,张志扬、萌萌、肖帆、唐小禾、尚扬、皮道坚、彭德、陈家琪、邓晓芒、易中天等人经常聚会,哲学、美学、文学、绘画、经济学、宗教等人才相互交流,有湖北青年美学学会、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所、《美术思潮》编辑部等,形成特别活跃的文化思想圈。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湖北美术在中国是非常领先的。而且湖北美术不是单一的,它是和哲学、美学这样雄厚的基础浑然一体的。当时《美术思潮》发表的文章,引领了那个时代的美术新潮,这是湖北美术界要总结的特点。有美学和哲学的底气,这样的艺术才有创新和发展。所以,原中宣部部长朱厚泽都到湖北调研,与这些青年知识分子座谈,这与刘纲纪等老一辈哲学家、美学家所开拓的开放思辨的思想环境是分不开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刘纲纪先生坚守传统、坚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但是并不保守,他在1956年撰文与文艺理论权威胡蛮先生商榷,充满年轻人的锐气,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今天的中国大学艺术博物馆使得前辈美学家的美学理论有了历史实物的丰厚基础,美学史得以具体化,大学美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大学美育除了理论书籍,实物作品的图像教育格外重要,所以大学生要多到博物馆、美术馆来。湖北是全国高校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我们的大学生现在到博物馆、美术馆有百分之几十?这个数据是否有统计?朱光潜先生说,“不通一艺莫谈艺”,学习哲学、美学要对艺术有直观的了解,最好能够参与实践。刘纲纪先生的中国画、书法都是少年时打下的底子,这奠定了他作为一个美学家的素养。如果对艺术毫无感性意识,从理论到理论,只会把西方名家的概念复述一遍,所谓学问是很可疑的。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成立于1986年,坐落在北京大学校内的鸣鹤园中,是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所考古专题博物馆。博物馆积极致力于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给学习中国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学生提供标本观摩和教学实习条件,积极协助中国考古学研究,展示中国考古学工作成果,宣传普及考古学知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开展文物、考古学和博物馆学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增进世界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展厅面积约2000平方米,藏品包括:石器、铜器、甲骨、陶器、瓷器、书画、碑帖等几大类。基本陈列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辽金元明时期七个部分。
为进一步促进艺术学科的发展,加强艺术学科与理、工、人文等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营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荟萃各类优质人文艺术资源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经2013~2014学年度第9次清华大学校务会议讨论通过,决定成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英文名称Tsinghua University Art Museum,英文缩写TAM。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位于清华大学校内,清华美院大楼北侧,化工电大楼南侧,主楼东侧,财经东路西侧。博物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及马里奥·博塔建筑师事务所联合设计。建筑面积29912平方米,地上20135平方米,地下9777平方米,人防面积5283平方米;占地面积7815平方米;建筑高度25.331米(檐高)。2008年入藏清华的两千余片“清华简”成为博物馆镇馆之宝。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冯远出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首任馆长,已于2016年11月开馆。
2015年5月9日,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开馆,并举办首场展览《聚变: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展品包括著名画家吴作人的《战地黄花分外香》、油画大师靳尚谊的《毛主席全身像》、著名画家陈逸飞的《黄河颂》等。博物馆由武大校友陈东升捐资1.2亿元建成。该馆位于武汉大学新图书馆和校园中心湖之间,总建筑面积8410.3平方米,高28米,形如一块“飞来石”。建筑总长78米,前端悬挑跨度48米,放眼望去整个建筑大半楼体处于悬空状态,颇具现代艺术美。陈东升还捐赠价值约3000万元的艺术精品,作为初期馆藏。其中,既有齐白石、张大千、何多苓、张晓刚、方力钧等名家作品,也有国立武汉大学第一任校长王世杰的书法等。
我到国外的大学参观访问,非常注意这些大学的博物馆,美国斯坦福大学博物馆的广场上许多罗丹的雕塑都是捐赠的,亚洲部里面放着中国的字画、瓷器,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等也都有自己的博物馆。美术和音乐是可以启示人们灵魂的,中国的大学同样需要有一种人文精神,每一所著名大学都应该拥有一定的艺术品收藏,有一个好的艺术博物馆。我想,这也是刘纲纪等老一代美学家的期待,希望中国的美育能够广泛泽被人间,让更多的人热爱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