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一妮,勒斌,张逸龙,张冬梅
海军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上海 200433
食源性寄生虫病是指生食或者半生食被寄生虫污染的食物而感染的寄生虫病,我国流行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主要包括肝吸虫病、肺吸虫病、姜片虫病、猪带绦虫病、旋毛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及弓形虫病等[1-2]。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生腌”“醉蟹”“刺身”等生冷风味饮食或未经充分煮熟的菜肴越来越普遍,部分食源性寄生虫病日益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3-6]。另外,旅游业的发展也促使一些原本局部流行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区域逐渐扩大[7-8]。作为高校教学工作者,关注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了解医学院校本科生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认知程度、行为意愿,对于医学寄生虫学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改进均有重要意义。
1.1 调查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某医学院校完成2022 年春季学期医学寄生虫学课程的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生活习惯,以及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知识水平、学习和行为意愿情况。基本情况包括学生性别、专业、生源地和民族,均为无序分类变量;生活习惯调查共5 题,均为等级变量;食源性寄生虫病知识水平调查共3 题,包含食源性寄生虫种类识别、感染途径的认知和临床症状认知,均为多选测试题,每题完全正确得1 分,部分正确得0.5 分,答错得0 分;食源性寄生虫病相关学习和行为意愿调查共3 题,均为等级变量,每个题目的选项分别按照1~5 分(或4 分)依次进行赋值,计算每个题目的得分。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与百分比进行统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性别、民族、生源地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意愿得分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专业之间学习和行为意愿得分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探索知识水平与其学习、行为意愿等之间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共发放120 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9 份,有效回收率为90.80%。其中,男性91 人(占83.49%),女性18 人(占16.51%);专业分布方面,临床五年制学生84 人(占77.06%),临床八年制学生13 人(占11.93%),麻醉学、精神医学等其他专业共12 人(占11.01%);学生来源地分布方面,城镇73 人(占66.97%),农村36 人(占33.03%);民族构成方面,汉族104 人(占95.41%),少数民族5 人(占4.59%)。
2.2 生活习惯 饮食习惯方面,22.93%(25/109)的学生表示从不“生吃水生植物”,35.78%(39/109)的学生表示从不将“家中生食、熟食砧板混用”,41.28%(45/109)的学生表示从不“生吃淡水鱼虾蟹类”,55.96%(61/109)的学生表示从不“生吃或半生吃肉类”;手卫生习惯方面,67.89%(74/109)的学生表示总是能做到“饭前便后洗手”。见表1。
表1 某医学院校本科生食源性寄生虫病相关生活习惯调查情况(n=109)Table 1 Survey of living habits related to foodborne parasitic diseases among undergraduates in a medical college(n=109)
2.3 食源性寄生虫病知识水平 食源性寄生虫病知识水平共3 分,平均得分为(2.31±0.53)分。六种食源性寄生虫中,猪带绦虫的识别正确率最高(90.83%,99/109),其后为肝吸虫(88.07%,96/109)、肺吸虫(84.40%,92/109)、姜片虫(78.90%,86/109)、旋 毛 虫(45.87% ,50/109)和 弓 形 虫(45.87%,50/109)。
感染途径的认知方面,正确率最高为“生吃鱼生、醉虾醉蟹”(97.25%,106/109),其后为“吃未熟透的烧烤、蛙肉”(94.50%,103/109),“生熟砧板混用”(92.66%,101/109),“生吃莲藕、荸荠、菱角”(88.07%,96/109),最后为“吃米猪肉”(86.24%,94/109)。临床症状方面,认知正确率最高为“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97.25%,106/109),其后为“头痛、恶心、呕吐”(94.50%,103/109),“肝区疼痛”(78.90%,86/109),“过敏反应”(77.98%,85/109),“咳嗽、胸痛”(57.80%,63/109),正确率最低为“癫痫、偏瘫”(55.96%,61/109)。
2.4 学习和行为意愿情况“您愿意学习食源性寄生虫病防控知识吗?”等3 题的平均得分分别为(4.22±1.03)分、(4.20±1.02)分、(3.59±0.75)分。答题情况见表2。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食源性寄生虫病知识水平与知识学习、知识传播、行为改变的意愿均存在正相关(r=0.273、0.193、0.189,P均<0.05)。不同性别、民族、生源地、专业的学生在知识学习、知识传播和行为改变的意愿得分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2 学生食源性寄生虫病相关学习意愿和行为意愿调查(n=109)Table 2 Survey on students'willingness to learn and behavior related to foodborne parasitic diseases(n=109)
表3 不同特征调查对象知识学习、知识传播和行为改变意愿得分的差异分析Table 3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knowledge learning,knowledge dissemination and behavioral change willingness of respondent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调查显示,该医学院校学生群体中生食或半生食可能感染食源性寄生虫食物的行为比较普遍,大多有过生食经历。学生总体的手卫生情况仍需进一步改善。学生向亲友等周边人群宣传食源性寄生虫病危害和防控知识的意愿处于较高水平。在了解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危害后,大部分学生不会继续生食可能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的食物,但值得注意的是,仍有少部分学生依然选择偶尔食用,这需要进一步加强健康宣传教育。
调查发现,在食源性寄生虫种类识别方面,学生对旋毛虫、弓形虫的知识掌握还不充分,可能与教学未将旋毛虫、弓形虫作为食源性寄生虫系统介绍有关。在临床症状方面,学生的理解具有片面性,学生对食源性寄生虫病消化系统症状掌握良好,但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其他系统的临床症状掌握不足,这与实际临床工作中易出现漏诊、误诊现象吻合[9-11]。提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全面讲授常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种类、感染方式、临床症状等知识,并通过对典型病例和经典文献的介绍和讨论,提高学生对食源性寄生虫病临床表现的认知水平。
医学寄生虫学是医学院校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多年来课程重点内容主要为疟原虫、血吸虫等传统重要寄生虫[12],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教学相对薄弱。就该校来说,医学寄生虫学被设置为考查课,学生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认知水平不足。近年来,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出现新的流行特征,且临床上误诊、漏诊现象时有发生,提示医学院校在开展医学寄生虫学教学时应与时俱进,有针对性地调整内容比重和课程考核方式:适当缩减控制良好的传统寄生虫病的内容比重,提高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内容比重。同时,建议院校开设食源性寄生虫病相关的专题课程,如通过线上慕课或者选修课等形式,对食源性寄生虫病进行深入、系统地介绍,进一步提升学生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认知水平,为步入工作岗位后更好地进行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预防和诊疗奠定基础。
利益冲突声明全部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田一妮负责问卷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文章撰写;勒斌参与数据收集;张逸龙指导问卷设计、数据收集与文章撰写;张冬梅指导文章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