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连
摘要:“双减”政策对教育教学、校外辅导、作业布置等均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切实做好“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研究,不仅是确保“双减”政策贯彻落实的重要环节,而且是引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本文从“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角度出发,从原则、注意事项、策略等方面入手,对作业设计策略优化、提升数学作业实效展开研究,以期为达成数学作业“减负增效”目标提供助力。
关键词:作业设计;减负增效;“双减”背景;策略
有效的作业设计,不仅可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影响。教师应以“双减”政策为指引,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形式、手段、途径,让学生在多元生态内感知数学魅力、领悟数学内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多元化发展。而且,教师设计面对不同形式的作业,必然会充分调动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挖掘其认知潜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凸显作业对于学生认知发展的价值与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时,应以内容、项目、任务等优化创新为导向,将作业中需要巩固的知识、学习的内容、理解的原理等,以多种形式迁移至学生日常学习领域。以此来提高作业设计的效能与质量,为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助力。
1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要求解析
根据对“双减”政策的实质与内涵的解析可以看出,切实减轻学生课外作業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双减”政策的初衷,更是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就小学数学作业定位而言,“双减”政策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做好对作业形式的优化。尽量减少机械重复、枯燥乏味、单调无趣的作业布置,应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自主性发展需求。二是做好作业时间的控制。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尽量不布置课外作业,而三、四年级可布置少量数学作业,且作业用时应控制在30分钟以内。对五、六年级学生,则应布置适量作业,但作业耗时不得超过45分钟。三是对作业定位的明确。“双减”倡导作业设计必须紧密契合学生身心特性与认知规律,切忌超纲、超标。教师应将作业作为巩固课内所学的重要途径,尽量减少拔高类、挑战类作业项目的设计,以避免挫伤学生的数学认知自信。
2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原则
教师在落实“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时,必须切实坚持适量性、趣味性、生活性、实践性等原则,确保作业设计实效,以更好促进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
2.1适量性与趣味性原则
教师必须结合“双减”政策要求,对作业的数量进行严格控制,避免由于作业数量过多而再次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且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应尽量融入游戏、竞赛、展演等,来提升作业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为其高质量完成数学作业而拓宽渠道。
2.2生活性与实践性原则
教师应在切实兼顾学生身心特性与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生活素材的开发与利用来丰富作业设计形式,为学生在生活性作业中发展认知能力助力。同时,应加强对生活实践、探究、体验等活动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一些运用数学所学去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来确保作业设计体现实践性原则。
3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注意事项
科学且精准的数学作业既是达成“减负增效”目标的切实保证,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教师应从深入解析“双减”政策的实质与内涵入手,本着切实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切实减轻家长校外培训压力的原则,按照“双减”政策指引,做好对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避免作业与学生认知发展不契合的现象发生。
3.1注意对作业形式的优化
在作业形式的构建上,应尽量减少一些机械重复、枯燥乏味、单调无趣的作业,且应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自主性发展需要,使作业与“双减”深度衔接。让学生在多领域的体验、实践、探索中,以作业为载体,完成适量的训练任务,巩固课内所学,激发其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完善知识体系的构建。
3.2注意对作业定位的明确
对于作业的定位,“双减”政策也提出了全新要求。其倡导作业设置必须契合学生身心特性与认知规律,且应将作业作为巩固课内所学的重要途径,应尽量减少一些拔高类、挑战类作业项目的设计,以避免挫伤学生的数学认知自信。使学生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并借助作业完成对课内所学的深度内化,确保作业实效。
4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通过对“双减”政策实质与内涵的精准解析,教师在落实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时,应从全新视觉、高点站位出发,凸显小学数学教学与作业设计的价值与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具体教学内容与辅助作业项目有机衔接起来,加强对一些趣味性、多样性、实践性作业的构建,助推作业内容、形式、定位的变革与创新,为学生在课内高效学习数学知识、在课外轻松完成数学作业助力。在“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成为助推学生全面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切实保证,为引领学生迈入全新认知旅途而铺设广阔路径。
4.1确保作业形式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数学游戏中激发兴趣
切实提升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趣味性,不仅是确保“双减”政策落实的关键,而且是对学生身心特性、认知规律的尊重。而且,由于小学数学中涉及很多原理、公式、概念等,对学生的思维与理解能力要求很高,教师将作业设计置于趣味性数学游戏领域,更利于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根据“双减”思想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应凸显其趣味性,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游戏、展演、猜谜、接龙等迁移至作业领域。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深度思考中,通过趣味性体验来完成作业任务,以避免重复、单一、机械性作业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同时,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将需要培养的能力、需要强化的素养等置于游戏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趣味性感知、体验、探索中感受数学的魅力,领悟数学的内涵。例如,教师在完成“整数四则运算法则”教学后,可借助速算作业,引入抽纸牌这一数学游戏。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四张纸牌,接着抽取加减乘除符号,按照对应数学运算法则,得出不同结果。学生在自主进行作业游戏,或与家长互动的过程中,对基本算理与算法内化。通过发挥趣味性数学游戏的作用,提升作业设计实效,为“双减”政策的落实助力,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挖掘其认知潜能。
4.2注重作业内容的多样性,让学生丰富作业体验
“双减”政策指出,数学作业应与生活实际相关联,与学生认知发展相衔接,而生活是数学的形象化呈现,更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铺垫。生活与数学作业深度衔接,自然更利于作业效能的增强,也更利于“双减”要求的落实。因此,教师应以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生活观察、关注、了解能力的培养为统领,做好对生活化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在生活现象、实物、场景等刺激下,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以借助生活化作业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验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同时,通过作业与生活的关联,可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其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及数学认知的发展助力。学生在生活中所开展的思考与感知,可更好地强化其数学估算、感知意识,加深学生对一些抽象数学概念、公式等的理解,拓宽学生认知视域,挖掘其数学认知潜能。例如,在完成“克、千克的概念与单位换算”教学后,为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可组织学生预估生活中常见的鸡蛋、黄豆、苹果等的重量,接着让其利用家中的秤来称量其重量,来验证自己预估的正确性。使学生在生活领域的作业项目引领下,更好地投身数学学习,切实巩固课内所学。确保作业内容设计的多样性,为“双减”思想与理念的践行奠定基础。
4.3凸显作业定位的实践性,让学生在探究应用中感知作业魅力
做好实践性数学作业的设计,明确作业设计的定位,是确保“双减”要求得以贯彻的核心。因此,教师应结合课内教学重点与难点,以实践性作业设计为依托,将一些探究性的项目、活动、任务等,以作业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感知、思考判别中,运用课内所学,探索数学规律与方法,理解数学思想与原理,以进一步增强作业实效。同时,对实践性作业的布置,可有效弥补课内教学探究匮乏的缺憾,使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进行合作、互动、交流、分享,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深度探究的能力,减轻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使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逐步构建起更为完备的认知体系。例如,在完成关于“探索规律”的相关教学指导后,教师可以实践性作业的形式,组织学生根据教材中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和颜色交换规律,在观察、思考、分析中,总结出对应的数列和算术规律。教師还可为学生布置对应的“串珠子”作业,让其按照珠子不同的颜色将其排列穿起来,使其在实践中探究串珠顺序,以全面发展其逻辑思维与探究能力。“双减”政策的落实,以及数学作业的设计,因为有实践性作业的驱动,更具延展性、实效性。
4.4强化作业要求的差异性,让学生在分层训练中培养数学素养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切实兼顾学生认知规律与身心特性,规避机械重复、低效高耗的作业。分层作业的设计,不仅是对学生认知差异的切实兼顾,还是对“双减”理念的全面落实。因此,教师在落实“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时,应以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基础、思维现状、认知实际为参考,做好对其认知层级的精准构建。结合各层级学生认知发展所需,开展对作业内容的分层分类设计。让学生在基础性、巩固性、提升性作业的引领下,按照易、中、难三个层次作业内容的指引,自主开展对课内所学的巩固、理解、内化,以此来夯实学生数学基础,使分层作业的布置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特别是在作业难度、时限控制上,应多研究、多剖析,以确保各层级学生均可在贴近自己“最近发展区”的作业内容驱动下,满足认知发展的需求。例如,在“圆的面积计算”教学结束后,教师可根据各层级学生认知实际,发布分层作业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利用教师所给出的圆的直径和半径,计算出圆的周长、面积,或者根据所给出圆的周长,求其面积和半径;让学生结合与“圆的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计算井盖、车轮、球场等的面积和周长;让学生根据沿着半径切开的圆,将其拼成一个长方形,在已知长方形周长的前提下,计算出长方形的宽、长、面积等。以借助分层作业内容的构建,助推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升。
总之,“双减”政策已成为新时代小学数学作业有效设计的理论指南与实践航标,其中所提出的作业设计要求、定位、导向等,不仅为学生作业形式的优化指明了方向,而且对学生课内所学的巩固提供了参考。同时,随着“双减”政策要求的深度落实,以及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效能的逐步强化,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所获得的体验、感知、理解也会更加充分,切实达成夯实其数学认知基础、提升其认知能力的目标。因此,教师在结合“双减”要求进行数学作业设计与构建时,必须以充分优化作业的设计形式与途径为导向,将不同类型、项目、内涵的作业以多种途径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其学习兴趣,使作业设计的效能得以全面提升。对不同作业要求的落实,使作业的设计更具延展性、丰富性、实效性,引领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与素养塑造。对不同类型的数学作业精准构建,使其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需要,确保“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实,助推学生的完备数学知识体系形成,以及关键数学能力与必备数学品质塑造。
参考文献:
[1]李桂丽.控量减负,创新增效:“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1):58-60.
[2]周彦锋.浅谈“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新思路[J].新课程,2022(40):230-232.
[3]殷子艺.“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2(32):17-19.
[4]王红艳.“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布置的策略[J].读写算,2022(28):1-3.
[5]冯芳.“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价值探寻与设计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2(27):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