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 陈善文 余崇仙 李亦凡 许鑫鑫 吴飞虎 刘业海 童步升
突发性聋是指病因不明的72h 内发生的至少两个相邻频率的听力下降≥20dBHL 的感音神经性听觉丧失,多为单侧发病,可伴耳鸣、眩晕等不适,分为低频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及全聋型四型。患者听力下降的同时可伴有耳鸣、耳闷胀感、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1]。突发性聋年发病率约为5-27/10 万[2]。目前已经有很多突发性聋的治疗方案被提出,包括糖皮质激素、钙离子拮抗剂、高压氧治疗、抗病毒药物等。但仅有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在临床研究中被证实,其余治疗方案包括高压氧治疗目前仍然存在争议。
我国传统医学中无突发性聋这一命名,根据该疾病的临床特点可归属于“暴聋”范畴。近20 年来针刺治疗突聋的研究较多,且部分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效果[3-6]。但针刺的应用需要专业人员施治,且理论上存在发生局部感染、血肿等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其安全性、便携性及可推广性均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探索一种安全、便捷、有效的突发性聋治疗方案仍是目前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组,将传统针刺穴位治疗“暴聋”无创化、现代化,利用自己的专利产品进行穴位电刺激治疗突发性聋,已在临床应用2 年余,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本实验选择病例范围为2019 年8 月1 日~2020 年12 月31 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治疗的突发性聋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1]诊断标准的单耳突聋患者;②病程≤2 周;③年龄14~70岁;④同意参加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⑤服从治疗安排并完成随访。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心脑血管等疾病史;②头颅磁共振存在异常表现;③妊娠状态或体内存在金属植入物;④开始本实验前28d 内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本临床试验已通过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和批准(快-安医一附院伦审-P2021-04-14)。
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90 例单耳突发性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三组,一组仅接受药物治疗;另一组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高压氧治疗;第三组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穴位电刺激治疗。收集患者的一般信息,并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进行听力学检查,评价平均听阈水平,填写耳鸣评价量表(TEQ),比较耳鸣疗效。采用SPSS 26.0 版本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三组间总体有效率和治愈率的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三组间听阈改善程度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 认为差异性显著。若差异性显著则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
3.1 药物治疗
醋酸泼尼松片5mg/片,每日一次,一次1mg/(kg·d),早饭后口服(上限为60mg/d),疗程为7d;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粒,每日一次,一次1 粒,睡前服用,疗程2 周;维生素A 软胶囊2.5 万iu/粒,每日一次,一次2 粒,疗程2 周;维生素E 软胶囊0.1g/粒,每日一次,一次1 粒,疗程2 周;甲钴胺胶囊0.5mg/粒,每日3 次,每次1 粒,疗程2 周。
3.2 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疗程共15d,每日1 次。高压氧舱压力值设定为2.0ATA,升压时间共20min,压力达稳定值时给予面罩式吸氧,共吸氧60min,降压时间为15min。
3.3 穴位电刺激治疗
采用合肥智法自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低频电治疗仪(图1),是一种微型的USB 充电的基于智能手机和蓝牙信号传输的治疗仪。参数设置:脉冲宽度:280us±10%;载波频率:60hz±10%;最大幅度:11.5v±10%,(500Ω 负载);负载:500Ω 时,最大输出电流≦80mA(r.m.s);运行模式:连续运行予以耳穴低频电刺激。穴位选择:听宫穴、翳风穴、中渚穴,分组顺序为听宫穴-翳风穴一组,听宫穴-中渚穴一组,中渚穴-翳风穴一组。患者将电极片贴覆耳穴,连接电极线及治疗仪,使用低频电刺激仪刺激三组穴位,每组治疗15min,每次共治疗45min,早晚各一次,每日2 次共治疗15d。电流强度选择为阈上强度,即患者自身可感知且无疼痛等不适。
图1 本课题组专利产品:低频电治疗仪
4.1 纯音平均听阈(PTA)
①痊愈:受损频率听力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②显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dB HL 以上;③有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dB HL;④无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改善不足15dB HL[1]。注:本实验仅计算治疗前平均受损听阈值>20dB HL 的频率,计算治疗后平均受损听阈时亦仅对治疗前受损频率进行计算,未考虑原正常频率的波动,不分全聋型、平坦型、低频型及高频型。
4.2 耳鸣评价量表(TEQ)
根据TEQ 量表得分进行分级:I 级:1~6 分;II级:7~10 分;III 级:11~14 分;IV 级:15~18 分;V级:19~21 分,治疗前后TEQ 等级无变化视为治疗无效,等级变化≥1 级视为治疗有效,TEQ 等级变化≥2 级视为显效,耳鸣症状消失为治愈[7]。
所有患者均按时复诊,患者一般资料统计结果,见表1。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左右耳例数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患者一般资料
纯音平均听阈总有效率=[有效(例)+显效(例)+治愈(例)]/总人数(例)(%)。经统计学比较后发现,三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χ2=9.911,P=0.007),其中,药物+穴位电刺激组总有效率既显著高于单纯药物组(P=0.008,P<0.05)又显著高于药物+高压氧组(P=0.004,P<0.05),而药物+高压氧组的总有效率与单纯药物组相比,未发现明显差异(P=0.793)。结果,见表2。
表2 三组治疗方案纯音平均听阈有效率及治愈率统计结果(例,%)
纯音平均听阈治愈率=治愈(例)/总人数(例)(%)。三种治疗方案的治愈率同样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χ2=12.917,P=0.002)。进一步分析结果提示药物+穴位电刺激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单纯药物组(P=0.001)及药物+高压氧组(P=0.045),药物+高压氧组的治愈率与单纯药物组相比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别(P=0.085)。
三组方案治疗前后详细的听阈值见表3,经统计学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平均损失听阈无明显差异(P>0.05),但各组治疗后的听阈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改善(P<0.05),且三组平均改善听阈有显著差异(P=0.036,P<0.05)。但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仅药物+低频电刺激组对听阈改善显著优于药物+高压氧组(P=0.019,P<0.05),药物+低频电刺激组与单纯药物组,药物+高压氧组与单纯药物组听阈改善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表3 三组方案治疗前后平均听阈统计结果
耳鸣临床总有效率=[有效(例)+显效(例)+治愈(例)]/总人数(例)(%)。经统计学比较后发现,三组耳鸣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χ2=6.406,P=0.041),其中,药物+穴位电刺激组总有效率既显著高于单纯药物组(P=0.014,P<0.05),也显著高于药物+高压氧组(P=0.046,P<0.05),而药物+高压氧组的总有效率与单纯药物组相比,未发现明显差异(P=0.647)。结果,见表4。
表4 三组方案耳鸣治疗结果统计(例,%)
实验期间,一例接受穴位刺激的患者在电极接触部位出现皮肤瘙痒及丘疹,考虑为皮肤过敏,后自行好转。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突发性聋在中医中与气滞血瘀紧密相关,与西医内耳微循环障碍观点一致。针刺作为传统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气血功能,理论上能改善耳部周围微循环,从而降低耳部周围血液粘稠度,提高听力。听宫穴、翳风穴、中渚穴三个穴位均为中医治疗耳聋的穴位。耳为手、足少阳经所辖,耳门、听会、阳陵泉属手、足少阳经,听宫为手太阳与手、足少阳经之交会穴,气通耳内,具疏散风热、聪耳启闭之功,为治耳疾要穴[8];配手少阳经局部的翳风穴,与循经远取的中渚、侠溪相配,通上达下,疏导少阳经气,宣通耳窍[9]。临床上有大量实验证实针刺听宫、翳风、中渚、耳门、听会等穴位治疗突发性聋有良好的疗效[3-6]。
翳风穴位于三叉神经感觉区内,有颈内动脉从下穿过,刺激此穴可刺激三叉神经脊束核-下丘听觉传导通路,另一方面能够放松局部肌肉,改善耳周及周围皮层区域的供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中渚穴周围分布有手背静脉网的尺侧部、尺神经的指背神经、第四掌背动脉等。邹明珠等[10]研究发现刺激此穴可刺激双侧大脑颞叶区,提高大脑颞叶区兴奋性,尤其是颞横回和颞上会,而听觉中枢正位于此区,故理论上刺激中渚穴可能会影响到听觉中枢的神经调控。听宫穴周围分布有面神经、耳颞神经、耳大神经、颞浅动静脉等耳部重要神经血管,刺激此穴有助于改善耳部微循环。综上所述,刺激翳风穴、听宫穴及中渚穴可能会对听力水平有帮助。本研究的结果也支持上述穴位刺激对于突发性聋听力改善的帮助。此外,既往研究中,穴位选取多为耳周穴位配合项脊穴位,穴位数目较多,听宫穴、翳风穴、中渚穴两两相互配伍治疗突发性聋尝试较少。
随着科技发展,电针问世,中医临床现在有采取电针治疗肌肉酸痛、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经验[11,12]。西医也一直有使用各种类型电刺激方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产后盆底肌损伤、压力性尿失禁、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等疾病的经验,且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3-15]。自2001 年起,电针被用于治疗突发性聋[16]。近10 年来电针治疗突发性聋及突聋后耳鸣也有良好疗效[17-21]。侯文珍[22]通过比较不同频率电刺激,证明50Hz 频率的电刺激对突发性聋疗效较好。
电针除与普通针灸一样具有改善微循环效果外,还被证实有镇痛作用[23-25],经皮低频电刺激的疗效也十分显著[26],而耳鸣已被证实与疼痛相关[27]。耳鸣作为突发性聋的伴随症状在临床中也较为常见,有研究报道在突发性聋患者中耳鸣的出现率可达到88.2%,而其中与突发性聋相关的耳鸣发生率为65.4%[28]。突发性聋治疗中的激素应用对于耳鸣改善有一定的效果,但无法达到所有患者耳鸣消除的效果。在本组病例中,药物联合穴位刺激提高了对于听力水平的改善,同样对于突聋后耳鸣的改善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其可能的原因一是穴位刺激可能改变了听觉传导通路周围组织的病理生理并重塑了正常的听觉传导通路。另外患者自身听力水平的改善会部分补偿因突聋导致的外界声音信号的输入减少,这同样有利于对耳鸣的抑制。第三,经皮电刺激可能通过外周神经调控来达到对耳鸣的影响。电刺激可以影响躯体感觉系统,从而缓解疼痛。目前已有研究初步表明耳鸣患者的症状会在轻微疼痛刺激后减轻[29]。第四,穴位刺激可以影响耳蜗核的功能,并触发动作电位从而重新平衡了神经生理系统[30]。袁锦锦等[31]使用电刺激治疗慢性耳鸣已取得良好疗效,而本实验证明穴位电刺激治疗突聋后耳鸣也是安全有效的。根据2013 年我国一项突发性聋多中心研究发现,在随访1 个月时,85%的突聋后耳鸣有所缓解[32],本研究随访时间较短,疗效已显著,预期远期结果较目前更佳。
本研究中治疗的纯音平均听阈总体有效率较前人研究偏低,可能是本研究中纳入的病例多为平坦下降型,并且多数为中度以上听力损失,轻度听力损失患者占比较少的原因。
无论传统针灸还是电针刺激,均为有创操作及专业操作,需专业中医医师进行,患者身体会遭受一定痛苦,疗程中也需抽出时间到医院进行治疗,对生活及工作带来不便。本研究方案西医结合中医理论,将有创针灸改为经皮穴位电刺激,采用听宫穴、翳风穴、中渚穴进行穴位刺激,并且利用电刺激这一新型方式达到完全无创的效果,避免了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可能,极大减轻了患者身体痛苦,也方便了患者居家进行治疗。本研究发现药物联合电刺激穴位治疗较常规治疗方案而言效果更好,且整个研究过程中仅1 例皮肤过敏,无麻木等相关不适,提示该方案的临床应用是安全的。
穴位电刺激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其对于突发性聋的听力及耳鸣均有明显改善,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但同时本研究纳入病例偏少,并且穴位治疗仪使用基于智能手机,对于年长患者而言使用门槛较高。本研究关注于短期效果,未对长期随访结果进行分析。后续的研究需要关注于大样本以及长期治疗效果,并对穴位治疗仪进行更新迭代以利于年长人群的使用,降低使用门槛。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