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海洋文化;生物学;航程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16-0080-02
【作者简介】陈卫东,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中学(江苏南通,226300)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
一、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人教版生物学教材必修1第4章第2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
(一)课标引航
根据课标确定教学目标:
通过对小分子物质逆浓度梯度运输的分析,说明主动运输的特点;通过对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过程的学习,说明胞吞、胞吐的特点;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问题导航
新课导入:播放细胞跨膜吸水机制动画,结合动画回顾已学知识。学生说出被动运输的主要特点是“顺浓度梯度,不需要消耗能量”。师生反向质疑,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1:物质可以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吗?
(三)活动探航
活动1:讨论碘等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
【案例】人体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碘浓度比血液中的高20 ~ 25倍。
小组讨论:(1)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收碘是通过被动运输吗?(2)联想“逆水行舟”的情形,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收碘是否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学生小组合作,解答问题,展示讨论结果。
归纳总结:碘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可以“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教师呈现主动运输方式示意图(图略),学生观察,分析主动运输方式的主要特点。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师生归纳得出结论。(物质运输方向: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物质运输条件:需要载体蛋白协助,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依据以上核心内容,引导学生形成主动运输的概念,理解主动运输方式的意义。
活动2:比较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异同。
小组讨论:可以开列哪些项目进行比较?采用何种形式来进行表达?
学生展示:以表格的形式从运输方向、是否需要转运蛋白、是否消耗能量等方面进行比较。
学生评价:开列的比较项目是否合理、完备?此种表达形式的优点与不足是什么?
学生展示:用两根有一定间距的平行竖线代表细胞膜的内外侧,用小圆点代表被运输物质的分子,小圆点疏密程度代表物质浓度的高低,较大圆圈代表转运蛋白,以箭头示意运输方向,画出物质运输示意图(图略)。以示意图表达不同运输方式的异同。
学生对同伴展示內容及展示方式进行评价。
链接与社会的联系:介绍囊性纤维化疾病,知晓发病原因,了解研究进展。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治疗构想。
(四)问题导航
提出问题2:大分子物质如何进出细胞?
(五)活动探航
活动3:了解胞吞胞吐的过程。
学生阅读课本胞吞与胞吐的内容,描述胞吞、胞吐的过程;说明特点及意义。
链接与社会的联系:播放痢疾内变形虫吞噬肠细胞视频,了解阿米巴痢疾的传播途径。让学生说说预防阿米巴痢疾的卫生措施,畅想自己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六)评价续航
小组讨论:柽柳是强耐盐植物,它的叶子和嫩枝可以将吸收到体内的无机盐排出体外。柽柳的根部吸收无机盐离子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如果要设计实验加以证明,请说出实验思路。
同伴互评:说出设计方案的不足以及改进方法。
延伸讨论:柽柳有怎样的耐盐机制?如何选育更多的耐盐植物来扩大盐碱地种植?
二、设计意图诠释
(一)以教学范式规划课堂框架
按照学校“航程课堂”教学范式来统整教学设计。“课标引航”突出“引”,以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来指引课堂教学的方向。“问题导航”突出“导”,以问题导引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参与问题解决。提出“物质可以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吗?大分子物质如何进出细胞?”两个问题。用两个基于情境“自然而然”生发的问题来导引学生进入课堂探究的“航道”。“活动探航”突出“探”。本节课设计了三个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发展“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及社会责任”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续航”突出“评”,不仅要评学生获取知识与否、掌握方法与否,而且还要评“课堂航行”中有没有看到别样的风景,有没有开始新一段探究“航程”的欲望与激情。
(二)以学科课程涵育海洋文化
本节课的设计以“一明”“一暗”双线推进。“明线”在两项“与社会的联系”内容处展开,一处是介绍囊性纤维化疾病,让学生知晓发病原因,了解研究进展。学生说出自己的治疗构想,并为之奋斗,可以涵育胸怀天下的“大气”。另一处是播放痢疾内变形虫吞噬肠细胞视频,让学生了解阿米巴痢疾的传播途径,说出预防阿米巴痢疾的卫生措施,畅想自己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暗线”则内隐于问题导航、活动探航、评价续航等课堂环节中,“润物无声”,涵育学生的“大海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