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祥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明确建设一批长三角高水平创新基地,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共建“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已成为发展共识,苏州提出加快建设“科创圈带”,抢占环太湖科创发展引领地位。吴江区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重要片区,是苏州参与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建设“科创圈带”的前沿阵地,加快空间重构、优化空间布局、推进资源重组、品质重塑,围绕世界级湖区建设高水平产业创新集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吴江具备较好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基础
吴江区位优势独特,产业基础扎实,生态本底良好。在2022赛迪“全国百强区”榜单中位列全省第一、全國第九;过去两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榜单中连续位列第八。
(一)产业基础扎实
2022年,吴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31.97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4673.17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42.74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的52.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086.19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的44.6%。平台优势明显,拥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高新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以及1个千亿级市场。民营经济活跃,全区民营企业总数超9.3万家,注册资本达5557亿元,累计境内外上市企业达30家,拥有恒力、盛虹、亨通、通鼎、永鼎、东方恒信等一批头部企业。产业动能强劲,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9.82亿元,增长5.2%;中建、中车、中交等央企及恒力智能化超级工厂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
(二)产业创新不断突破
2022年吴江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超1200家,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35家、省级167家,保持全省领先。拥有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清华汽研院、江苏省产研院有机光电所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成科创载体147个,其中重点实验室12个,院士工作站、众创空间、孵化器等技术创新类载体135个。人才引育强化,技能人才总量超25.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10.4万人。累计拥有省级以上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6家,覆盖吴江重点产业链。数字赋能升级,吴江连续两年荣膺省“制造业创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地方”称号,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苏分院及海尔卡奥斯、徐工汉云、华为云等国家级“双跨”平台成功落户。2022年,吴江区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1599个,累计获评10家省级智能工厂、163个省级智能车间,创建省星级上云企业1391家,成为全省首个突破千家的区县板块。
(三)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2022年,吴江装备制造、先进材料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112.34亿元、835.13亿元,合计占工业经济的比重为41.7%;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超千亿元,生产性服务业“两业融合”试点企业与产业集群入选数全省第一;南苏州“智造谷”、永鼎智慧产业园、高分子材料产业园、高端装备产业园等一批新兴产业园区,产业链建设逐步完善,产业集群效应逐渐凸显。
(四)生态优美文化深厚
吴江是“百湖之城”,拥有47公里太湖岸线,大小河流2000多条,列入省级保护的大小湖泊有330个(占全省的63%),河湖水系生态资源丰富,城镇空间与生态空间交融,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孕育新经济。吴江江南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资源,曲水善湾、江村、“平望·四河汇集”等一批乡村古镇融合发展项目加快推进,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第一等次。
二、困难与问题分析
(一)集聚集约发展水平还不够高
吴江区工业用地规模占建设用地比重为38%,在苏州各市区中最高,但投入产出效率处于相对低位,亩均税收、单位能耗等指标在全市排名靠后,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吴江区工业用地中37%是村级工业,规模小、分布散、效益低,存量土地盘活难度高,招商引资项目落地难。
(二)新动能培育不足、后劲乏力
吴江尚未将重大国家战略机遇有效转换为经济动能,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仍需强化,新型研发机构等载体缺乏。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数占比、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不高,大部分企业对创新缺乏足够认识,创新浓度偏低。
(三)高素质人才数量占比偏低
吴江工业基础扎实,但主导产业层次不高,对高端人才吸引力不强。从各大招聘网站岗位需求看,吴江对劳动力学历需求集中在大专及以下水平,高新产业岗位占比在全市排名靠后。吴江科研机构专技人员占苏州全市的比重约2.4%。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短板仍较为突出,对人才吸引也造成一定制约。
(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尚不理想
环境治理压力日益趋紧,在“碧水、蓝天、净土”三大保卫战、生态红线保护、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审计、太湖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三治”工作等生态保护硬约束下,吴江区面临产业发展与环保维稳的“双重压力”,生态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率不高,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不理想。
三、世界级湖区建设经验借鉴
目前比较知名的世界级湖区有日内瓦湖、苏黎世湖、华盛顿湖、杭州西湖,建设经验如下:
(一)日内瓦湖
位于瑞士和法国交界处,以会展、运动、艺术、文化为主要产业,呈现多中心、多组团、多功能特点。其产业发展采取“和而不同”策略,各地区发展方向、重点不同,尽量避免同质恶性竞争,形成了国际会议之都日内瓦、奥林匹克之城洛桑、世界疗养区蒙特勒、世界音乐盒之都圣科瓦、世界文化遗产地拉沃、世界葡萄酒美食城维威、依云矿泉水产地依云镇、湖景温泉小镇托农莱班、中世纪渔村伊瓦等著名小镇品牌。注重统筹管理与差异化发展并重,因势利导,通过环湖合作、跨区合作等联动策略,打造多元化、个性化的产业体系。
(二)苏黎世湖
是瑞士著名冰蚀湖,历史上苏黎世湖是交通运输要道、黄金水道,目前已成为世界级旅游观光地、世界遗产地。该湖区充分整合历史文化遗产,依托城镇历史建筑、农副产品、手工艺品、民俗节庆,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实现全年旅游业无淡季。将文化和艺术融入旅游业发展中,整合水乡古镇资源,将民族节庆、非遗展示与旅游相结合,不断提升文化旅游的内涵,打响全域旅游品牌。
(三)华盛顿湖
是美国华盛顿州第二大湖,湖区坚持生态优先,以优越的环境吸引人才和企业进驻。坚持科技兴城,以高科技产业带动湖区发展,周边云集了微软、亚马逊、星巴克、好市多等美国500强总部,波音、AT&T移动电话等公司大型分支机构;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城市大学、西雅图大学等公立常春藤大学环绕于湖边,科研氛围浓厚。利用环湖生态资源营建绿色开放的创新环境,以生态源吸引創新源,汇集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
(四)杭州西湖
是杭州市的生态绿心,与杭州城区形成三面临山一面城的共生互依关系,是杭州市旅游经济引擎。西湖注重保存历史文化遗存,并深入挖掘、展示内涵,不断丰富景区文化底蕴,促进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此外,西湖注重环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通过大量增加游客公共服务设施和环湖公园的免费开放等措施,实现公共资源最大化和最优化。
四、相关建议
(一)集聚科创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高水平创新企业。引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借助湖区优势、产业优势,加大区域性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总部和创新引领项目招引力度。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更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以恒力、盛虹、英诺赛科等龙头企业为重点,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在研发、生产、市场、品牌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根据重点产业需求制定人才招引计划,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吸引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卓越工程师和青年科技人才,建立灵活快速决策机制。优化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围绕人才创新创业,建设一批高品质人才社区、人才公寓,营造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最佳环境。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加速推进苏州大学未来校区建设,探索企业和高校院所一体化合作机制,加快建设各类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清华汽研院等重大平台发挥更大效能,建设国家级海洋信息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推动科创载体扩容,形成“众创—孵化—加速—转化”的孵化育成体系。
(二)推动区域合作,开拓产业创新空间
优化区域协同创新布局。立足长三角,放眼全球,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G60科创走廊、长三角数字干线、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积极对接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动科技专家库、科技资源和平台共建共用共享,加大科技联合攻关力度,共享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姑苏实验室、太湖科学城等重大创新平台全域化多点布局建设成果。高水平建设苏州南站科创新城,打造成为示范区重要交通枢纽和创新门户。打造国际开放创新平台。瞄准全球产业创新资源集聚区,积极推进海内外离岸孵化器建设,支持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建立海外人才基地、离岸研发中心。积极参与和举办与跨国公司交流活动,吸引海外知名大学、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在吴江设立研发中心,为创新及建设注入更加强劲的国际创新动能。加快盘活更多创新空间。坚持“亩均、绿色、创新、能耗”论英雄导向,开展低效工业企业整治提升攻坚行动,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空间,推动产业从零散低效的工业区块向集中连片的产业基地和产业社区集聚。适当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加强工业用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共建共享服务配套设施,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加大城市有机更新力度,加快推动云梨路总部经济带、盛家厍等城市更新项目,推动现有产业向价值链前端、产业链高端迈进。
(三)强化数字赋能,壮大产业创新集群
推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擦亮“工业互联网看吴江”品牌,高水平共建工联院江苏分院,聚焦自动化与边缘计算、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工业软件、产融服务等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结合存量空间注入更多创新要素。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主线,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数字医疗、生物大数据、数字孪生城市等新业态新模式。前瞻布局量子科技、车联网、元宇宙等领域,着力优化数字创新生态,切实释放数字技术对创新集群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做强优势产业创新集群。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厚植民营经济“领头羊”优势,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赋能作用,做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端纺织和光电通信四大主导产业,做大先进材料、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两大创新产业,加快推动以产品生产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向以研发为核心的创新集群转变,推动制造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研发+服务”演变。加快推进“两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现代供应链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向功能区提档升级,打造一批“两业融合”标杆引领典型和创新集群。实施示范区知识创新型总部聚集区建设,提升总部、楼宇、平台等新兴产业能级,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基础性、前沿性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和示范项目。
(四)坚持绿色低碳,打造水乡人居典范
发展生态型湖区经济。整合湖荡水网、田园风光、古镇文化等资源,围绕“文化+旅游+创意”,重点发展现代滨湖产业,打造生态型、江南韵、“国际范”的湖区经济示范区。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创意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创立本土IP。依托特色园区、创意社区、特色小镇等,大力发展时尚创意设计产业。开发湖荡休闲、文化溯源、乡村田园等主题游线,策划与民俗节庆、非遗展示相结合的旅游项目和赛事活动,打响太湖旅游度假区和吴江全域旅游品牌。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坚持绿色化、集约化、内涵式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削减煤炭消费,提高天然气和清洁电力使用比例,促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大力推进生态型、循环型园区建设,抓好吴江纳入全国整县(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打造水乡人居文明典范。坚持生态优先,扎实做好太湖生态保护,统筹推进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水文化工作,不断擦亮太湖名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求,开展生态美丽河湖建设,大力推进太浦河、环元荡美丽湖泊群、美丽乡村群建设,打造东太湖百里风光带、大运河文化带等水景观标杆,更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激发创新活力,营造高品质创新生态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产业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培育一批知识产权密集型产品、密集型企业。加快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心建设,推动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探索建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和专利池。构建知识服务体系,围绕科技评估、管理咨询、法律服务、会计税务等培育各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加强金融服务支撑。增强资本要素供给能力,建设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天使投资对产业创新集群支持力度。设立创新集群发展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做优创新集群的信贷服务,探索开发绿色金融产品,保障重点核心企业融资需求,为企业提供综合投融资服务。支持科技型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合力营造一流创新环境。迭代优化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深入推进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全面提升公共信用信息质量和强化融合应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推动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坚持对标世界一流营商环境,围绕“最舒心”目标,持续优化“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深化“一件事”改革,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水平,推动更多头部企业、优秀人才、高端平台、优质资本在吴江融合汇聚。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